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人为什么说财不外露

古人为什么说财不外露

古人为什么说财不外露(转载)“财不外露”的心理学解读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就是说你有财不要露出来让别人知道。

在我们的传统生活当中、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大家都觉得这是有道理的。

我们今天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看,它的道理都在哪些方面。

在讲这个之前我们先讲一个和“财不外露”有关的故事。

《西游记》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说的是,唐僧师徒二人到了观音院,观音院里的长老拿出自己的宝贝跟唐僧炫耀,这个时候孙悟空也希望把自己的宝贝拿出来。

大家都知道唐僧是有一个宝贝的,就是他西行取经的时候,观音菩萨货卖袈裟和禅杖,唐王把它买下来送给他的御弟唐三藏,让他去取经。

其实这个袈裟就是一个宝贝,是观音菩萨送给他的。

这里边有一段对话,就是金池长老把他的宝贝都拿出来炫耀完之后,“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

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

”这时候,其实悟空就起了一种斗富的心理,因为是孙悟空嘛,他怎么会输于别人呢?于是他就要把自己的宝贝也拿出来,这个时候三藏法师就把行者扯住,悄悄地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斗富就是比比谁更富有。

现实生活当中,就会有许多的人去斗富。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去斗富,就是去攀比呢?甚至我们今天说幸福这个词,很多人的幸福都是建立在和别人比较的基础上。

所以不管是在同学会上,还是很长时间没见面的老朋友聚会,又或者是过年过节,回乡回家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的时候,都是会有一种斗富的心理。

去年春节期间有一条新闻,就是有一个在外乡闯荡,创业成功的人士,他赚了一些钱,本来是想显摆一下的,结果出了丑,为什么呢?因为他让家里的人买了相当多的鞭炮,在村头那里把鞭炮摆好等他回家,他一到村口鞭炮就响起来了,因为烟气太大了惊动了消防人员。

原来人家以为是山里,或者村庄里着火了,村民就打电话给了119,消防员就开着车去了,结果去了以后他的脸就丢大了,也就是说没有换回面子,反而丢脸了。

在这里三藏法师制止孙悟空去斗富。

这个行为背后就把人与人之间那种心理上的安慰或者心理上的需求满足,或者是说和别人比个高低,所以就会有斗富。

玄奘就悄悄的说“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就是说我们师徒几人,是孤立的,我们人生地不熟的,不是我们的地盘,你要把这个拿出来,“只恐有错”。

“只恐有错”四个字写得非常妙,就说明这样的情景下,如果你斗富的话,那么出错误的机会就非常高。

行者说“看看袈纱,有何差错?”他还很不以为然的样子。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唐僧实际上就是非常的有经验了,而孙悟空显然是对人情世故不了解。

我们抛开深度的分析,先不要说。

从人情世故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就能看出师徒二人的水平不一样。

唐僧对于人性,对人心和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了解的,因为他是修行人,他对性情是有把握的,他知道人会有哪些情绪,他知道,贪、嗔、痴、欲这些东西对人的影响性。

孙悟空显然是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

也就是说“财不外露”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它应该是对人性的了解,对人心的了解,对人格的了解,所以才会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价值观念出来。

三藏又说“你不曾理会得”就是说你怎么不知道呢?或者是说你不知道这个道理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

’”这里就是师父教训徒弟,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我告诉你,珍奇好玩儿之物就是非常好的宝贝,比如玛瑙、玉石、黄金等一些珍贵的物品,不可以被那些贪婪的、奸伪的人见到,就是这些东西好不好?这些好的东西可以给谁见到呢?可以给那些善良的人、正常的人、慈悲的人见到,但是不可以给贪婪和奸伪的人见到。

“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也就是说好的东西,只要被贪婪的人见到,他必动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既然他动了心,他就会生出计来,心生一计,他就会打你的主意。

“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古往今来所有凶杀大案,被人杀死的或者出现的不好事情的,都是因为这样情况引起的。

唐玄奘说得这段话非常妙,“事不小矣”这四个字,和刚才“只恐有错”,也就是说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就不是什么小事情。

你看监狱里边关的犯人,有相当多的是因为动了其心,贪婪奸伪之人,一旦动了其心就会出事。

所以,经济学家也有这样一个心理学的算法,就是什么经济的回报率会使人铤而走险,如果是这个事情,让他一算,很赚钱,回报率是百分之百,或者是百分之二百,他就会铤而走险,铤而走险,他就有可能会去杀人,就有可能去做一些伤天害理的行为。

所以我们从犯罪心理学说社会的治理,这么多的犯罪分子,我们不要小看这样的一个讨论,社会上很多人犯错误,他们其实都是可以不犯错的。

如果说没有很多的外部刺激“动”他们的心,即使他们是贪婪之人,即使他们是奸伪之人,他们也可能不去坐牢,他们也可能不去犯罪,被他伤害的人,被他杀害的人也可能不会死。

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塑造很好的社会文化、社会环境它的价值所在。

这就是“财不外露”,我们今天要去普及的社会教育。

行者继续说“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迸;尚有两层油纸裹定,去了纸,取出袈裟,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

众僧见了,无一个不心欢口赞。

真个好袈裟!”下面的内容就是《西游记》里描述袈裟的诗句了。

那个长老有一个什么样的反应呢?“那老和尚见了这般宝贝,果然动了奸心,走上前,对三藏跪下,眼中垂泪道‘我弟子真是没缘!’三藏搀起到道‘老院师有何话说?’他道‘老爷这件宝贝,方才展开,天色晚了,奈何眼目昏花,不能看得明白,岂不是无缘!’这就是财(袈裟)入了老院主的眼,他就动了心了,动了心之后,他就心生一计。

生出什么计呢?就是说我的眼睛花了,装可怜,我没见过这样的宝贝,天又晚了,我刚刚只看了一眼,我想把它借到我家,今天晚上,在我的屋子里面,我好好的看一夜,(看一夜这个袈裟不就看没有了嘛。

)这就出事儿了!《西游记》里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被别人算计了,被别人敲诈了,被别人伤害了,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怎么归因呢?我们都会归因说,这是别人不好,是算计我们的人不好,很少说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好,是不是?我们很少说是自己的行为导致了自己倒霉,我们找理由,即使不找别人的理由,也会说运气不好。

这是那个伤害我们的人不好,我们很少说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好。

对不对!我们很少说是自己的行为导致了自己倒霉。

我们既便是找理由。

我们也会不找别人的理由,我们也要找运气,是我的运气太差。

要不就是觉得是别人太坏,要不就是自己运气太差,很少说自己的原因。

其实这个里边我们说自己有没有原因啊,自己有原因。

自己应该是第几责任人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僧制止孙悟空,唐僧明白这个道理,唐僧制止他,唐僧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第一责任人。

就是说如果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就是说“事不小矣,只恐有错”。

这个错发生了,是怨谁呀?唐僧就肯定不会归结于金池长老——那个贪婪的人。

唐僧归为谁的错误啊,唐僧归为是孙悟空的错误。

而不是那个贪婪的人的错误。

这就是修行的人,心理成长的人。

或者我们今天说学心理学的人,他和一般的人不一样的地方。

学心理学的人更多的是看心理行为和动机。

就是说我们做的行为,导致了别人产生那样的心理活动,而不是说我们就去指责别人有那样的心理活动。

应该去反思一下,反观一下我们为什么让别人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产生了这样的一个计策来去图我们的“袈裟”宝贝。

所以这个就是和常人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要去思考。

为什么呢?因为孙悟空的行为诱发了别人的什么?诱发了别人的算计的心,也就是说你把别人的贪心给诱发出来了。

从这个角度去说的话,我们多做一些什么行为呢?多做一些诱发别人的善良之心的行为;少做一些诱发别人奸滑的行为,贪婪心的行为。

那么,如果我们每天的行为都是激活了别人的善良之心。

那么我们就是一个什么人?我们是一个具有积极的正念正知正行的人。

“正念”“正知”“正行”。

如果我们每一天很多的行为都是激活别人的贪欲之心。

比如说我是一个做生意的,我有三个层次介绍我的产品。

第一个层次介绍我的产品呢,是告诉这个客户:他穿上我这个衣服,他会产生什么样的美的感觉。

这样的话呢,就让这个客户产生了美的享受。

这个产品他们购买的时候,他已经和产品建立了一种关系,就诱发激活了消费者内心的一种什么?一种喜悦,一种幸福感。

这是高水平的。

第二个水平呢,就是我去客观地夸奖我的产品好,让他觉得我的产品是货真价实的,这是比较中规中矩的。

后来他就购买了产品,我让他觉得我的产品和他的需求是有关系的。

所以是比较货真价实的。

然后他就购买了,这是中间水平的。

低级水平的是什么呢?我让他感觉到他占了便宜。

所以我要把这个产品呢,本来是三百块钱的产品,我在门口挂一个牌子三千块钱,然后里边再搞一个三百块打折,他一下子就觉得占了很大的便宜。

那么大家来看,如果从这三个商家这三个水平来看的话,第一个就是高水平的,就是说你是真正的在做一个服务他人,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生意。

所以这是非常可取的。

往往我们说的“儒商”,就是温柔的、善良的去满足别人的需要,获取自己应该获得的价值。

那么中间的这一个呢,就是我为别人服务,提供别人的需求,我也没有更多的所谓的这个积极,既不消极也不积极。

但是低极的那个呢,就是利用了人的贪欲,或者是激活别人的贪欲而达到让别人购买,从而获得自己的利益。

这样子来看的话呢,这个层次立马就出来了。

所以这个水平就立马出来了。

那么第三个层次的水平就是激活别人的利益心的。

所以财不外露背后我们可以解读很多很多这个部分的,那么至少我们今天可以去明白,善良的行为和积极的行为是可以让别人因为你的行为而获得幸福。

也同时你可以因为你的行为而使自己成为更加正直的、快乐的、善良的、幸福的人。

这是非常厉害的。

所以我们第一段我们先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行为还是消极的行为?积极的行为消极的行为这是不一样的。

“财不外露”如果你露出来了,就是消极的行为,就不能够外部归因。

是不是?我们很值得去反思一下,很值得反思,我们做的很多的行为,其实是有时候给我们带来不好的结果。

但是我们带结果出现的时候,我们会去怨这个结果;我们会去不接受这个结果;我们会去抱怨他人;我们会怨命运;我们会怨什么。

但是我们很少去反思,是不是我们自己,是不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出了问题。

因为一开始的时候你就已经露出来了,所以后来导致了一系列的不好的结果。

西游记中“谋宝贝”的结果大家都知道。

金池长老这个贪心的人被烧死了,这个庙宇被烧没有了。

其实这是非常大的事件,因为他本来是要烧死孙悟空和唐僧他们师徒的,但是他们没有烧死他,因为孙悟空有办法有法术。

不管烧死谁,这都是恶的结果,都是事不小矣,都是大事情。

烧死谁都是死啊,都是命没有了,都是一条人命没有了。

所以这一个小小的炫富、斗富、财外露的行为,而导致了一个很恶的后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