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共十二个专题)专题一物质的性质、用途、变化及分类一、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物理的性质是指通过眼、鼻等感官可以感知或者用仪器可测出的物质的表面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方面。
3.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的内在性质,它肉眼无法感知,只有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它包括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4.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二、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1)从定义上区别:物理变化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如将纸撕成纸条、蜡烛熔化、冰融化成水、石油的蒸馏分离等;但化学变化则有新物质生成,如米饭烧焦变黑有糊味、木柴燃烧、火药爆炸等。
所谓新物质是指与原物质的组成或结构不同的物质。
(2)从反应现象上区别: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不能以此作为判断依据,有些物理变化也有这些现象!如白炽灯丝因通电发热变红而发光就不是化学变化,所以判断时还需综合其他因素作出判断。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如分析蜡烛燃烧这一变化:火柴靠近蜡烛芯时,烛芯处变软、熔化、燃烧、发光发热、有黑烟。
在此过程中,蜡烛变软、熔化是物理变化,燃烧是化学变化,发光发热是伴随的现象。
3、化学变化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1)化合反应(合)通式:A+B=AB例:C+O2 CO2;CaO+H2O Ca(OH)2(2)分解反应(分)通式:AB=A+B例:Cu2(OH)2CO32CuO+CO2↑+H2O Cu(OH)2CuO+H2O(3)置换反应:(换)通式:AB+C=CB+A例:Zn+H2SO4ZnSO4+H2↑注意:CO+CuO CO2+Cu不是置换反应,它不符合定义中“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这一句,该反应的反应物由两种化合物组成。
(4)复分解反应:(互换成份)通式:AB+CD=AD+CB例:2NaOH+CuSO4Cu(OH)2↓+Na2SO4注意:反应:CaCO3+2HCl CaCl2+H2O+CO2↑从表面来看不是复分解反应,究其本质,仍属复分解反应:CaCO3+2HCl CaCl2+H2CO3专题二化学用语及化学量一、元素符号元素符号采用该元素拉丁文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元素,若第一个字母相同,则把第2个字母小写,若第2个字母相同,则选第3个依此类推!1、元素符号含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2、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如:2O :表示两个氧原子O 2:表示氧气分子,表示1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O :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O 2-:表示氧离子,表示每个氧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3、常见的离子:阳离子:K+、Ca 2+、Na + 、Mg 2+、Zn 2+、Al 3+、Fe 3+(铁离子) 、Fe 2+(亚铁离子)、Ag +、H +、NH4(铵根离子)等。
阴离子:Cl -、O 2-、S 2-、SO 42-、NO 3-、CO 32-、OH -等。
对于常见的原子团,其化合价你应该记住,特别是以下六个原子团:二、化学式1.化学式意义:(1)一种物质及组成该物质的各种元素(2)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及分子的构成2.化学式书写要求:一种纯净物只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1)单质的书写相信你们都非常熟悉(2)化合物书写四步曲:①:排序:一般正价在前,负价在后②:标价:在元素或原子团上方标出化合价③:交叉:交叉写出原子个数(最简比)④:检查: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三.化学方程式(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的规律)1.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到于反应后生成物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实质:化学反应前后三个不变:①原子种类不变;②原子数目不变;③原子质量不变。
(补充: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但分子种类改变。
)3.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变化(反应),与物理变化和体积变化没关系。
(二).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意义:(1)质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量的方面:①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②表示各物质之间的微粒(分子)个数关系。
3、读法:(以2H 2+O 22H 2O 为例)。
(1)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2)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3)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写法:(1)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步骤:①在短线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与生成的化学式;②配平化学方程式;③标明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状态,把短线改成等号。
原子团PO 43-SO 42-CO 32-NO 3-OH -NH 4+化合价-3-2-2-1-1+1-25.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化学反应中的定量计算)(1)依据: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以一定的质量比参加反应。
(2)步骤:①设定未知数;②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③对应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④列出比例式,求解;⑤写出答案。
四、有关化学量1.相对原子质量:它是一个比值,它与原子的质量不同。
2.相对分子质量:意义同上,都是相对于碳-12(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专题三物质的构成奥秘一、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原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相似点(1)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各异。
本质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粒子不可再分,反应后没有变成其它原子元素与原子的关系:二、元素的化合价1.化合价是元素的性质,有正价和负价,其正负是由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的。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氢、锂、钾、钠、银显+1价,钡、钙、镁、锌显+2价,氧显-2价,铝显+3价等(某些元素可显几种化合价)。
3.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也为0)。
4.通过原子团或其他有固定化合价的元素,可求出不易确定的元素的化合价。
专题四溶液一、常见的溶液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点:固液混合物,且不稳定,易分层。
如:黄河水,豆奶,石灰浆。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点:液液不稳定混合物,易分层。
如:植物油滴入水中经振荡后而形成的水油混合物。
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特点:一种可长期稳定存在的分散体系。
它不一定是无色,但一般透明。
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元素原子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别着眼于种类,不讲个数。
即讲种类,又讲个数使用范围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描述分子的微观构成举例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呈气、固、液三态。
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一般为液体,也可以为气体。
4.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5.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6.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二、溶解度和质量分数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克数。
(1)理解溶解度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状态:必须是饱和溶液,且溶剂固定为100克②条件:某固定温度下③单位:克(2)计算公式:(适用饱和溶液)2.质量分数(1)任一溶液中溶质所占的质量百分含量,溶液可为饱和,也可为不饱和。
(2)计算公式:质量分数=×100% 。
3.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区别受温度影响不受温度影响指一定温度下,100g 溶剂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单位g无单位联系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100%专题五空气、氧气一、空气的成分1.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N 2占78%,O 2占21%,稀有气体占0.94%,CO 2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2.污染及其防治:(1)污染源:主要有煤的燃烧,化工厂排放的有毒气体等(如SO 2、NO 2、NO 、CO 等)(2)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加速对自然环境及建筑物的破坏。
(3)防治:提高环保意识,减少或消除污染源。
(4)环境污染还包括:水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它不仅仅指大气污染。
二、氧气的性质和制法(一)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低温下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固体。
密度略大于空气。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与许多物质反应同时放热,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氧化剂。
(1)与金属反应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①降温②加溶质③蒸发溶剂①加溶剂②升温溶解度100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通电①2Mg+O 2点燃2MgO (实验现象?)②3Fe+2O 2点燃Fe 3O 4(反应条件和现象,还记得吗?)(2)与非金属的反应:①C+O 2点燃CO 2 ②S+O 2点燃SO 2③4P+5O 2点燃2P 2O 5④2H 2+O 2点燃2H 2O(前三个反应各自的现象及与C 、S 、P 在空气里燃烧现象之比较,你是否记得?)(3)与化合物的反应:①2CO+O 2点燃2CO 2②CH 4+2O 2点燃CO 2+2H 2O(H 2、CO 、CH 4,燃烧时必须先进行验纯,你知道其操作步骤吗?)(二)氧气的制法1.实验室制法:药品、仪器、原理、收集、注意事项、检验方法。
药品:H 2O 2和MnO 2或KClO 3和MnO 2或KMnO 4仪器: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水槽,导管原理:①2KClO 32KCl+3O 2↑②2KMnO 4△K 2MnO 4+MnO 2+O 2↑③2H 2O 22H 2O +O 2↑收集:①向上排空气法②排水集气法注意事项:(1)试管夹夹在距管口1/3处(2)酒精灯用外焰加热(3)试管口略向下倾斜(4)最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5)长颈漏斗末端要伸到液面以下(6)收集气体完毕要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
2.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专题六水、氢气一、水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 .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B .化学反应:2H 2O === 2H 2↑+ O2↑产生位置负极正极体积比 2 :1 质量比1 :8C .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