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霾对生活的影响
灰霾天气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能见度小于10 km,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的天气状况。
灰霾天气一般是大气边界层乃至对流层低层整体的大气浑浊现象。
霾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中国文化在3000 多年前对霾亦有提及。
“霾”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邶风·终风》里有“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的诗句,这里即是说大风吹起了尘土。
“霾”字的古义就是尘,它还有一个通假字“”,其实比我们现在使用的“霾”字更通俗易懂。
古籍《尔雅释天》对霾的解释是“风而雨土曰霾”;《说文》对霾的解释是“风雨土也”;《竹书纪年》也载有“帝辛五年雨土于亳”的记录,这里的“雨”字是动词,表示“落”、“降”、“下”的意思,“雨土”就是“降尘”,所以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大致是“刮风落土就是霾”。
因而,古人的“霾”泛指了今天的“扬沙”、“尘卷风”、“沙尘暴”、“浮尘”等天气现象,当时在中原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这些现象并不少见,而这些现象都是现代天气现象“霾”的前身,另外,火山爆发、森林大火、人类活动排放的气溶胶污染也能形成“霾”。
由于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气溶胶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包括直接排放的气溶胶和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与光化学转化形成的细粒子二次气溶胶,可形成灰霾(特指人类活动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诱发的低能见度事件),致使能见度下降。
也有人将其称为烟尘雾、烟雾、干雾、烟霞、气溶胶云、大气棕色云。
非常简洁的灰霾天气的描述就是“气溶胶粒子在高湿度条件下引发的低能见度事件”。
如果气溶胶浓度足够高,而湿度较低,并不会出现典型低能见度事件,因而高湿度是在高浓度气溶胶基础上形成严重灰霾的必要条件,即吸湿后的气溶胶其消光系数会增加3~6 倍,使得能见度明显恶化。
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灰霾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在我国东部城市区域,灰霾天气从1950-1970 年代的每年几天增加到目前的每年100~200 天以上。
灰霾出现时,能见度明显恶化,空气质量明显下降。
形成灰霾天气的气溶胶组成非常复杂。
目前,我国存在4大灰霾严重地区:北部的黄淮海地区、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和东部的长江三角洲。
形成灰霾的大气颗粒物来源于自然和人类活动排放。
自然界产生的大气颗粒物主要包括灰尘、矿物、硫酸盐、硝酸盐等气溶胶物质。
人类活动排放的大气颗粒物主要包括化石燃料和生物质(植物秸秆、动物尸体和生活垃圾等)燃烧产生的粉尘颗粒物以及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有毒、有害颗粒物。
灰霾发生时不仅会降低大气能见度,且大气颗粒物中的PM2.5还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并可能导致心肺功能障碍性疾病,诱发鼻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目前,国内针对灰霾天气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对灰霾的界定、观测及气候特征的研究上,针对大气颗粒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粒径分布、污染水平、时空分布、化学组成及源解析等方面。
而国外学者针对灰霾天气及大气颗粒物的研究相对较早,主要集中在大气颗粒物的组分、浓度及来源研究,且主要是针对PM2.5方面的研究。
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于1997年就颁布PM2.5的空气质量标准,确定PM2.5的年均质量浓度限值为15μg/m3,日均质量浓度限值为65μg/m3,2006年又将日均质量浓度限值标准提高到35μg/m3,而国内目前仍没有相关标准。
灰霾天气期间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主要从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和污染水平2个方面展开的。
从时空分布来讲,由于各地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灰霾产生的时间和季节分布也各不相同。
南京地区灰霾天气均呈现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季节特征。
广州市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
冬季灰霾发生频率较高,较高的PM2.5质量浓度和相对
湿度是引起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情况下,我国广州、武汉、兰州、重庆4城市空气中颗粒物污染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均是冬春污染最重,秋季次之,而夏季最轻。
国外的研究表明,部分地区PM2.5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与我国有相似的特点,如意大利的MARCAZZAN等通过对1997年12月至1998年9月期间意大利米兰地区PM10和PM2.5的采样分析,也得出了冬季PM2.5质量浓度高于夏季的结果。
从污染水平来讲,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相对比较严重,且细颗粒物占了很大比例。
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PM2.5所占比重较大(PM2.5/ TSP为56.7%~75.4%,PM2.5/PM10为66.7%~81.3%)。
广州地区能见度的恶化主要与细颗粒物有关,广州市细颗粒物中,半数以上PM10季均质量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日均质量浓度限值,而全部PM2.5季均质量浓度均超过美国国家标准的日均值浓度限值,另外PM2.5占PM10的比例非常高,可达62%~69%,尤其是旱季比雨季更高,说明广州市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严重。
灰霾天气中大量极细微的粒子,很大部分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肺泡,造成对人群的伤害。
卫星测量显示,中国人口密集地区大气气溶胶含量比欧洲、美国东部等地区高出约10 倍。
暴露在气溶胶浓度非常高的环境中可能导致严重的人类健康问题,包括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以及肺癌。
高浓度的气溶胶粒子会对人类的DNA 造成氧化伤害,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后果。
虽然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是统计表明空气污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呼吸道发病率和心肺疾病死亡率。
灰霾天气也和肺癌密切相关,例如从柴油发动机释放的粒子含有诱导有机体突变和致癌的物质。
分析广州1954-2005 年根据城市观测站大气能见度资料得到的气溶胶光学消光系数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发现灰霾天气增加后7~8 年,肺癌死亡率明显增加,两者有非常好的7~8 年的时间滞后相关。
最近的现场测量显示3/4 的光学厚度是由直径小于1μm 的粒子引起的。
细粒子比大粒子更容易沉积在肺部,因此被认为更容易引起肺癌。
总而言之,统计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在高污染大城市中,如华南的广州,灰霾天气增加和肺癌造成的死亡率增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我高中的时候,那个时候还不懂什么是雾霾,一个十月份的晚上,秋天了但还是很闷热,晚自习的时候突然觉得空气非常的呛人,火辣辣的,弄的人嗓子眼睛疼,看周围的同学也差不多,大家什么都不懂,只是觉得很难受,就把教室的门窗都关了,但是还是没什么用。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大概就是烧秸秆造成的影响,现在可能秸秆烧的少了,但是相信还是有不少是被烧掉的,对雾霾天气的影响应该还是很大的。
高中的操场隔壁是一个调味品的加工作坊,每天都有很刺鼻的味道,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小作坊肯定是没有后续的排放处理设备的,全中国又有多少个这样的小作坊呢。
在工地上见过那种工程用车,那个排放着滚滚黑烟,一个车子在前面走,不清楚的还以为前面失火了,这一类车辆的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一定非常大。
近几年来,我也很关注空气质量,每天都会眺望远方,我发现一般下雨或者大风天气空气就会很好,能见度很高,学校后面的紫金山看的很清楚。
可是如果是那种没有风的晴天,那就会到处是雾蒙蒙的,到处都像是铺着一层白纱,有一种看不清的感觉。
而且现在因为空气质量的原因,身边患有呼吸道慢性病的人还是很多的,这也算是雾霾对我们身体最直接影响的体现了。
我去江西或者福建旅游,那边的空气真的非常的好,根本没有那种雾蒙蒙的感觉,只要是没有遮挡的地方,一眼望去可以看很远,远处的山非常的清楚,看天气信息,福建的城市一般污染指数只有三五十,而反观我们江苏,空气污染指数100以下都算是省内的佼佼者了,看来雾霾与地域也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