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贾宝玉眼中的金陵十二钗宝玉眼中黛玉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宝玉眼里看见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
无不显示出黛玉在宝玉眼中多美!!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在外人看来,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
但宝玉是极其了解黛玉的,深知她的性情。
他知道黛玉孤独、寂寞和痛苦。
他知道她的好。
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宝玉看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傲、目中无人。
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见人以诚。
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耐心、不厌其烦的给香菱讲解。
这一切宝玉都看在眼里。
宝玉眼中的宝钗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
她劝宝玉考取功名,进入仕途,追求仕途经济。
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这一点。
对此,宝玉非常反感,说“林妹妹从不说这样的混账话”。
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埋在心底,一笑了之。
足以可见,在宝玉眼中,宝钗是非常世俗的。
她在偷听了坠儿和红玉在滴翠亭的话后嫁祸给黛玉,可见,宝钗的城府不浅!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
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
例如贾母给她做生日的时候,问她爱看的戏,爱吃的菜,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
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
就连医药之理。
宝钗也略知一二。
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
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
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
这点是宝玉也难以否认的!宝玉眼中的元春贾元春,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
贾元春深爱着自己的弟弟宝玉。
故宝玉看元春自与其他姐妹不同,格外亲切。
在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有“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
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
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
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
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省亲时,外男中都谕见他,并把他揽在怀里,又抚摸着他的额头说:“比先竟长了好些。
”话没讲完,泪如雨下,姐弟情深,由此可见。
足以可见元妃在宝玉心中的地位。
这也是贾元春在金陵十二钗中排名紧跟宝钗黛玉之后的原因。
在宝玉眼中,姐姐元妃是在亲情方面与他最亲切的人。
宝玉眼中的探春宝玉眼中的湘云在《红楼梦》里,似乎没有见过湘云真正发过什么愁,总是嘻嘻哈哈,对生活兴味盎然,充满热情。
而宝玉对着这点也是很欣赏的,她从不像林妹妹小心眼,也不像宝姐姐攻于心计。
宝玉眼中,史湘云她操着薛宝钗的腔调,来劝贾宝玉去结交贾雨村之流,走仕途经济的道路。
这一番薛宝钗式的言论,惹得宝玉大为光火,立即象过去对薛宝钗一样,斥之为“混帐话”,给她难堪,赶她到别屋去坐。
由此可见,在史湘云骨子里的,还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湘云是一个具有中性美的女子形象。
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身着男装,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诗思敏锐,才情超逸;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叫作“爱哥哥”。
她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令人喜爱、富有“真、善、美”的豪放女性。
史湘云的旷达不是一种出世孤傲,而是一种入世的情趣。
趁兴时大块吃肉,极其豪爽,旷达之风洋溢其中。
在大观园中,史湘云的身世既富且贵,虽因家道中落,却也不端架子。
她既无视高低贵贱,又不拘于男女之别、与人相交、一片本色、无功利之心。
在贾府众多女子之中,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宝玉眼中的妙玉宝玉和妙玉是有些暧昧关系的,但并不是说两人有什么私情。
贾府这么多人过生日。
唯独在宝玉生日时亲笔写一封粉红色素笺投诸怡红院表示祝贺。
红楼梦中,除黛玉外,贾宝玉心中最关切、最礼敬的就是妙玉。
他们也算是知己了。
当贾母携刘姥姥等人赏游栊翠庵之后,宝玉担心妙玉嫌脏,主动问妙玉“我叫几个小丫头来河里来打几桶水洗地如何?”可见他不仅不嫌妙玉的怪癖,反而事事揣测妙玉的心意,努力按妙玉的心思去做。
“槛内人”、槛外人“等是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这些细微之处,都表现了宝玉对妙玉的不同一般的礼敬。
但是她孤傲、怪癖的毛病也是不可否认的,过于沉醉于自己的世界,孤芳自赏。
宝玉眼中的迎春贾府里的小姐们都有一个专长,贾府四春相对应琴棋书画,而迎春善棋。
虽然书中很少提到,但从丫鬟名中可以得知。
但是若在吟诗作对猜谜上,她则是资质平庸。
在处世为人上,她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
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
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
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
宝玉眼中的惜春大观园里,各个姐妹们才华横溢。
唯有迎春、惜春显得逊色些。
惜春是个不管事的,与恰好相反宝玉的热情。
故她在宝玉心中的位置是比较靠后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惜春的表态不但不为入画辩解讨情,反而敦促或打,或杀,或卖,快带了她去。
让人不得不汗颜她的冷酷。
她的孤僻与妙玉志趣相投,早有削发为尼,常伴青灯古佛的想法。
但她论才华、论行事均不及妙玉。
宝玉眼中的王熙凤王熙凤在贾宝玉眼中也是举足轻重的。
在宝玉心中,王熙凤是可疼的。
比如在贾母面前,宝玉曾说:“在这么多姐姐妹妹里,就属林妹妹和凤姐可疼了。
”在宝玉眼中,王熙凤是非常能干的。
四十三回里,有“宝玉忙赶着与凤姐儿行礼”。
第四十四回里,王熙凤过生日,写道“宝玉回头要热酒敬凤姐儿”他对王熙凤是很佩服的。
再者,王熙凤与宝玉相互隐射--------一个是男子,却像个女儿;一个是女子,却像个男儿。
从这点也可知道他们是挺合得来的。
宝玉眼中的巧姐在第九十二回中,宝玉给巧姐讲评《列女传》。
关系很亲密,巧姐的聪慧、慕贤良也让宝玉甚是高兴,讲起来滔滔不绝。
从太虚幻境的册子中看到:在一荒村野店,有一个美人在里面纺织。
判词写道:“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红楼梦》歌云:“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那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看得出,畿语和曲子预示着巧姐的命运:劫后余生,逢凶化吉,并在乡村过着耕织纺布的生活。
这其中,刘姥姥起了拯救巧姐的关键作用。
在前八十回中,巧姐还是一个孩子。
宝玉看似与巧姐没什么接触,但是宝玉对巧姐很关心,包括她的命运。
宝玉眼中的李纨李纨是宝玉的长辈,可是平时在大观园里处的,和众姐妹差不多,并没有因为这个而疏远他。
李纨是很有主见的,她组织诗社,跟贾府上下也相处得很好。
这点宝玉也很清楚,他不讨厌李纨,也不怎么喜欢她。
但又比较,怕惹事,宝玉湘云吃鹿肉,李纨忙说:“你们两个要吃生的,我送你们到老太太那里吃去。
那怕吃一只生鹿,撑病了不与我相干这么大雪,怪冷的,替我作祸呢。
”宝玉却不很不当一回事,他心中肯定对李纨的这种想法有点反感的。
但不会影响到她在宝玉心中的形象。
反而还是有点同情李纨贾兰这对孤儿寡母的。
宝玉眼中秦可卿秦可卿放射出来的人性光芒,才真正诱发人们对她关注的最深层最隐蔽的原因,因其与宝玉云雨,与公公乱伦淫丧天香楼才使得这个在全书中仅仅出场三次的可卿引起了众人之兴趣,使她脱颖而出,艳冠群芳。
在宝玉眼中,他们两个的审美很相似。
第五回描写秦可卿房内的摆设之类的,宝玉看了,连叫好。
可见他们某些方面是很一致的。
秦可卿是贾宝玉关于女性魅力的启蒙者。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在贾宝玉眼中算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女子,只是红颜薄命,很快淫丧天香楼。
说实话,秦可卿之死对于贾宝玉的打击是够大的,不然何至于“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何至于“急火攻心,血不归经”呢?贾宝玉是对秦可卿有爱慕之情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贾宝玉才会在得知秦可卿死讯时会“口吐鲜血”。
不仅如此,他还不顾贾母的劝阻,痛哭了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