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优化对策胡雪(陇东学院教育学院 2008级专升本班甘肃庆阳 745000)摘要:自从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特殊的群体在我国出现。
当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伴随着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科学的认识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已成为实际的需要,且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文章对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健全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已30余年,大中城市的新生人口中独生子女率已占到80%以上。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正是独生子女大批进入高校时期,其比例急剧上升,历史注定他们将成为中国新一代大学生,而独生子女大学生不同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对传统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摩擦,同时也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
一、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现状(一)国外关于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研究概况国外有关独生子女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已有近百年历史。
美国心理学家Gstanley Hall(1907)认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病态”,且多数美国人至今仍认为独生子女是不利的,他们认为独生子女有适应不良、自我中心、固执等个性缺陷[1]。
从1898年至1978年的80年间,西方学者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探讨了独生子女的成长与发展问题: 一是健康。
在这方面存在两种相反的看法,博汉农(Bohannon)等研究者认为,独生子女的健康状况总体上不如非独生子女。
而基尔福特(Guilford)等研究者则发现,独生子女的卫生习惯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好。
因而他们认为独生子女的健康并不比非独生子女差[1]。
二是智力。
绝大多数研究在这方面的结论十分一致,即认为独生子女的智力比非独生子女优异。
三是性格特征。
这方面也有两种结论: 一种认为独生子女的性格具有特异性,尤其是具有两极性;另一种结论则否认这种特异性,认为独生子女在性格特征上与非独生子女相差无几。
四是社会交往。
一些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不协调”、适应性较差,但也有研究证实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表现与非独生子女不相上下。
美国当代研究独生子女的著名学者凡尔布(ToniFalbo)教授及其同事对1925年至1984年这60年间西方各国所发表的200多篇有关独生子女的经验研究进行了评论,并对其中115篇文献进行了一项定量分析[1]。
结果表明,这些研究所描绘的有关独生子女的特征和发展状况是一幅混乱的画面:有些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有些发现独生子女劣于非独生子女;有些研究则发现二者没有差别。
(二)我国关于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大学校园内独生子女的逐年增多,已引起了社会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关于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心理、行为方面是否有本质上的区别,理论界尚存在不同看法,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两者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但在某些方面又确实存在差异。
一项有关独生子女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提示,独生子女在学习适应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人际关系、环境认同等方面也略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生活自理方面则低于非独生子女,同时也表明,父母受教育的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等对独生子女的个性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2]二、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独生子女大学生成长在特殊的环境中,受到特殊方式的家庭教育,他们的表现出什么特征,确实值得分析研究。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如下特征:1.人际关系方面:性格开朗,有强烈的交往愿望,但实际交往效果与愿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3]独生子女大学生性格比较开朗,乐于与人合作,并不像人们一般认为的那样独生子女大学生内向、孤僻。
看来,独生子女大学生与一般的独生子女不能一概而论。
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主观上愿意参加社交活动,愿意与别人友好相处,帮助他人,甚至愿意与朋友同甘共苦,结下深厚的友谊。
这种愿望无疑是积极、健康的,符合时代要求的。
可是,良好的愿望并不能代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状况。
交往中消极心理的影响,交往技能的缺乏等也造成一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失调。
一些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心理素质较差,不会与人交往,甚至把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并且交往技能欠缺,遇到特殊情况,不知如何对待,由此导致人际关系的状况不佳,朋友太少,与自己人际交往的愿望形成较大的反差。
2.自我意识方面:充满自信,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欲望,但有些人也存在着自卑、固执己见、过分强调个人、成就愿望较低的特点。
[3]自我意识是反映大学生人格健康成熟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我意识反映在认知过程中,表现为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反映在情感过程中,表现为自尊、自信、自豪感、责任感或自卑等自我体验方面;反映在意识程中就是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独生子女大学生从整体上看,充满自信,具有很强的自信心。
另外,还有学生自知有不足,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以促进自己的提高、进步。
但是,也有一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表现出了自卑、固执己见、过分强调个人、成就愿望较低等问题独生子女大学生正确自我意识的确立需要引导,否则会滑向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经不起挫折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
3.情绪调控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但一些学生也存在着孤僻、情绪起伏过大、易冲动、感情用事的特点[4]。
情绪对人活动的作用,特别是对人格健康的影响,这一点在大量心理研究成果中已经得到证明。
积极的情绪体验,良好的心境能使人振奋,提高活动效率;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降低人的活动效率,甚至使人致病,危害健康。
情绪调控能力是人格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思想修养、人生态度、学习创造、智能开发均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独生子女大学生从整体上看无论是高兴还是悲伤的时候都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并不像人们一般认为的那样差。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存在着孤僻、情绪不稳定、起伏过大、感情用事、易冲动的特点。
独生子女大学生中,有些人在情绪调控方面还存在着严重问题,只有采取措施,改善和提高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保持人格的协调。
4.学习和生活兴趣方面: 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高聪慧性,对学习和生活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学习的目的和兴趣明显地偏向个人的选择。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
人对有兴趣的事总是积极参与,主动投入。
大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
对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不仅能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而且表现出观察敏锐,注意力集中,记忆清晰,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而且也表现出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向上,勇于克服困难。
如果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缺乏兴趣,情绪常常会处于郁闷、消极状态,对人格的健康必然带来不良影响。
独生子女大学生不仅具有高聪慧性,主要表现为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思维敏捷、开阔,理解力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具有浓厚的学习和生活兴趣。
独生子女大学生不仅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而且对生活充满信心,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但是,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学习的目的和兴趣方面,没有完全达到“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努力学习”,“要喜欢学习自己的专业”的要求,而是明显地偏向自己的选择。
一些独生子女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之后,出现了不满情绪,有了更高目标的追求。
可见,当今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从整体上看,虽然天生聪慧,对学习和生活具有浓厚的兴趣,但他们中有些人在学习和生活中仍然需要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否则,就会发生偏向,陷入误区。
5.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社会适应能力的愿望与实际适应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应完成的课题之一。
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学生面临新的陌生环境时,能较快地适应,并能充满自信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保持与社会的接触,按照社会的要求塑造、完善自己;而缺乏适应能力的人往往在新环境中束手无策,惊慌失措,不能与人们尽快和谐相处,害怕接触社会。
独生子女大学生有独立解决各种困难的愿望,但信心不够充分,多数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凭着个人思考、独立完成困难任务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可见,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从整体上看,在主观认识上,对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充满自信和渴望。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不十分理想。
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生活中虽然对自己的适应能力有较高的渴望,但实际上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反差,还需要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三、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家庭教育因素1.家庭规模明显缩小。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城市家庭平均规模为4.66人,90年代初独生子女学生家庭平均规模为3.35人[5],因此导致在家庭范围内,社会互动对象减小,而家庭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频率增加,从而使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直接来自父母的影响更为集中,且影响力量更大。
2.家庭结构日趋简单化。
在90年代,我国以祖、父、子辈三代人构成主干的传统家庭结构在独生子女大学生家庭中的比例已降到34%以下,而两代人家庭在独生子女大学生家庭中占76%,父母成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接受知识、规范、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的唯一来源,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缺少来自祖父母一辈的代际交往和传递[5]。
3.独生子女大学生父母的家长角色的多元化与其素质、经验的欠缺形成反差。
由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家庭结构的双重缩小、单一,使得独生子女大学生父母在家庭中除了当家长外,还要充当教师和“同龄伙伴”。
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家中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这对父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父母都是初为人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乏经验,难以充当好多元角色。
调查表明: 独生子女大学生家庭,对子女放任型的较少,而以过度保护和过度严厉型居多。
这两种倾向的原因是相同的,即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只顾把全部的爱和期望都倾注其上,前者表现为对子女事事代做,出现爱中无教,一味护短,甚至溺爱,过分迁就,导致独生子女“自我中心化”,习惯于享受特殊待遇,活动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养成依赖性强,任性、散漫、孤僻、胆小、缺乏社会性等缺点。
后者表现为对子女求全责备,期望过高,苛求自己的子女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要比其他人强,从而导致冷淡、盲从、不亲切、不灵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心理倾向。
更甚者,如果父母的严厉发展为专制,会使独生子女学生消极、懦弱和不知所措。
同时,在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上,父母之间、父母与祖辈之间经常意见分歧,甚至相互拆台,使独生子女大学生容易出现圆滑、讨好、说谎等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