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表选题名称 被害人权利保护 学生姓名 马娜 二级学科研究方向 刑诉法 指导教师 卫跃宁所在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填表日期:2013 年 6月 21日装 订 线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制填表说明1、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是研究生进行毕业/学位论文工作的必经程序。

2、开题报告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签署意见后,由研究生在本学科、专业范围(或小组内)汇报,并接受开题报告组审议。

3、开题报告经开题报告组审议后由学院保存,在研究生毕业时归入学习档案。

4、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由研究生填写的部分一律用A4复印纸打印、装订。

可在相应部分按照格式自行加页。

一、基本情况研究生简况姓名马娜性别女出生年月1977年8月学号入学时间2011年注册情况学科、专业在职法律硕士是否延期入学前学历、学位本科学士学位毕业学校和时间河北师范大学 2002年指导教师卫跃宁职称科员工作单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检察院论文选题情况名称中文题目被害人权利保护英文题目Victim Protections 是否与课题研究结合有关□课题来源:无关□自主选题□导师指定□主要内容(摘要)绪论本文的写作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根据上述写作内容,笔者草拟提绪论纲如下:一、…(一)…1.…2.…3.…一、研究动机和目的二、研究范围第一章二、选题依据本选题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进行本选题研究的意义;本人的研究基础和已有的成果积累。

这真是绝妙的讽刺,也是一场终极的悲剧。

那些直接遭受犯罪侵害的人们反而不是解决犯罪方案中的组成部分,实际上,他们甚至没有被纳入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的框架之中。

——美国霍华德.泽尔在英美法系,恢复性司法正在被广泛使用,在美国有90%的未成年人未入监,其中绝大多数以恢复性司法方式结案。

刑罚的目的不仅在于惩罚,更在于改造犯罪人,使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得以修复。

恢复性司法由于强调其恢复性功能,由于它不是着眼于对犯罪行为的惩罚,而着眼于对被破坏的社会关系的修复,因而其不仅有利于化解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也因为其能够使国家、加害人、被害人、社区之间的利益得到合理平衡,从而有利于实现我们近年来一直提倡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我国长期以来将犯罪看做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在观念上一贯强调国家主义与集体利益以及在诉讼模式上一直没有摆脱职权主义,因而现行的刑事司法仍然具有传统的报复性司法的特点——将犯罪案件的处理完全看做是国家的事情,而完全排除了被害人的主体地位,虽然在中国的法律中被害人是当事人,似乎也能够参加到诉讼程序中,但被害人无权对判决和裁定的做出施加任何有利于自己的影响。

由于在公诉部门工作,办案过程中经常会面对无法达到平衡的被害人。

面对一个被害人无法得到赔偿的案件判决,虽然处于控方,我没有一种正义得到伸张的胜利感,甚至充满了失落。

在上研究生期间,阅读了一些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

例如:房保国教授的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陈光中教授的辩诉交易在中国、张鸿巍教授的刑事被害人保护问题研究、杜宇教授的理解“刑事和解”等文章后,自己有了一些小小的想法。

在卫跃宁导师的启发与指导下,结合新刑诉法的实施,选择了本论文的角度进行课题研究。

三、研究方法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实例分析法、学科交叉法和文献研究法。

1、文中先运用实例分析法引出案例进行分析继而引发对论题的思考;2、结合刑法学分析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及权利来源;3、最后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被害人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权利体现;4、提出在恢复性司法的形式下,保护被害人权利的可行性。

四、研究进度这部分内容写作比较简单,主要是谈一下你如何准备毕业论文的写作,以及你在时间上是如何合理安排的。

这部分内容老师一般不会太关注。

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五、预期成果预期达到的成果,主要是说论文的写作的作用,参考模板如下:四、预期达到的成果分析电子政务很发展的重要性,试通过对中国各个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程度和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文献的搜集分析我国各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并深刻分析影响的因素。

论文应做到中心突出,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必须观点正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楚,文字通顺;并能进行深入分析,见解独到。

五、预期成果围绕课题研究目标,估计可能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要交代清楚。

由于这部分内容往往就是结题论文的提纲。

尽可能写得详细些。

预期成果可以是各种考察、实验、调查报告,也可以是各种倡议书,建议书,模型制作,绘画设计等。

《社》例中的预期成果有考察报告。

内容包括:①对“铁马商场”的由来考证②“吴湘铁路是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考证。

③对现行历史教材中有关提法提出质疑;同时又有向有关部门递交的史迹综合开发建议书。

内容有七个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说明。

六、创新之处研究本选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或预期成果中的创新之处。

1、在刑事侦查阶段,证据的固定与当事人和解的并行制度:以民事诉讼为借鉴,以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形式终结诉讼。

2、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及诉讼过程中强制措施变更通知被害人并听取其意见的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确立被害人的向上级检察院申诉的权利。

3、被害人提交证据的法律支持。

4、被害人与公诉人关于定罪量刑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并行控诉制度的建立。

以及启动简易程序听取被害人意见制度。

5、在不起诉和量刑建议制作中被害人的参与作用的确立。

6、对一审结果被害人的上诉权的建立。

7、建立在执行阶段对被告人减刑、假释、监外执行通知并听取被害人意见制度,以及听证制度的尝试建立。

8、对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支持制度。

七、主要参考文献综述(不少于4000字)。

文献综述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确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刑事诉讼方式的演化历史,映射的是国家观念强化和理性归位的历史过程。

从人类社会早期的私诉观念,走向封建专制国家的司法专横观。

再到现代宪政国家人权保障观的发展和转变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

我国长期以来将犯罪看做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在观念上一贯强调国家主义与集体利益以及在诉讼模式上一直没有摆脱职权主义,因而现行的刑事司法仍然具有传统的报复性司法的特点——将犯罪案件的处理完全看做是国家的事情,而完全排除了被害人的主体地位,虽然在中国的法律中被害人是当事人,似乎也能够参加到诉讼程序中,但被害人无权对判决和裁定的做出施加任何有利于自己的影响。

人权保障强调刑罚权的实现过程及刑罚权本身都要符合公正性的要求。

现代“以被告人权利保护为中心”的刑事司法下,被告人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保护得到极大提升,而被害人作为犯罪危害后果的直接承担者,其权利保护也需要提供相应的新规定。

因此在刑事诉讼法中如何保证被害人的参与权,实现社会关系的恢复的研究意义重大。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传统司法体制以解决犯罪人刑事责任为中心,以国家追诉机关与被告人关系为主线,将受到犯罪行为直接影响的一方当事人——被害人推到了一个尴尬、边缘的地位。

在正式的控、辩、审三方诉讼结构中难以为被害人找到独立且合理的位置。

例如在对抗制的英美法系中,被害人只能被作为控方证人参与诉讼,检察官完全取代了被害人利益,没有独立诉讼角色,被害人不仅被刑事诉讼所遗忘,而且更有可能遭受国家的第二次伤害,从而难以从被害状态中恢复。

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中,虽然控辩双方的作用不是很突出,三方诉讼构造的格局仍未能容忍被害人的介入。

因此对于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二战结束后,随着国际人权保障运动的广泛开展,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引起广泛关注,乃至于形成了波及世界的被害人保护运动。

主要从设立国家补偿制度、被害人援助与救助、被害人参与刑事司法和强化加害人赔偿这4个方面开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设立了被害人救助项目,帮助被害人获得关于案件及法律方面的信息,更加有效的参与法庭审理活动。

无论是在大陆法系国家还是在英美法系国家,被害人逐渐摆脱长期以来只做证人的局面,开始在诉讼过程中拥有不同于一般证人的参与权。

以契约文化和实用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恢复性司法”理念与实践模式,在西方以英美为代表产生并迅速发展。

恢复性司法模式强调的是恢复因犯罪而破坏的社会关系,与此相应,刑事诉讼程序就因该给被害人与被告人达成谅解提供程序保障。

强调刑事诉讼中当事人充分有效的参与与达成合意体现了现代刑事诉讼在公正与效率间所做的价值取舍。

一旦被追诉者与控诉方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合意,如能实现预期利益,往往会积极主动参与诉讼程序,与控诉方进行实质性合作,从而在准确解释案件真相的同时提高诉讼效率。

合意还意味着交流、协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让步与妥协,也有悔过与谅解,而悔过与谅解使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矛盾不在升级进而得以消弭,可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结果。

不能容纳被害人合理参与和意思表达的诉讼结构很难说是一个真正合理的诉讼结构,只能说是一个透漏出国家本位主义气息的诉讼机制,他不仅不能有效降解犯罪所造成的社会伤害和震荡,也不符合刑事诉讼文明化、人性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被害人参与强调所有利害关系人对纠纷解决过程的直接参与,程序参与权包括:参与诉讼权、知悉权利、发表意见权利、救济权以及国家对被害人程序参与权的保障义务。

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对象和刑事裁判的利害关系人,被害人的参与应当得到切实保障,因此在刑事诉讼各阶段都应当为被害人提供参与机会。

而且这种参与应当是有效参与,意味着国家专门机关有义务使被害人了解其参与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法律也应当保证被害人及其代理人的参与行为具有某种实质意义。

因为对于程序的参与本身便具有吸收被害人报复心态、化解其痛苦情绪的功能。

(二)、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刑事法学在对被害人权利保护方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上同西方国家相比已经明显走在后面。

随着人权保护理念的纵深发展和深入人心,对被害人人权保障应当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于被害人的保障主要体现在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参与权与权利处置的自主权的保护上。

我国刑事诉讼法确认被害人为诉讼当事人地位。

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享有比一般诉讼参与人更广泛的诉讼权利,例如报案权、控告权、复议申请权、申诉权、回避权、申请抗诉求等。

但是立法上对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的权利保护有缺漏,被害人在整体上还是依附于国家控诉机关,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的控诉职能没有很好的实现,与诉讼当事人地位不能相称。

因为立法者和司法者均以国家本位刑罚正义观为宗旨,轻视被害人受到的伤害以及刑事诉讼对这种伤害的恢复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