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青岛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 版)已经出炉,更多山东2014年中考试题请关注教育城中考网。
一、积累及运用(本题满分22 分)(一)诗文默写(本题满分l0分)l.必做题:请将下面的诗歌补写完整。
(4分)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皇里,弹琴复长啸。
① , ② 。
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缓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③ , ④ 。
敲门试问野人家。
2.选做题:请从下面三组题目中任选两组作答,多做不多得分;若多做,阅卷时只阅所答的前两组。
(6分) 第一组:①学而时习之, ?(《论语》)②《月下独酌》一诗中,诗人李白展开浪漫想象,邀来天上的明月与自己的身影一起饮酒的诗句是:,。
第二组:①,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②蒹葭苍苍,。
,在水一方。
(《诗经》)第三组:①念天地之悠悠,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②,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③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何其芳《秋天》)(二)语言运用与名著阅读(本题满分12 分)3.下面画线的语句在表达上存在间题,请加以修改。
(2分)进入数字化时代后,汉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的手写演变成了键盘输入、语音输入等。
很多人在长期使用新的输入方法后,出现了提笔忘字和书写不够规范。
修改后的语句:4.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4分)小明同学热心助人,每到周末都要去敬老院做义工,但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常遭到爸爸批评。
昨天,爸爸又责备他说:“考试成绩那么差,怎么好意思去帮助别人?你还是有点自知之明吧!”小明为此很伤心。
你作为小明的好友,要去安慰、鼓励他。
你会这样对他说(不超过60字):5.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6分)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①小,②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③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l)在上文的3处空格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不但而且可是B.不但而且如果C.虽然但除非 D.虽然但然而(2)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作家的散文集《》。
文中“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一句的宾语部分是;“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句中,“走回去”的短语结构类型是。
(4分)二、阅读(本题满分48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7分),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五柳先生传》)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①便要还家②不足为外人道也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1分)译文: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分)译文:(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8 分)周璕①画龙周璕,江宁人,善丹青②。
康熙中,以画龙著名。
尝以所画张于黄鹤楼,标其价曰“一百两”。
有臬司③某者,登楼见之,赏玩不置,曰:“诚须一百两。
”璕即卷遗之,曰:“某非必欲得百金也,聊以觇④世眼耳!公能识之,是某知己也,当为知己赠。
”由是遂知名。
其画龙烘染⑤以云雾,几至百遍,浅深远近,隐隐隆隆,诚足悦目。
或谓画龙以云胜固为得之,而烘染太过,犹非大雅⑥所尚⑦耳。
[注]①周璕(xún):清代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②丹青:借指绘画。
③臬(niè)司:古代负责刑狱和官吏考核的官员。
④觇(chān):观测,窥视。
⑤烘染:烘托渲染。
⑥大雅:高才之士。
⑦尚:欣赏推崇。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①诚须一百两②璕即卷遗之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尝以所画张于黄鹤楼,标其价曰“一百两”。
(2分) 译文:②其画龙烘染以云雾,几至百遍。
(2分)译文:11.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当时人们对周璕绘画作品的不同评价。
(2分)(三)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5分)焚风①2004年5月11 日中午,中国台湾岛的台东市突然刮起强风,气温飙升如烤箱,在短短20 分钟内,就达到了40.2℃,创下当地同时期百年高温纪录。
居民们苦不堪言,要么躲进屋里打开冷气,要么赶紧到湖边、溪边戏水消暑。
农户则忙着给自家的作物洒水降温,却依旧只能看着最怕热的萎叶(一种胡椒属经济作物)和茶树在热风中慢慢枯萎。
②这种神奇而反常的风,俗称“火烧风”,正式的名字叫做焚风。
通常,我们见惯了和煦的春风、炎热的夏风、萧(sè)的秋风,还有凛冽的冬风,而焚风,却不分时节地带来强烈的“温暖”,让人类为之喜忧参半。
③焚风(Foehn) 一词最早指的是从地中海吹来,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到达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下沉干热风。
这个名字被地理学者们采纳,成了通用的称法。
④焚风一般发生在背风坡地区,焚风过后,背风坡地区的气温会比山前的迎风坡升高很多。
焚风的成因与“湿绝热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有关。
⑤我们熟悉的“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海拔每上升l00米时,气温会下降0.6℃。
但在具体地区,因为空气湿度不同,所以温度变化规律要更复杂一些:当空气中的水汽饱和时,空气升降时产生水汽凝结,会遵循“湿绝热垂直递减率”,依然是海拔每上升100 米,降温0.6℃;当空气中的水汽未饱和时,空气升降时不产生水汽凝结,则遵循“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海拔每上升100米,降温1℃。
⑥如右图所示,一股饱含水汽的湿润气流吹向山脉,当它遇到迎风坡时,便会随山的增高而逐步抬升,这时,气流会以每100米0.6℃的规律降温。
随着高度的不断抬升,气流温度逐渐降低,最终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使气流本身携带的水分减少。
而水汽凝结过程中会释放出热量,让气流的降温 (fú)度渐渐减小,即气温垂直递减率变小。
这股气流“卸掉”水分一身轻松地爬上山颠,准备在背风坡下沉时它已经变得比较干燥。
遵循“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它会按照每下降100米升温1℃左右的规律增温。
当它到达背风坡山麓时,温度会比山前的迎风坡同一水平线上的空气高,而且更干燥,于是形成了焚风。
有时,同一股气流“爬坡”又“下坡”之后,气流温度可提升10℃以上。
⑦在全球中纬度地区相对高度在800-1000 米的山地,都可能出现焚风,它所造成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
在阿尔卑斯山北麓,当焚风猛然降临时,突然升温往往会使农作物的叶片焦枯,造成旱灾。
强劲的焚风还会造成风灾,吹倒庄稼,拔起树木,刮走屋顶。
焚风如果吹过水面,就容易引发船只事故;如果吹过沙漠,还会扬起沙尘,造成沙尘暴。
⑧但在高加索山脉南侧,焚风则有“温情”的一面。
它能提前催熟玉米和水果,当地居民把这种焚风称作“玉米风”。
而在北美洲的落基山脉东侧,春日的焚风能迅速融化冬天的厚重积雪,促进草场生长,因此当地人叫它“吃雪者”。
但在高山地区,焚风造成的短时间内大面积融雪,也会使河谷洪水泛滥,冲垮河堤,毁坏农田。
⑨而在中国,除了台湾以外还有很多地区受焚风影响强烈。
例如新疆吐鲁番盆地,因天山南麓的焚风而成为全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我国云南的怒江地区,受焚风的影响,形成了干热河谷,出现了热带、亚热带稀树草原。
(本文有改动)12.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
(2分)sè fú萧度13.第①段写台湾台东市的反常气象,有何作用?(2分)14.文中说焚风”让人类为之喜忧参半”,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焚风给人类带来的“喜”和“忧”。
(4分)15.第⑥段结合图示说明焚风形成过程,这是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根据文意,补全“焚风形成示意图”中①—⑤处的具体内容。
(每条不超过25字)(4分)①湿润气流沿迎风坡上升,每上升100米降温0.6℃。
②③气流到达山巅,变得比较干燥。
④⑤16.第⑥段画线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句子作简要分析。
(3分)这股气流“卸掉”水分,一身轻松地爬上山巅,准备在背风坡下沉时,它己经变得比较干燥。
遵循“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它会按照每下降100米升温1℃左右的规律增温。
( 四)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8分)城中河上的“清道夫”孙道荣①一条河,穿城而过。
②它在入城之前,九曲十八弯,清亮如镜。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当它终于挣脱而出的时候,已经完全看不出它当初的模样,混沌、污浊,散发着连它自己都无法呼吸的怪味。
但它没有能力改变流向。
越来越高的楼房,越来越宽的马路,将本来宽绰的河面挤压得越来越逼仄,差一点,它就被填平了,盖上楼房或者修成马路。
③拐了一道弯,它流经城市最繁华热闹的地段。
④他负责清捞这段河道的垃圾。
⑤每天清晨,他从回澜桥划着小船顺流而下,用特制的网兜打捞水面上的漂浮物。
临近中午的时候,到达终点惠济桥。
河水继续南流。
船舱里,满载打捞上来的垃圾,再由清洁车转运到垃圾处理场。
他则将清空了的小船,划到惠济桥的桥肚下,然后从厚厚的布兜里掏出饭盒,开始他的午餐。
那是老婆一大早为他准备好的,还有余温。
沿岸有很多家饭馆酒楼,对着河道的油烟机,“呼呼”地喷出来一股股浓烈的味道,掩盖了他的饭菜味儿。
⑥靠在船上打个盹,他开始往回划。
逆流,虽然水不急,但还是必须一边划一边打捞。
水面上,永远有新的漂浮物—树叶、塑料袋、香烟盒、矿泉水瓶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
在网兜后面,他加了一小块木板,这样就既便于打捞又能当作木划子。
偶尔有一两块垃圾,从另一侧偷偷地溜过去。
如果没能兜住它们,他就会让小船顺着水流倒回去,用网兜将它们拦截住。
这让他产生一点点成就感。
他很得意地笑了两声。
他不善言辞,一着急便有点语无 (lún)次。
这是他一天中第一次发出声音,没人能听得见。
⑦但还是有人注意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