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2、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1)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客体永久性:(9-12个月)
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
(3)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发展 (4)延迟模仿能力的产生
2、前运算阶段(2-7岁)
(1)自我中心性 (2)不可逆(可守衡) (3)泛灵论 (4)早期的信号功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去自我中心性 (2)可逆(守衡) (3)分类 (4)序列化
5、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 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的特点。
A、顺序性 B、差异性 C、不均衡性 D、阶段性
2015年山东统考单选: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 一定的最佳时间,我们称之为关键期。如果在此时给予适当 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 则会阻碍其发展。提出关键期概念的学者是() A、劳伦兹 B、加德纳 C、斯滕伯格 D、卡特尔
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⑥青年期(14、15岁——25岁) 高中(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
⑦成年期(25——65岁) ⑧老年期(65岁以后)
(二)个体法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规律) (多选、填空、简答)(一级考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1、连续性与阶段性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但在某些年龄阶
3、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 成熟 • 练习和经验(自然经验) • 社会性经验 • 平衡
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单选、名词)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文化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语言符号,由低级心
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 理论核心:内化说 2、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内话说”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形式运算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
(1)命题之间的关系 (2)假设——演绎推理 (3)类比推理 (4)抽象逻辑思维 (5)可逆与补偿
练习 1、“月亮婆婆喜欢我,洒下月光把我摸,我走她也走,我停她也停。” 这首儿歌反映出儿童的思维特点是( )。 A、0~2岁 B、 2~7岁 C、 7~11岁 D 、11~16岁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选择、判断)
1、童年期(小学) 四年级(10——11岁):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 维过渡
2、少年期(初中)(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特点:半成熟、半幼稚
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经验型)占主导,但在一定程度
上仍要以具有形象为支柱
3、青年初期(高中) 特点: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于
“最近发展区”。
5、教学支架的应用 为促进教学发展,维果斯基
认为教师可采用支架,进行支架式教学。
练习 1、单选: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 指() A、最新获取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儿童在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D、即将达到的、下一阶段重点发展的能力
3、不平衡性(个体内)
心理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匀速的,其到达成熟的时间及最 终达到的高度也不尽相同。
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现在同一机能特性的发展方面,另一 方面表现在不同系统的发展方面。
关键期
(P371)关键期: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 用的时期。 最早由劳伦兹(有时候翻译为洛伦兹)提出 “狼孩”
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新刺激的影响。(不能解释)
平衡是指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均衡‘。
共同点
不同点
能否解释新的刺激
认知结构
同化 顺应
面对的都是 新的刺激
能够 不能
量变 质变
2017年山东统考单选:5岁的毛毛第一次参加海洋馆,当他 看到玻璃缸中的潜水员时,大喊:“看,消防员”。根据 皮亚 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毛毛的认知过程属于()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组织
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
辩证思维。
练习: 多选:少年期的 儿童试图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 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因此,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又称为() A、心理断乳期 B、稳定期 C、危险期 D、发育期
(四)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 2、环境 3、教育 4、主观能动性
单选:“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人格具有() 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单选:人格受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说明了人格具有() A、整合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二)人格的结构
气质
人格
性格(核心) 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认识:自我观察、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情感,自尊心、自信心 自我控制:行为上
心理发展的实质: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在低级心
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3、最近发展区(名词、选择、判断) 含义: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所
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能 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4、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包含两层含义
(1)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遗传决定人格的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
展的现实性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 家庭教养方式(鲍姆宁)
练习 2、单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 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 是最近发展区。 A、共性 B、差异 C、平衡 D、重叠
练习: 3、单选: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分支来进 行研究,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成果简单的移植到教育心理学, 并创立了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提 出者及其对应的观点正确的是:() A、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B、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C、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D、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3、尽管发展的速度可能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
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这是指学生心理发展的
()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关键期,它反映的个体身心 发展的规律是()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的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 1、心理发展的概念(选择、填空)
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 、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 个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人生全程发展八阶段: ①乳儿期(0——1岁) ②婴儿期(1——3岁) ③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 ④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岁——11、12岁) ⑤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
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单选:考试时,当一个学生想偷看夹带时,经过激烈思想斗 争,最终决定放弃作弊导作用的人格成分是()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现实我
二、性格评定的方法(人格评定的方法)(2级考点) 1、自陈法(问卷法) •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 •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 •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2、投射法(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 罗夏克墨渍测验(RIBT) • 主题统觉测验(TAT) • 句子完成测验(SCT)
2015山东统考单选:儿童能够独自完成钟摆实验表明他的发 展水平处于()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和英海尔德利用钟摆实验,以考查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 段的儿童归纳推理的能力。
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检验来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 四种影响因素:重物的重量(轻、重)、摆绳被提起的高度(高、 低)、推动摆绳的力量(大、小)、摆绳的长度(长、短)。
5、中学生在做立体几何题时,虽然几何体并没有摆在眼前, 但他们可以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运算。这说明他们的认知 发展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015山东统考单选:在群体中,每个儿童都热情地说着,彼 此之间没有任何实质的相互作用或交谈。皮亚杰称之为() A、角色扮演 B、集体独白 C、泛灵论 D、平衡
例如: 2岁:口头语言 2-3岁:计数能力 2.5-3.5岁:遵守行为规范 3岁:独立生活能力 4岁:形状知觉 4-5岁:书面语言
4、差异性(个体间)
正常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 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 又有千差万别。
因材施教
练习: 1、小学时期学生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中学时抽象思维发 展较快,这体现了学生发展的() A、阶段性 B、互补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第二节 中小学生人格、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概述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 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 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3、整合性:各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则有机结合,心理健康的 标准之一。 4、功能性:人格影响生活方式,甚至决定 5、社会性: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多选、填空、简答)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建构主义属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1、心理发展的实质(选择)(了解) 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发生动作来认识世界) 观点: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