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其调适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大环境、高校体制、学科课程教学情境和教师个人等诸多负面因素是压力产生的主要来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和调适,需要政府、社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本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心理压力;调适
一、引言
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它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适度的压力能引起我们的积极反应,如集中注意力、激发斗志、促进思考和创新等。
但压力过度或压力长时期得不到缓解则可能引起个体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的消极反应,产生种种身心失调的现象。
这些身心失调反过来又会“放大”心理压力,造成恶性循环,最后可能导致心理危机。
思想政治课教师是高校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肩负着传播主导意识形态,铸造大学生精神世界支柱的神圣使命,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群体。
其神圣职责不仅要求他们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理想信仰、深厚的理论功底、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求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然而近些年来,就在我们日益强调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呼声中,却忽视了思想政治课教师群体心理压力的调适和心理健康的维护问题,致使有的教师产生了诸如职业倦怠、社会适应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失衡和生理健康失常等不良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
因此,关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对其加以积极的调适,对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安教乐教,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原因
(1)社会文化变迁提出更高的跟进要求。
文化的急剧变迁对人的心理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与震动,叫做“文化震荡”。
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中说:文化震荡是“人们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承受过多的变化之后感到压力重重,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的现象”。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压缩的方式体验现代社会的急速变迁,强烈的反差带给所有的中国人以巨大的压力体验。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主流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只有不断适应这种文化转型,迅速学习和思考新的文化,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他们在文化变迁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压力。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职业声望偏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社会功能
是客观存在的,其政治地位和育人价值理应受到重视。
然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泛政治化”所遗留的历史包袱尚未得到彻底清除,在当今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的时代,思想政治课常被视为“副科”而受到冷落,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也被认为仅仅是“划划课本抄抄书,讲讲新闻读读报”而被草率地对待,其价值常常遭到贬低和漠视。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有一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就会产生成就感降低和失落感增强的心理现象。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工作负荷偏重。
首先,教学工作量大。
当前,高校师生比过低造成思想政治教师授课时数过多,有的教师同时担负着好几个专业的好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工作量近乎超负荷。
其次,科研压力加重。
在高校,做课题、写论文、评职称的压力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年来对教师的考评重心转向学术科研水平方面,教师的科研业绩直接与岗位津贴挂钩,这给教学任务繁重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使他们产生焦虑感和疲惫感。
第三,角色担当庞杂。
高校往往把德育工作的绝大部分推给思想政治课教师,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思想的开导者、心理问题的辅导者、道德的示范者,每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心理学研究证明,角色担当过多容易导致压力与紧张。
的确,一些思想政治教师往往难以处理好几种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为此感到无奈与疲倦。
2、高校管理和服务体制的欠缺。
有些高校官本位现象较严重,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够人性化,广大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缺乏归属感。
有的高校评价体系不合理,评价标准不够客观、全面,奖励政策偏向专业课程和教师,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时常存在。
这样就无形中挫伤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的发挥。
此外,由于长期以来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忽视,高校教师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疏导,这方面的空白又助长了心理压力的进一步滋长。
(三)学科课程教学情境方面的原因
1、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
在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理论抽象、说教多,学起来枯燥乏味;还有一部分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课可有可无,借故逃课现象严重,即使留在课堂上的常常也是三心二意,看课外书、戴耳机听音乐或呼呼大睡。
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轻视和厌倦,形成了对授课教师工作的一种巨大冲击,这样教师们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失落感,甚至会怀疑自身工作的意义。
2、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变动大。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之多变,时政热点之不断更新,常使授课教师处于疲于应付的超负荷运转中,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堪重负,可能产生倦怠心理。
3、思想政治课的大课堂难以驾驭。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多为两个以上班级
合班上课,有时合班人数竟达到250多人,大班授课使教师驾驭课堂的难度增加,学生的纪律问题也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
4、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不易显现。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教师的辛劳难以得到及时的回报和安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由此引发教师产生失落心理。
(四)教师个人方面的原因
1、思想心理素质的影响。
教师的人生价值观和个人心理承受力、耐挫力各有不同。
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公与私、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在遇到上述诸多不如意事情时容易产生挫折感,造成心理失衡和情绪低落等情况。
2、专业技术能力的影响。
高校在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配上一般严格按照“高进”的原则,但是,随着近些年高校的扩招,高校人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课程的合并与重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有了不小的调整与变动,有些教师并非科班专业出身,在专业技术能力方面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弥补,因而在教学工作中会产生潜在的压力。
3、人格特质的影响。
研究发现,具有以下人格特质的教师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不现实的理想和期待,较低的自我评价判断,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和准确的评价,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
此种类型的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很容易受到压力的伤害。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心理压力的调适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