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防火知识课教材

森林防火知识课教材

森林防火知识课教材吉水县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二00九年十二月森林防火知识课教材一、森林防火基本常识(一)森林的作用有哪些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它能够提供氧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排除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我县是全省重点林业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较高。

林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主要作用有:1、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厂,树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1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

2、树木能阻挡和过滤粉尘,是天然的吸尘器。

林木能减低风速,空气中携带的颗粒较大的粉尘迅速下降。

3、有一些特殊的树种还可以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

据测算松林每天可以从1立方米的空气中吸收20毫克二氧化硫,1公顷柳衫林每年都可以吸收720千克二氧化硫。

分析表明:落叶树吸硫能力最强,常绿阔叶数次之,而针叶树较差。

4、树木可以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

许多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出菌素,杀死由粉尘带来的各种病原菌。

5、森林还具有警报作用。

有些树木可以当作大气污染的报警器。

树木和人一样都要呼吸,许多树木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的反应比人和动物敏感得多。

它们只要稍微受到污染物侵害,就能在叶子或花上表现出病态。

6、树木还可以提供社会各项建设材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因此树木具有清洁空气、降低噪声、保护和美化环境及发展生产的综合效应。

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二)森林火灾有哪些危险和后果1、森林火灾不仅能烧死许多树木,降低林分密度,破坏森林结构;同时还引起树种演替,由低价值的树种、灌丛、杂草更替,降低森林利用价值。

2、由于森林烧毁,造成林地裸露,失去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将引起水涝、干旱、泥石流、滑坡、风沙等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3、被火烧伤的林木,生长衰退,为森林病虫害的大量衍生提供了有利环境,加速了林木的死亡。

森林火灾后,促使森林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使天气、水域和土壤等森林生态受到干扰,失去平衡,往往需要几十年或上百年才能得到恢复。

4、森林火灾能烧毁林区各种生产设施和建筑物,威胁森林附近的村镇,危及林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森林火灾能烧死并驱走珍贵的禽兽。

森林火灾发生时还会产生大量烟雾,污染空气环境。

此外,扑救森林火灾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影响工农业生产。

有时还造成人身伤亡,影响社会的安定。

(三)几个概念林火是在林地上燃烧蔓延的火,它包括林地上受控的和失控的火。

受控的火即指计划烧除,失控的火即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是林地失控的火,超过一定面积,造成一定程度损失的林火。

森林火灾通常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地下火三种类型。

森林防火就是防止林地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即包括预防和扑救两大部分。

森林消防专指森林火灾扑救。

(四)世界森林火灾的形势和对策森林火灾形势越来越严峻,主要原因:一是人类向森林资源的索取越来越加强,林区火源增加,森林火险增加。

二是环境越来越恶化,“温室效应”的产生,太阳黑子活动的频繁,海洋上“厄尔尼诺”事件的产生,使得地球上气候异常,增加了森林火险性。

三是林区可燃物越来越多,在大风高温天气下极易引发森林火灾。

世界对待森林火灾的对策有三种类型,一是北欧对策,主要采取“绿色防火工程”和地面道路工程措施。

二是澳洲的对策,主要采取“黑色防火工程”。

三是北美对策,主要是采取空中优势,实行空中巡防和灭火。

(五)森林火灾分类森林火灾通常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地下火三种类型。

按照受害森林面积和伤亡人数,森林火灾分为一般森林火灾、较大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火灾、特别重大森林火灾。

我国《森林防火条例》规定,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下或其他林地起火的,或者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人以上10人以下的称为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称为较大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在1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10以上3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称为重大森林火灾;受害1000公顷以上的,或者死亡30人以上的,或者重伤100人以上的,称为特大森林火灾。

(六)森林火灾的属性森林火灾既属于自然灾害,又属于人为灾害。

联合国把大面积森林火灾列为世界八大自然灾害之一,作为自然灾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森林有火周期,森林可燃物累积到一定程度,就要靠火来解决,否则凡会威胁森林的生存,我国的森林火灾具有5年或10年周期。

(七)森林可燃物燃烧性草类最易燃,特别是阳性的一年生草类,火蔓延速度最快。

灌木林地火的蔓延速度仅次于草地火。

林内的火蔓延速度较慢,针叶林快于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快于常绿阔叶林,当林内的火蔓延到林缘或蔓延到灌木林地或草地,火灾蔓延速度会突然加快,不可掉以轻心。

中幼年林容易燃烧,特别针叶林的中幼年林最容易燃烧,容易产生树冠火,成熟林一般仅形成地表火,过熟林和原始林因地表可燃物多,一旦燃烧很难扑灭。

(八)森林燃烧三要素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热能,三者缺一不可。

森林燃烧是在开放的空间进行的,所以不考虑氧气,森林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是森林植物体,一定的气象条件和火源。

森林燃烧首要条件是气象条件,只有在干旱、大风、高温、低湿的天气里,在易燃的森林里的火源才能引起森林火灾。

(九)森林火险的等级根据温度、湿度、降水量以及风力等级将森林火险等级分为五级。

一级为没有危险,不能燃烧,安全野外用火;二级为低度危险,难以燃烧,可以野外用火;三级为中度危险,较易燃烧,小心用火;四级为高度危险,容易燃烧,不能野外用火;五级为相当危险,极易燃烧,加强巡逻,实行戒严。

(十)森林火灾天气森林火灾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即防火期,在防火期内的干旱、高温、低湿、大风的天气里最易发生森林火灾。

干旱期越长越容易发生重大森林火灾,相对湿度在75%以上不会发生火灾,75%—55%可能发生,55%以下可能发生大火,小于30%可能发生特大火灾。

高温使可燃物容易着火和蔓延。

大风加速可燃物干燥和热量的传递,风力每增加1级,火灾蔓延速度增加一倍,5级以上的大风天气里,火灾往往失控。

火是顺风蔓延的,因此要特别留心风向的变化。

每天的中午气温最高,相对温度最低,风速往往最大,因此每天的中午前后最容易发生火灾,也最不容易扑救,易造成人员伤亡。

每天的拂晓气温最低,湿度最高,风速最小,森林不易燃烧,最易扑救。

坡度越陡,上山火的速度越快,下山火则相反。

坡向不同森林火灾发生概率,燃烧速度和扑火难易程度也不同,一般南坡大于西坡,西坡大于东坡,东坡大于北坡。

不同坡位发生火灾的易控程度亦不同,发生在坡脚的火灾最难控制,其次是坡腰,再次是坡顶。

山地的大气与自由大气是不一样的。

风越过山地,常形成越山气流和绕山气流,越山气流随着风速的加大,由气流发展成涡流、转子流。

低矮的丘陵,2—3级风就可在山背后形成涡流,在高山地带,5级以上的大风才能在山背后形成涡流。

涡流使燃烧的火产生火旋,造成扑火人员伤亡。

大风越过山脊,在山脊后产生反向气流,风越过山谷在山谷产生环形气流。

风刮过狭谷,形成狭谷风,风速加快。

南北向山谷受热不致,产生局地环流,盛行风斜向越过山谷时,在谷中产生与盛行风向不致的山风或谷风,俗称渠道风。

风越过山脊鞍形场,形成水平和垂直的旋风,常造成扑火人员伤亡。

山沟里在晚上产生山风,白天产生谷风。

(十一)森林火灾发生的火源火源分为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

天然火源主要是雷击火。

人为火源又可分为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

生产性火源主要有烧垦烧荒、烧灰积肥、烧田埂、烧牧场、炼山造林、烧防火线、狩猎、烧炭、高压线失火等等。

非生产性火源主要有吸烟、取暖、做饭、玩火、上坟、烧山驱兽、烧蜂、打火把、疯傻人放火,有意放火等。

(十二)森林火灾的预防我国的森林防火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

实行政府+科学家+群众的战略。

预防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⑴加强防火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深入广泛地做好森林防火知识的宣传。

⑵开展巡山护林,通过建立防火责任制,将防火责任落实到人,根据火险等级对森林进行巡护。

⑶严格野外用火的审批,在重点防火期,4级火险以上的天气,严禁野外用火,坚持“五个禁止,一个加强”即:禁止携带火种及易燃易爆物品进山入林;禁止在林区及林缘100米范围内吸烟、野炊和上香、烧纸、燃放烟花爆竹;禁止炼山;禁止在山上直接烧除断木和枯枝落叶等;禁止烧荒、烧田埂草、烧草木灰。

加强对老年人、小孩、学生和“痴、呆、聋、哑、傻”等重点人员用火、玩火的监管。

⑷在森林中营造防火林带,主要是木荷、油茶等含水量高的树种,还要开辟防火隔离带。

(十三)森林防火期根据我国《森林防火条例》有关规定,全年都是森林防火期,我省重点防火期定为每年的10月1日至翌年的4月30日。

期间,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县政府将发布《禁火令》,如有违反会追究责任。

(十四)森林火灾报告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必须立即向森林防火管理部门报告,力争打早、打小、打了。

森林防火报警电话:12119。

(十五)森林火灾扑救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扑救森林火灾,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扑救,及时疏散、撤离受火灾威胁的群众,并做好火灾扑救人员的安全防护,尽最大可能避免人员伤亡。

第三十五条扑救森林火灾应当以专业火灾扑救队伍为主要力量;组织群众扑救队伍扑救森林火灾的,不得动员残疾人、孕妇和未成年人以及其他不适宜参加森林火灾扑救的人员参加。

二、森林防火法律法规(一)《森林法》第二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切实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一)规定森林防火期。

在森林防火期内,禁止在林区野外用火;因特殊情况需要用火的,必须经过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关批准;(二)在林区设置防火设施;(三)发生森林火灾,必须立即组织当地军民和有关部门扑救;(四)因扑救森林火灾负伤、致残、牺牲的,国家职工由所在单位给予医疗、抚恤;非国家职工由起火单位按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给予医疗、抚恤,起火单位对起火没有责任或者确实无力负担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医疗、抚恤。

(二)《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发生森林火灾时,当地人民政府必须立即组织军民扑救;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做好扑救火灾物资的供应、运输和通讯、医疗等工作。

(三)《森林防火条例》(1988年1月16日国务院发布,2008年11月19日国务院第36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

但是,城市市区的除外。

第三条森林防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