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闭卷答案

闭卷答案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参考答案(闭卷)1.克拉森是如何划分经济区域的?克拉森针对传统的以收入水平为标准将区域分为增长区、停滞区与退化区的分类法提出按增长率进行区域分类。

两个基本指标: 区域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之比(A ),区域增长率与全国增长率之比(B ) 四类区域: (A ≥1且 B ≥1) 繁荣区 (A <1且 B ≥1) 处于扩张过程的欠发达地区 (A ≥1且 B <1) 潜在的欠发达地区 (A <1且 B <1) 落后区。

优点: 强调了区域的动态特征,不仅识别繁荣区与赤裸裸的贫困区,还识别了正在摆脱困境与可能面临滑坡的区域。

可针对不同问题区域采取不同政策。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区域经济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点。

一方面,区域经济赋有“空间经济”的含义。

任何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性活动和非生产性活动,都离不开空间,其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过程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区委。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又通常是指国内特定地区的国民经济。

区域经济还具备另外三个特点:(1)地域性。

各个区域的不同特点和区情,使区域经济烙上强烈的地域性特点。

(2)中观性。

区域经济是一种承上启下,并有着自己的区域特点的中间性、非均衡性经济,是一种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3)相对开放性。

与国家经济相比,区域经济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规则和货币政策等方面是一致的,缺乏国家之间常有的人为障碍,如关税、进口配额、移民限制等,因而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但这种开放性只能是相对的,它受着空间距离和运输成本的制约。

3、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1953年,罗格纳•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探讨了贫困的根源,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其经济中存在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力量”在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

他由此得出了著名的结论:“一国穷是国为它穷”。

纳克斯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投资的资金供给(储蓄)和产品需求(消费)都不足,这就限制了资本形成,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

他的“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两个方面:供给方面“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需求方面,同样存在着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纳克期认为,正是资本形成的供求两方面的约束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资本形成不足是“贫困恶性循环”的主要障碍。

因此,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就必须大幅度地提高储蓄率,大规模地增加储蓄和投资,加速资本形成。

同时他又认为,为了克服发展中国家市场狭小所造成的投资引诱不足问题,即资本形成的需求“瓶颈”,应当采取“平衡增长”战略,即在众多的行业中同步地投资,形成相互的需求推动,以投资带动投资,“供给创造需求”。

4、罗森斯坦大推进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理论依据。

答案一:“大推进”理论的中心思想: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增长理论绝大部分就是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要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和"资本供给不足"的双重发展障碍,就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以给经济一次大的推动,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均衡,快速发展,走出"贫困恶性循环". "大推进"理论的依据——三个"不可分性": 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一气呵成,并且达到必要的规模才能使用.否则,资本事实上并未形成,经济增长丝毫得不到促进. 储蓄的不可分性: 储蓄并不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地增长,相反,它的增长是有阶段的.只有当收入的增长超过一定限度之后,储蓄才会急剧地上升,才会使更大规模的投资成为可能. 需求的不可分性: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必须有充分的国内市场或有保证的国际市场才能销售出去,从而收回投资.如果产品不能出口,或国内购买能力太低,大部分产品无人购买,投资也将以失败而告终。

答案二:要克服由于地区市场狭小、投资有效需求不足和资本供给不足的双重发展障碍,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即在国家经济各部门同时增加投资,并合理分配投资,满足和增加各方面的需求,使市场扩大,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大幅度投入,以给经济一次大的推动,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均衡、快速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

5、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在机制。

答:区域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增多或国民产出(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劳务)量的增多,衡量指标包括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经济发展包容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如下:一是需求拉动机制;二是供给驱动:要素投入(包括中间品投入)驱动;三是产业传导机制:连锁效应;四是产业集聚效应。

6、简述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异同。

区域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即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深刻,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变化,而且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因素,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

区域经济增长是量的增长,而区域经济发展是质的提高。

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是含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8、试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意义。

答:一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适应我国国土空间特点的必然要求。

特定国土空间的资源禀赋和自然属性,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条件,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

国土空间开发,必须与其自身属性和特点相适应。

我国的国土空间具有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三个突出特点。

这些特点表明:第一,不是所有的国土空间都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开发,必须根据其自然属性,合理有序开发。

第二,虽然我国国土辽阔,但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适宜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国土空间并不多,必须节约集约开发。

第三,不是所有国土空间都可以承担同样的功能,都要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必须因地制宜,区分功能,分类开发。

二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

首先,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摒弃“只见物、不见人”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环境、生态、健康等多方面需要。

其次,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以行政区为单元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这是造成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容量矛盾的重要原因,同时助长了地区间产业趋同和招商引资中的过度竞争,限制了区域分工的形成和发展,阻碍了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就是要树立按区域谋划发展的理念,突破地区壁垒和行政分割,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顺畅流动,推动各地区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第三,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进行科学调控的重要基础。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利于建立健全科学的调控体系,为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以及精细及时的空间管理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可控制、可监管的基础平台。

一是政策平台。

在原有的区域政策基础上,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可以为各项政策提供一个统一公平的适用平台,大大增强区域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二是规划平台。

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可以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各类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方面提供重要基础和依据,有利于增强规划间的一致性、整体性以及规划实施的权威性、有效性。

三是评价平台。

不同地区国土空间的特点差异很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程度也不同,难以按同一标准去评价。

答案二:(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适应国土空间特点的必然要求。

(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

(三)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推进区域调控科学化的重要基础。

9、简述区域经济与行政区划经济的异同。

区域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有限空间范围。

典型的区域划分有匀质区域、极化区域和计划区域三种类型。

匀质区域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事物有某些同类性,如收入水平相近、地理环境相似等;极化区域又称为节点区域,是指一定空间范围被某种形式的流量联系在一起,如区域中拥有对周围具有吸引力的中心,它与周围形成某种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计划区域则是指一定空间范围被置于同一计划权威或行政权威之下,如行政区域。

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不是一个“纯自然地理区域”,一般也不是“行政区域”,而是具有某种经济特征和经济发展任务的“经济区域”。

“经济区域”是指经济上有密切相关性的某一空间范围,是一定时期内按照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的一种区域划分。

10、试论述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政府是一般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又分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区)—县—乡镇等二级、三级或四级政府。

中央政府通过规划战略、经济手段和其他调控手段来引导地方经济发展,中央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宏观的。

地方政府是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主体,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根据中央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实际,明确本地区的发展规划,确定本地区的经济政策,并组织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