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第三中学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环节一:课题导入教师展示农业图片,学生观看,由此导入课题设计目的:采用图片导入法,既生动形象,又直观明了,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清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并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

环节二:教师展示常考热点和命题方向,学生阅读设计目的:通过展示命题规律和命题方向,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有关这个知识点的高考的命题角度和考查形式,从而在学习中做到考什么就学什么。

环节三:教师展示高考考纲和教学目标,学生阅读高考考纲和教学目标【考纲下载】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目标定位】1.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及限制性因素。

2.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借鉴要意义。

3.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目的:通过展示高考考纲和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的层次及其具体学习目标,从而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环节四:自主学习1.课前预习:请同学们结合必修二教材完成导学案“课前准备区”的基础知识的填空并识记主要知识。

2.课堂上教师抽查(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条件、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和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分别包括哪些内容?(2)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典型分别地区?设计目的:通过自主学习这个环节,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从而达到夯实基础。

环节五:合作探究1. 请各学习小组结合学案“活动探究区”内容在组内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的?(2)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的?(3)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典型分布地区、生产特点、主要产品及其形成区位条件分别是什么?2. 各学习小组提交本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组间讨论;3. 各学习小组按教师要求识记上述问题;第1、2、3、4组:问题(3)第5、6组:问题(2)第7、8组:问题(1)设计目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进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知识。

环节六:展示反馈1.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按教师要求上讲台在黑板上展示讨论学习的成果,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展示学习成果;第1、2、3、4组:问题(3)第5、6组:问题(2)第7、8组:问题(1)2.各学习小组进行互评;设计目的:通过学生的展示反馈这个环节,能够当堂检测各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的效果,并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下一个“精讲点拨”环节作铺垫。

环节六:精讲点拨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并分析强调下列问题,学生边看边听边记。

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光照条件与热量条件的区别2. 关于农作物的生长期问题3.农业区位合理选择的方法(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说来,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社会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

(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判断在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4.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1)总体评价法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

该类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为:一是“全面思考(各因素),重点评析(主导因素),依分作答(条理清晰)”;二是“利弊均等,客观公正”。

(2)关键因素法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找出该种农业发展的关键区位因素。

关键区位因素可分为优势区位因素、限制性区位因素和主导区位因素三大类。

①优势区位因素:某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较,更有利的区位因素,即为优势区位因素,如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地广人稀是其优势区位因素。

②限制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③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它可能是最突出的优势因素,也可能是限制性因素。

5.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的区别6.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中小麦和牧羊的忙季7. 大牧场放牧业与西欧乳畜业对比分析科学技术相同点机械化、培育良种、冷藏和保鲜技术等设计目的:通过教师的精讲点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突破考点。

环节七:巩固提高(一)请同学们分组思考并讨论完成学案“课堂练习区”的习题:第1、2、3、4组:7—12题;第5、6、7、8组:1--6题;(2013·大连一模)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农业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B.四川盆地C.雷州半岛D.华北平原2.本区已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 )。

A.热量和土壤B.地形和水分C.光照和湿度D.积温和降水3.影响图中农业发展方向随高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和水分B.地形和土壤C.光照和湿度D.市场和政策(2010·山东文综,1~2)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 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2.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

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稻田B.鱼塘C.果园D.菜地花圃(2012·重庆文综,8)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

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木薯约7.5吨。

下图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读图和材料完成第3题。

3. 上图所示区域最适宜种植木薯的地方是()。

A.甲B.乙 C.丙D.丁(2011·浙江文综,5~6)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

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读下图(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第4题.4.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A.①B.②C.③D.④(2010·浙江文综)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

完成第5~6题5. 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C.棉花、黄麻、香蕉、可可D.花生、大豆、茶叶、棉花6. 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A.自给农业B.混合农业C.热带种植园农业D.密集农业(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

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据此完成7~9题。

7. 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8. 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9. 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2013·海口模拟)读“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的空间分布范围(曲线与横坐标围成的区域)与热量、水分条件的关系示意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a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水稻种植业B.商品谷物农业C.混合农业D.乳畜业11.图中c农业地域类型分布范围广,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政策B.交通C.市场 D.劳动力12.图中a、b、c农业地域类型都有分布的国家是( )。

A.美国B.中国C.澳大利亚D.日本(二)各学习小组按教师要求展示习题答案并负责答疑:第1、2组:10—12题;第3、4组:7--9题;第5、6组:4—6题;第1、2组:1—3题;设计目的:通过课堂强化训练,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和从图表、材料中提取归纳信息并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答题技巧,从而实现变知识为能力的飞跃。

环节八:课堂小结1.教师抽查学生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2.学生分组识记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3.教师抽查学生的识记情况;设计目的:通过学生对本堂课主要内容的小结及识记,有利于学生再一次加深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九:课后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在课后完成下列习题,并将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2013·大连一模)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农业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B.四川盆地C.雷州半岛D.华北平原2.本区已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 )。

A.热量和土壤B.地形和水分C.光照和湿度D.积温和降水3.影响图中农业发展方向随高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和水分B.地形和土壤C.光照和湿度D.市场和政策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当年1月平均温度是3 ℃。

据此完成4~5题。

4.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 )。

A.珠江三角洲B.太湖平原C.华北平原D.松嫩平原5.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需求B.生产经验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2012·海南地理)2011年我国某脐橙主产区脐橙喜获丰收,但市场销售情况迥异。

普通脐橙价格低,滞销。

经过改良的精品优质脐橙价格高,却供不应求。

据此完成6~7题。

6.该地普通脐橙滞销的主要原因有( )。

①品种退化②产量过大③品质较差④销售渠道不畅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7.为提高该地脐橙种植业的整体竞争力,亟需( )。

A.提高产量B.改善运输条件C.推广良种D.扩大销售渠道下图是我国某村四种农产品产值构成图。

读图回答8~9题。

8.影响该村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是( )。

A.政策B.市场C.地形D.气候9.该村可能位于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