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山民风民俗

中山民风民俗

中山民风民俗
饮食:
1.咀香园杏仁饼
咀香园杏仁饼创始于一九一八年,产于广东中山市。

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称。

已有八十余年历史,原属家庭自作自食;以后创制成为产品,外形改为圆形小饼。

先选取一级绿豆,经传统工艺精选制成绿豆粉;配以上等菊花精制而成。

饼身松脆,饼心香甜,入口松化,风味独特。

中山杏仁饼,以咀香园生产为正宗,规模最大,质量最佳,故又称咀香园饼。

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地区。

2.中山乳鸽
中山乳鸽以体大、肉嫩、胸肉厚、肌肉饱满而著名。

中山各宾馆、酒家制作的红烧乳鸽,更加受人欢迎。

中山地区历来有养鸽的习惯。

由于地处侨乡,一些华侨从国外引进优良鸽种,与本地优良鸽种杂交,所以乳鸽特别肥大肉厚。

中山乳鸽在饲养方法上也比较讲究,当幼鸽破壳而出,即以稻谷让大鸽吃后轮流向幼鸽灌浆。

约至十五天,乳鸽进入盛长期,需采用稻谷、麦米、绿豆,芝麻等精饲料饲喂。

到二十五天左右,乳鸽便可以长到一斤上下,这时用作烹调,肉质最上乘。

中山红烧乳鸽的制作,是先去掉鸽身嫩毛和取出内脏,将肉壳浸进刚滚的白卤水(配以丁香、大小茴、八角、花椒、桂皮、草果、绍酒、糖等)中约十分钟,让肉熟上味。

然后捞出并在鸽身上涂上一层脆皮糖浆(麦芽糖),掠干水分,放在油篱上,用勺将烧滚了的油反复往鸽身上淋浇,并翻动鸽身,使受浇均匀。

待鸽身起金黄色,皮脆,呈现玻璃透明状时便可上碟,并配以淮盐、隐汁,以便吃时调味。

这样制作的红烧乳鸽,皮脆肉滑,甘香爽口,食而不腻,色香味俱佳。

中山乳鸽除了红烧以外,还有炖、焗、炸、炒等多种制法,都是席上的佳肴名菜。

3.脆肉鲩
脆肉鲩(huan四声)原产是在于广东省中山市长江水库,是用水库的矿泉水,喂精饲料运用活水密集养殖法养育成的名特水产品。

因其肉质结实、清爽、脆口而得名,养出来的鱼,外形如旧,但肉质已变,蛋白质较普通鲩鱼高12%,味道更为鲜美,还具肉质软滑、爽脆与众不同的特点,尤以鱼肚部分最佳,因这种鱼肉质带有韧性,固烹调制作繁多,生炒切片炒口感更佳、蒸(不要整条蒸)、炖、火锅(广东人较多),等各具风味。

4.三乡濑粉
历史:三乡濑粉有200多年历史,以其独特的地方风味驰名省港澳。

在广州、香港、澳门都有三乡濑粉店,有的甚至是专门店。

三乡濑粉的始创地是三乡镇白石环村,后扩展到全三乡,故名“三乡濑粉”。

据考究,“三乡濑粉”原来应该叫“三乡攋粉”,“攋”字顾名思义,这些圆圆的粉条是用手“攋”出来的。

据说濑粉是从锅边演变过来,当时村民每逢喜庆日,甚至农闲时,为变变饮食口味,便制作濑粉代饭来吃,到了农历七月十四,三乡
的家家户户在早餐或午餐都要食濑粉,有人说这天是濑粉节。

听祖辈的人说,古时称攋粉,“又圆又长”是一家团圆又人人长寿的好意头。

濑粉的制作很简单。

濑粉的米粉是粘米粉,过去,椿米粉时加点冷饭,这样濑粉会更韧。

制作濑粉,开始是手攋,后用瓦盆攋(盆底有很多小洞)现在是用机攋。

攋在锅里,熟后捞出来,放在冷水盆里过水,再绕成一扎扎,食时再用温水洗开。

不过,还是用手攋最韧滑。

可惜,因功夫多又庥烦,再也很难吃到手攋的濑粉了。

食濑粉最讲究是汤,汤是用猪头骨为主加上杂骨、泥蛇为最妙,月婆鸡汤也不错。

搓拌粉和洗濑粉的水最好是泉水,白石环村的水来自马坑山的泉水,靓水加靓濑粉再加上靓汤,所以白石环村人制作的濑粉最美味可口。

濑粉的食法有多种,如汤濑、Χ濑、捞濑、炒濑等,配料也不断创新,现在的配料有猪头边肉、切鸡、牛腩、叉烧、烧鹅、鲍片、鱼翅、瘦肉、猪肝、猪腰、草菇、冬菇等等几十种,加上豆芽更加爽口。

“大记”是三乡濑粉的百年老字号,前几年已在石岐设有分店,据说食客反映不错。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市有关食品部门在环城渡头村设厂制作干濑粉出口,以供三乡旅外同胞和外地人食用,成为广东五大名牌米粉食品之一。

做法:中山市三乡镇的传统产品濑粉,已有150多年历史(一说200多年),过去是以冷饭晒干后磨粉特制而成。

现经不断改进工艺,以优质粘米为主要原料,并选用当地的优质矿泉水,拌和成稠度适中的粉浆,蒸制成细长而很有韧性的园条状鲜粉,成品配上上汤肉料,吃起来粉条润滑爽口而有弹性,非常可口。

节日:端午节
赛龙舟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历史: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六(8)班林翠怡
校园节约小窍门
发现的情况:
1.洗手间的水龙头不拧紧,长期漏水;
2.有的同学在饭堂里,饭没吃多少,就倒进了收集处内;
3.夏天,午睡的时候,同学们都把风扇开的最大,为了自己舒服;
4.有时候,同学们出去上课,开了投影,和风扇,没有及时的关掉,
这样很浪费电;
5.放学时,同学们都走了,教室里的风扇、灯,同学们都没有及时
的关掉,就走了……
可能的原因:
现在富裕了,同学们都浪费学校的食物,不吃几口就倒掉。

洗手的时候,同学们都急急忙忙的赶着出去玩,不留意水龙头是否关紧,甚至有些同学根本就不管,嫌麻烦。

同学们夏天时,玩得满身大汗,午睡就把风扇开的最大。

晚上,同学们都赶着走,所以就忘了把教室里的风扇、灯关掉……
解决的办法:
可以在学校多宣传教育;
在各个地方贴好标语,提示同学们节约;
也可以在饭堂等多各种角落建立监督小组;
每个班多开展节约的活动……
六(8)班冯颖怡
校园节约小窍门
发现的情况:
1.浪费水问题:吃饭的时候有人在水槽边玩水,造成喷涌的水龙头,无人管辖;厕所的洗手盆总会有没拧紧的水龙头在滴水。

2.浪费点问题:有时候在课室里,无人在室内却把风扇全打开;有些同学故意拨弄电开关。

3.浪费粮食问题:有些同学会倒掉不和自己胃口的食物
……
解决的办法:
多在学校周边,贴上标语,提醒同学们;
安排小组监督;
在学校多宣传教育同学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