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知识点整理01
第四分册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 英国圈地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途径之一(B)
(1)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生产者逐渐与生产资料分离,马克思将这一历史过程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2)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西欧主要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始于15世纪末,一般都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的。
在国内,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是强制剥夺农民土地,并借助国家立法迫使失地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
在国外,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是资本原始积累最常用的手段。
(3)英国圈地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途径之一,它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 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C)
(1)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工商业者内部的分化更为激烈。
大部分工匠趋于贫困没落,难以依靠自身力量继续进行独立生产。
商人和少数富裕工匠的经济优势越发明显,他们利用手工工场的形式,逐渐控制普通工匠的生产活动。
(2)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
在西欧各国中,英国的手工工场尤其典型,发展也较为迅速。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1.英、法民族国家的特征 C
●确定的领土疆域
●统一的市场和国民经济
●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
2.君主专制B
(1)背景:
对欧洲: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亚非美洲: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对世界:全球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和商品流通数量、品种急剧增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 C
1. 背景: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奠定基础: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
2.发源地和中心:意大利
3.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
4.内容: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搜集、整理、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艺术、文学作品。
2.宗教改革C
1.原因:16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新兴资产阶级将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掀起了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2.爆发地:德国
3.先驱:马丁·路德
4.扩大:瑞士加尔文改革和英国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中脱离天主教的教派统称新教。
5.影响:直接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5课英国革命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开始的标志(B)
(1)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詹姆士一世及查理一世鼓吹“君权神授”,迫害清教徒,在经济上对许多手工产品与农产品实行专卖制。
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17世纪上半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圈地运动使农村诞生了使用雇佣劳动的农牧场和新贵族。
·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日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2)开始的标志
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2. 光荣革命(B)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竭力恢复君主专制的詹姆斯二世,即“光荣革命”。
3.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意义(C)
(1)确立: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终止任何法律或增加税收,议员有言论自由。
·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英国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2)意义: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英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6课启蒙运动(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1. 启蒙运动的背景(C)
(1)17-18世纪,一批先进思想家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
(2)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为人们的思考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代表人物:17世纪英国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等;18世纪后法国有伏尔泰、
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等。
2. 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及作用(D)
(1)共性:
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人手,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宣传自由和平等。
(2)个性:
·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通过国王的改革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
·卢梭则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3)作用
·启蒙思想家从各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
·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1.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B)
(1)17—18世纪,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的13个殖民地,盛行地方自治,民主意识较浓厚。
(2)18世纪中叶,各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北部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中部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南部以黑奴种植园经济为主。
殖民地间的经济差异性促进了彼此的产品流通,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3)18世纪中叶,英国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与掠夺,迅速激化了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
(4)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5)1774年,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号召殖民地人民联合起来反抗英国。
2.《独立宣言》(B)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的一面旗帜,体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3.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C)
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4.《合众国宪法》与联邦制度的确立(C)
(1)背景:1777年的《邦联条例》规定美国独立后实行邦联制度,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一院制的邦联国会,不设国家元首;各州保留很大的独立性。
这种体制使新生的美国政府无力偿还在独立战争期间发行的大笔债务,也不能有效的促进国内外贸易。
(2)制定:为了加强国家机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
(3)内容:根据宪法,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的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
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民选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利,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4)意义: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不足在于只有纳税人才有选举权,承认“自由人”和“其它人口”区别,反映基于财产、人种不同而带来的权利不平等。
第8课法国大革命
1.法国革命的爆发(A)
(1)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
(2)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革命爆发。
2.《人权宣言》(C)
1789年制宪会议颁布了著名的《人权宣言》,明确宣示人权和公民权利,成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马克思称其为“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新制度的出生证”。
3.《法国民法典》(C)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
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
通过对外战争,在占领地区推行《法国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
成为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