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学流派--第四节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流派--第四节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6
•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既然国民收入只划分为工资和利润,而 相对利润率是由长期竞争的市场制度外 生性决定的,所以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 入中相对份额的大小就直接取决于利润 率的高低。利润率越高,利润在国民收 入中所占份额越大,工资所占份额就越 小;反之,利润率越低,利润所占份额 越小,而工资所占份额就越大。
1
• 由于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均在剑桥大学任 教,并且又与马歇尔为首的剑桥学派(即新古 典学派)的理论传统彻底决裂,故又被称为新 剑桥学派。由于其主要成员斯拉法和帕西内蒂 原籍意大利,因此又被称为英国—意大利学派 或意大利—剑桥学派。又因该派宣称最终目的 在于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 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故又被称为新李嘉图学派。主要代表有琼.罗 宾逊(Joan .Robinson)、卡尔多(Nicholas. Kaldor)、斯拉法(Piero.Sraffa)和帕西内蒂 (Luigi.Pasineiti)等。
25
• (2)长期调节措施: • 其一,实行没收性的遗产税,以便消灭 私有财产的集中,抑制食利者阶层的增 长,并把政府通过没收性的遗产税以及 同样重的赠与税所得到的财产和收入转 用于公共目标。 • 其二,用政府预算中的盈余去购买公司 股份,把公司股份所有权从私人手中转 移到国家手中。
26
四、两个剑桥之争
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批评 1)关于完善和发展凯恩斯理论体系的问题:反对把 凯恩斯的思想与新古典经济学结合,主张用古典经 济学来补充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2)关于凯恩斯思想核心的问题:反对把收入支出模 型当作凯恩斯思想的核心,认为资本主义分配不合 理的思想才是其理论的核心 3)关于均衡与非均衡观念:反对用均衡观来替代凯 恩斯的历史时间观念,强调非均衡观是凯恩斯革命 的要旨 4)关于经济分析对象问题:反对新古典综合派只重 视经济数量分析的做法,强调社会制度分析的重要 性
15
60 3 60 2 r 24% 1 100 5 100 5
• 公式表明,假定工资W=0,则国民收入即 全部纯产品都归于利润,r=R;这时,纯 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R就是最大利润率, 即说明R是利润率的最高限;反之,如果 工资不等于0,国民收入就不会全部归于 利润,而必须在工资和利润之间进行分 割。二者为反相关变动关系。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这种价值论的优点是,排 除了古典主义在价值论中加入效用函数、技术和要素 资源状况、生产要素分配等因素的错误作法,而以产 出水平和结构、商品再生产条件、实际利润率或工资 率等外生变量作为价值的决定因素。
9
2.收入分配理论
• (1)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
• 传统的分配理论:按照每个要素在其所参加的生产过程中 的“功能”或“贡献”来分配收入,即“功能性收入分配” 理论或边际生产力理论。
18
• 综合起来看,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 种物质技术关系对于收入分配关系一定 的制约作用,迥然不同于新古典主义分 配理论的分配完全由物质技术关系决定 的论点。
19
• 3.经济增长理论
• 模型特点是: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在资本家阶级和工人 阶级之间的分配比例,以改变社会的平均储蓄率,从 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 增加利润份额的途径。利润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是怎样 提高的呢?这要依赖于投资率的增大。 • 在两个阶级各自的储蓄率不变,资本系数不变的条件 下,要实现较高的增长率,必须有较高的社会储蓄率 来提供投资所需的资金;社会储蓄率的提高则有赖于 利润收入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因 此,如果增长率得以提高,必然是利润收入者收入占 国民收入比例的提高和工资收入者的收入占国民收入 比例下降的结果。
20
• 观点: 第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 增长中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是:经济增 长率越高,利润率就越大,国民收入中 利润部分所占份额就越大,工资部分所 占份额就越小。这样,经济增长加剧了 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和工资分配比例的 失调,使工人的处境绝对恶化。所以, 经济增长不利于工资收入者而利于利润 收入者,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相对比例的 下降是必然的。这一点与新古典综合派 的结论正好相反。
21
•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在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国民收入分配中利润与分配的格局是由历史条件形 成的,由经济增长使其加剧。资本主义的弊病正是 由此引起的,这与新古典综合派归咎于有效需求不 足的观点是不同的。 • 第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途径不是实现经济 增长,而是实现收入均等化。这与新古典学派认为 的经济增长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最主要途径 的观点是不同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 增长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通货膨胀等问题,不仅 使工人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 而且还造成了绝对贫困。
第四节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 一、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Post—Keynesian Economics)概述 • 1.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由来及代表人物 •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 重要分支;属于后凯恩斯经济学的非主流派,而 与主流的新古典综合派在许多方面存在分歧。在 如何理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问题上,反 对新古典综合派的观点,说它歪曲了凯恩斯经济 学的基本理论,是冒牌的的凯恩斯主义,认为自 己才是凯恩斯主义的嫡系。
3
• (2)主要特点:
• 其一,重视长期化、动态化的分析,力图找到 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模型; • 其二,抛弃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把经济增长理 论与收入分配理论溶为一体,力图返回李嘉图 的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 其三,强调货币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的 重要因素;
4
• • • •
3.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突破了均衡分析的局限,从均衡观转向历史观 (1)运用历史时间观的分析方法。 琼•罗宾逊认为:“在理论方面,《通论》的主 要论点是打破均衡的束缚,并考虑现实生活的 特性——昨天和明天的区别。就这个世界和现 在来说,过去是不能召回的,未来是不能确知 的。” • (2)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强调对收入分配结 构的分析。
22
• 4.滞胀理论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反对 只根据货币供应的增加或集体议价的工资 提高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他们认为, 应从区分不同市场类型或不同类别的经济 部门入手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进而解 释滞胀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市场操纵理 论”。
23
三、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 1.对其他经济学流派政策主张的批驳 •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政府在分配领域内进行干 预的必要性。他们既反对货币学派关于听任市场机 制充分发挥作用的观点,也反对新古典综合派关于 调节总需求和实行工字物价管制的办法。 • 2.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短期和 长期两个方面的调节措施:
10
•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对收入分配具有 直接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利益关 系和财产关系的社会制度形式及其历史影响, 其核心是一个国家的财产所有制。资本主义社 会中,财产表现为资本,因而阶级冲突即资本 家与工人阶级的冲突;分配问题亦即利润与工 资关系如何确定的问题。凯恩斯看到了西方社 会现存财产关系的不合理性,但没有具体考察 社会制度因素和历史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因此,将这些制度因素和历史因素引入分配理 论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和利润的分配关 系,便成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进行“新凯恩 斯革命”的重要任务。
2
2.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依据和主要特点 • (1)理论依据: • 依据一:凯恩斯在《通论》中所阐述的基本理 论,但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更加关注凯恩斯对 收入分配理论的论述。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 为,凯恩斯经济学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最主要 之点,就在于《通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 中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是不 平均的,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将进入一个 没有食利阶层的文明生活新阶段的结论。 • 依据二:李嘉图的价值论和分配论。 • 依据三:卡莱斯基的投资决定分配的理论。
5
二、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 1.客观价值与价格理论
•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价值应当具有“客观” 的物质基础,而不能象边际效用学派那样把价值 视为“主观的”概念。价格也应由生产条件来决 定,而不能归结为消费者起着主要作用。他们认 为,为了建立客观的价值理论,应从李嘉图的劳 动价值论传统中去探讨。
17
•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利润率的变动在一 定程度上也受到生产技术的物质条件制约。这 种制约是通过一定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一定 变动范围内的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R,和 工资在纯产品中所占比例W来实现的。 • 生产技术的物质装备水平越高,工资在纯产品 中所占比例就越小,利润率也就越大;相反, 利润率就越小。
6
• 琼•罗宾逊认为,斯拉法在《用商品生产商品》(1960年) 一书中,通过建立一种“标准合成商品生产体系”,以 “标准商品”作为一种不变的“价值尺度”,解决了确 立利润率的难题,确立了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关系, 这样不仅解决了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矛盾,而且形成了一 种客观的价值理论。所以,她主张应从斯拉法的价值论 出发,把李嘉图、马克思、凯恩斯的理论打通,相互补 充,建立一套新的经济理论,实现经济学上的“第二次 凯恩斯革命”。 • 斯拉法在研究商品价值时,着眼于对商品价值量的分析, 这样他研究的价值理论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价格理论。 斯拉法认为,由于商品是多种多样的,商品价格会发生 变动,因此需要找出“不变的价值尺度”。
7
而要确定这种尺度,关键是要找到一种理想的劳动与生 产资料配合比例适中的部门,它按照标准比例使用劳动 和生产资料,不论工资怎样变化,在原来的价格基础上 都会表现出工资和利润的严格平衡。但是,这种想法又 是不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很难找到这样一种生产部门。 于是他又提一个“合成商品”的概念,通过建立一个商 品系 列使它合乎上述要求。斯拉法用煤、铁和小麦三个生产 部门建立了一个“标准合成商品生产体系”或“标准体 系”, 在这个体系中,各部门所生产的商品之间的比例等于所 有部门所消耗的生产资料总量之间的比例。这样,在一 定的劳动与生产资料固定配合比例的基础上,便可生产 出某种“合成商品”或“标准商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