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大学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20 分)二、名词解释(每题5 分,共20 分)1、三言二拍“三言”是由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的总称。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在“三言”的影响下,凌濛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人称“二拍”。

“三言”与“二拍”真正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2、沈汤之争沈汤之争是指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与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围绕“曲律”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

汤显祖注重剧作的“曲意”,认为为了充分表达“意、趣、神、色”,为了内容的需要,可以突破格律束缚,违腔迕律;沈璟则从场上之曲出发,强调合律,认为只要作曲合乎曲律,内容倒在其次。

3、四声猿明代徐渭的一组杂剧,《四声猿》包括《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四本短戏。

它抨击、嘲弄封建的黑暗政权、虚伪神权、专制男权,表现作者愤世嫉俗、憎恶现实的叛逆精神。

4、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但毫无创新和生气。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5、竟陵派竟陵派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文学流派,因代表作家钟惺、谭元春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

一方面,竟陵派在反对摹古、推崇性灵,表现自我等方面与公安派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又不满公安派末流的空疏肤浅,力图另辟蹊径,倡导用“幽深孤峭”的风格来表现“幽情单绪”。

在创作上他们刻意追求新奇,喜用怪字险韵,处处表现出作者的孤寂情怀和远离现实的冷漠,形成一种冷僻苦涩的文风。

6、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倡导“性灵说”,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佶屈聱牙。

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

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7、前后七子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

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

他们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但对纠正台阁体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

在实际创作中,他们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8、唐宋派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9、复社明末以张溥(pu)、张采为首的具有政治斗争色彩的文化组织。

其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

文学上反对公安派、竟陵派末流空谈性灵、不问时事倾向,重新标举“复古”,为现实斗争服务。

作品多表现时事、富于激情。

10、几社明末以陈子龙、夏完淳为首的文社组织。

政治态度、文学主张都与复社相同。

其中,陈子龙在文学上以诗著名,七律最富特色。

《秋日杂感》十首表现怀念故国、哀悼烈士的沉痛心情,长歌当哭、苍劲悲凉。

11、四大才子明中期文学复兴在南方的主要代表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被称为“吴中四才子”。

吴中这一文学群体在弘治初形成时,与李、何在北方崛起时间相近,两方起初并没有联系。

他们的基本方向——反宋儒理学,要求人性解放,重视“古文辞”自身的价值——极其一致,正表明当时社会思潮出现了整体性的骚动。

徐祯卿加盟李、何的群体,恰好体现了南北文学潮流汇合的趋势。

12、童心说是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的关于文学的主张。

他认为,凡天下致文,莫不是童心的表现。

而童心则是指摆脱儒家礼义束缚的自然情感和欲望。

李贽的“童心说”,把真与美联系了起来,明确地提出真是美的基础,对我国文学理论是一个重大的发展。

13、脂评本脂评本,是概括所有带脂批的《石头记》传抄本的总和,这些传抄过的印本上都保留了大量的朱红色批语,其中有些重要的传抄版本上,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字样,人们一般便称这些早期的《石头记》抄本为脂评本或脂批本。

目前发现的脂评本有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戚序本,靖藏本等十二种。

三、简答(每题10 分,共30 分)四、论述(每题15 分,共30 分)1、分析《牡丹亭》的文化内涵。

一是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感情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和煦清新的春风。

身处明代社会的广大女性,确实有如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监牢之中:一是上层社会的寻欢作乐、纵欲无度;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对女性的高度防范与严厉禁锢。

杜丽娘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使自己的非法的叛逆的婚姻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同。

这正是《牡丹亭》意欲解救天下弱女子之强力震撼力的嘤嘤哀鸣。

二是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

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好结合。

千金小姐杜丽娘尚且能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逾越家庭与社会的层层障碍,勇敢迈过贞节观、鬼门关和朝廷的金门槛,这是对许多正在情关面前止步甚至后缩的女性们的深刻启示与巨大鼓励,是振聋发聩的闪电惊雷。

三是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汤显祖在文学艺术领域开辟了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新战场。

作为影响极大的主情之作,《牡丹亭》虽然表现出激情驰骋、辞采华丽华丽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但也必须看到,《牡丹亭》其实还未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轨道。

他的个性解放思路尚未从根本上脱离封建藩篱,而只是对其中特别戕杀人性、及其违背常情的地方进行了理想化的艺术处理。

《牡丹亭》也成为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杜丽娘已经成为人们心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

2、评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形象。

《牡丹亭》是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杜丽娘已经成为人们心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

杜丽娘是个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的形象。

杜丽娘性格的第一度发展:由唯唯诺诺的宦官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现身的深情女郎。

一度发展是如此的迅捷,升华得如此强烈,梦醒之后与现实的距离和反差又是如此之大,以致杜丽娘不得不燃尽生命全部能量的代价,病死于寻梦觅爱得徒然渴望之中。

杜丽娘性格的第二度发展:杜丽娘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能为情而死,还表现在面对阎罗王时敢于据理力争,表现在身为魂魄而对情人柳梦梅的一往情深,以身相许,最终历尽艰阻,为情而复生,与柳梦梅在十分简陋的仪式下称意成婚。

杜丽娘性格的第三度发展:表现在对经理劫难、最终团圆之胜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

面对亲爹爹再三弹压她那状元夫君的淫威,回应老父亲在金銮殿上的狠心,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深情一叙,就连皇上也为之感动,甚至亲自主婚。

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生死之恋与浪漫婚姻的礼赞。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应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3、如何认识《西游记》的主题?《西游记》是富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其主题是:①戏笔中存治理《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地抒写现实的生活,又不类于史前的原始神话,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蕴含着某种深意和主旨。

这个哲理就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

心学的基本思想是“求放心”、“致良知”,即是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

从全书内容的构架来看,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一、孙悟空大闹天宫;二、被压于五行山下;三、西行取经成正果。

这实际隐喻了放心、定心、修心的全过程。

②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西游记》在具体的描绘中,实际上所表现的精神明显地突破、超越了心学理性的框架,并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完美倾斜。

具体而言,以第七回“定心”为转机,以后取经为“修心”的过程,反复说明了师徒四人在不断扫除外部邪恶的同时完成了人性的升华,孙悟空最终成了人性美的象征。

③呼唤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孙悟空大智大勇的英雄精神,与其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到底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个性精神相结合,呈现出了独特的光彩。

随着他历经八十一难,扫除众魔,自己也由魔变成了佛,这就自然地使他的品格更显出完美性和普遍性。

而事实上,他的那种英雄风采,正是明代中后期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一种人性美。

孙悟空就成了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

④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西游记》作为一部累积型的长篇小说,其整体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它有总体性的寓意,也有局部性的象征。

如写宝象国国王问群臣谁去救百花公主时,群臣无人应答,含蓄的批评了当朝庸臣无所作为。

《西游记》这部“幻妄无当”的神魔小说与明代中后期的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评析《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

《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是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

比如孙悟空身上也有诸多凡人的弱点,言谈中时见市井粗话。

但他主要作为一个理想化、传奇性的英雄,作者让他超越了凡人的感官欲望。

他的弱点一般是气质性的,而不是出于个人感官的贪求。

与孙悟空不同,猪八戒尽管是天蓬元帅出身,但他更像一个普通的人,更具浓厚的人情味。

他本性憨厚、纯朴,勇敢、不示弱,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

但是他的食、色两欲,一时难以泯灭;偷懒、贪小,又过多的计较个人得失。

他的这些毛病,往往是出于人的本能需求,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点。

这无疑有落后、自私、狭隘的一面,但往往能获得人们的理解和同情。

他不忘情于世俗的享受,但还执着地追求理想;他使乖弄巧,好占便宜,而又纯朴天真,呆的可爱;他贪图安逸,偷懒散漫,而又不畏艰难,勇敢坚强;他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显然,《西游记》用多角度、多色调描绘出来的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因而也更具真实性。

它无疑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5、评析《水浒传》中宋江的形象。

宋江是《水浒传》中的第一主角,就是忠义的化身。

他的性格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的发展。

宋江的性格中革命性与妥协性、进步性与落后性的方面同时存在。

作者对这两方面都加以扩充,并发展为完全对立的双重性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