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振兴研究报告

东北振兴研究报告


产业结 构
周辉和王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吴文丽和曾燕:产业结构效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刘德权、邢玉升:国际产业转移以及国际产能合作是实现产业结 构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转移与产能合作,区域间产业链得以融 合,形成合理产业链分工体系,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张琴选取 1983—2007年数据,将外商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 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外商投资越多,产业结构越趋向于高度化,而 且外商直接投资比外商间接投资影响更为显著。
陈耀
他认为东北困局不仅仅来自“新东北现象”“结构失衡 说”“市场缺失说”“人口外流”以及“体制束缚说”等五类原 因,更是东北地区原有的产业结构性问题、制度体制性问 题以及国家整体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外部效应三者的叠加 作用。
陈耀: 《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要思考的几个关键问题》,《经济纵横》2017 年第 1 期
绿色食
品加工

3
2
轨道交通 业
2.新东北现
象”
2014年以来,在中国的 经济版图上,曾一度辉 煌、领跑全国的东北地 区经济增速出现严重下 滑,甚至“断崖式下 跌”,被称为“新东北 现象”: 2014年,东北三省平均 经济增速不到6%,低 于7.4%的全国平均水 平; 2015年上半年,吉林 GDP增速为6.1%,黑 龙江为5.1%,辽宁为
10951
8.18 10947 7.96
二、文献 综述
东北现象、新东北现 象
产业结构
效率升级
东北现 象
普遍观点:结构性、体制性矛盾 李诚固和李振泉:问题实质在于东北工业基地的产 业系统功能低下,结构严重老化且转换滞缓,这与长期以 来实行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关。 丁四保:形成 “东北现象”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禀 赋、经济地理位置、经济体制和工业部门体系结构四个方 面。 魏后凯:国家对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战略存在误 区,未从全局出发盘活东北经济。
3.东北产业结构与效率 的问题
2015 年东北三省及全国三次产业 占比
3.东北产业结构与效率 的问题
3.东北产业结构与效率 的问题
近年来工业部门涌现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 业,诸如计算机电子设备、机器人、航空装备、先进轨 道交通制造等。受技术创新限制,东北地区在这些高新 产业领域实现的产值不高,在全国所占份额逐年缩减。
结构同 化
江世银 :地区产业同构会对区域 经济发展造成不良 影响,区域产业同构的畸形发展 和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 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严重阻碍全国整体的产业结构升 级。
罗能生,谭晶:从总体上来看,产业同构程度与产业 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对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应根 据其产业性质采取不同的对策。
1.第一轮东北振兴成效
2003 - 2013 年的 十年间,东北三省 经济增长大多数年 份都高于全国平均 增长,相对于之前 和之后的增长,可 把这十年称为东北 的“黄金十年”。
1.第一轮东北振兴 的成效
债务负担
技术装备 老化
资源枯竭型城的 困难
城市环境改 善
企业的搬迁 改造
装备制造 业
1
四是“人口外流说”, 认为东北地区连续多年人口外流,导致大 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人口红利过早耗尽,加之较为严格地执 行人口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长期人口净流出对老工 业基地无疑是釜底抽薪。
3.东北产业结构与效率 的问题
一、重化工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 东北三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惯性思维和 路径依赖较重,政策、人力、财力、物力往往集中于重 化工业的发展。即使是实施振兴战略以来,受传统观念 的严重束缚,有些人将老工业基地振兴片面地理解为只 是振兴工业,服务业处于工业的从属、被动地位。对于 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有限。因此,长期以来 工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过高,而服务业占比较低。
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 地的若干意见》
7号文件内容包括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着力 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 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抓好组织落 实等6大方面26条。
促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二)东北三省整体全要素生产 率计量分析
(三)东北三省经济增长源泉分 析
模型 (一)东北三省全要素生产率基 本模型估算
1.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指“生产活动在 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是衡量单位总投入和总产量的生产率指 标,表示为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目前常被作为衡量 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用来确定地区或产业的经济效率状况。
1
房地产,低端制造业
高能耗,高投入,高 污染
2 3
东北产业结构与效率的 问题
东北产业结构的与效率的 问题
四、产业缺位与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10年与2000年相比,东北地区 人口流出 280 万,流入 100 万。也就是说,在 10 年内,东北地 区的人口流失了 180 万。
国家政 策
中 发 11 号 文
200
200
9
3
国 发 33 号 文
国 发 28 号 文
201
201
7
4
中 发 7 号 文
《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 举措的意见》
28号文件内容包括着力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全面 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加快推进重 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政策 保障和组织实施等11个大方面35条。
8.7 %
5.8 %
3.0 %
2.2%
当前对东北经济困局的主要观点
一是所谓“新东北现象”, 即认为它是受全国经济下行压力的 影响,是经济发展新常态遇到的新问题。
二是“结构失衡说”, 认为东北经济结构存在失衡,直接影响其 经济表现。突出特征是, 第二产业偏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传统 产业偏大,新兴产业偏小; 重化工比重大,产能过剩严重; 大型国企 独大,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不足。 三是“市场缺失说”,认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巨额投资 拉动与政府的强势推动,而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内生动力 推动,本地缺支撑、域外缺开拓,且创新动力不足。
刘新荣:抓紧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待 遇和保障 水平,加大人才政策的落实力 度,同时发挥第三产业对拉 动地区就业的积极作用。
蒋同明:尽快激发经济活力,不断改善发展环境,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刘新荣. 《对东北人才流失的分析》. 《新长征》2012第二期46.47 蒋同明. 《何时孔雀东北飞: 基于对东北人才净流出的思考》 [J] . 地区经济,2016, 62 ~ 63
周辉. 《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基于上海市的实证研究》 [ J]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学报》, 2012,(2):27 ~ 31 王琳 .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长江三角洲 16城市的统计数据》 [ J] . 江淮论坛 ,2008 , (4):18 ~ 24 吴文丽,曾燕 .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J]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3 , (5):38 ~ 42 张琴:《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1983—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分 析》《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4期. 刘德权:《“一带一路”战略下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载《求是学刊》2016年第3期.
罗能生,谭晶. 《区域产业同构对产业效率的影响研究》. 《工业技术经济》2016,(35)02,81-89 江世银.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及其趋同的历史分析》 [J] .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 1) : 133 ~142
人才流 失
经济增长与人口再分布是相互关联的,经济环境的 变化是决定人口再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口令:RAPID708
新一轮东北振兴视角
下产业结构转型与效



2018年05 月
目录
陈琳
一、背景与现状
唐爽
二、文献综述
刘梦真
三、产业效率模 型分析
四、对策和建议
韩伟
路瑶 朱传雪
一、背景与 现状
1.第一轮东北振兴的 成效
2.新东北现象
3.东北产业结构与效率升 级问题
1.第一轮东北振兴的成 效
2003年东北老工 业基地振兴战略 首次提出 2004年8月3日,振 兴东北老工业最高 规格的会议
胡元礼和何鑫:主要在于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无法与 国际农产品形成有力竞争。
赵儒煜 王媛玉:东北经济困境在经济基础上缘于“产业缺 位”,在上层建筑方面是 “体制固化”的束缚所致, “产业缺位” 不仅直接造成东北经济的脆弱,而且也是 “体制固化”形成的根本原 因。
胡元礼、何鑫: 《新东北现象》,《物流科技》2005 年第 5 期。 赵儒煜 王媛玉《东北经济频发衰退的原因探析———从 “产业缺位”到 “体制固化”的嬗变》 《经济纵横》·2015 年第 7 期
省份 2000年/ 万人
辽宁 吉林
黑龙 江 总计
4238 2728 3689
10655
占全国 人口比
重% 3.3 2.1 2.8
8.2
2010年/万人 占全国人 2015年/ 占全国人 口比重% 万人 口比重%
4374 2746 3831
3.27
4382
3.19
2.05
2753
2
2.86
3812
2.77
二、产业集中度低, 且产业链条不完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