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题及范文:材料作文“工具化”原题呈现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工具原指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后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
——《现代汉语词典》人要把自己迅速工具化。
工具化,就会对别人有用,人有了用,就会有空隙来生存。
——张艺谋人,是目的本身,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只是把他当作工具来加以利用。
——康德在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的“工具化”似乎无法避免。
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工具化”的体验与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解析:本次作文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在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的工具化’日趋严重的今天,人应该如何存在?”这一哲学命题。
倡导写言之有物、文从字顺、思路清晰、逻辑思维强、思考有深度的文章。
引导学生好好说话,说有思想的话,说有意义的话。
佳作赏读去工具化以构建自我理想大陆让•保罗•萨德有言:“人总是去掉他人的主体性,把他人客体化,活生生的个体被异化为物。
”寥寥数语,微言大义。
诚然在这个奔流不止的时代巨流面前,人们在科技巨流与钢筋丛林中左右冲突,却难逃自身被工具化的命运。
以我之见,去工具化,面向个体内心,方为构建自我理想大陆之衢。
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带来了对高效的执著追求,却在无形之中将鲜活的个体推向被工具化的鸿沟天堑。
试问,阿兰•德波顿所喟叹的“身份之焦虑”,何尝不是发轫于个体理想追求与科技环境逼仄的落差?对目的的追求自然无可厚非,但又怎能不择手段地物化个体呢?而这背后,理性之风的缺席难辞其咎。
以理性的目光做一个生命的注释者,窥探内心,而非向外张望,恰如蒋勋于《生活十讲》中慨叹:“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向内的,一味向外时,他就没有能力解读更多的东西。
”诚然,工具化是外界环境所施加的因素,终究难以抵过个体内心的定力。
人并非事物中的一种,事物总是相互决定,而人是自我决定的。
相反地,如塞涅尔于诗中所写“一个人不知驶向何处,任何风都不是顺风”。
倘若一个人不利用思想这“一苇芦草”能动地摆向理想的彼岸,将会被狂风骤雨抹杀于中途,而去工具化恰恰是发挥人有别于动物之理性的过程。
保持高屋建瓴的姿态,怀慎独之心,贞静自守。
何谓“高屋建瓴”?不囿于四周,将视线拔高,心态放远放宽,做到尼采所誉的“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要时刻清醒的知晓那些人们口中的“工具”与“有用”都是他人定义的价值,这些价值终究无法取代个体的心之所向、目之所及。
熊培云在《玫瑰与慈悲》中描述了“琥珀社会”的概念,在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乌托邦”里,个体成为了关进城堡的昆虫,那么纵使外观再美好、令人神往,却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而我们在迈向“工具化”这一社会公德的过程中,是不是也被固化为如此可悲的虫尸了呢?海德格尔尝叹:“技术化千篇一律的时代,哪里还有精神家园?”在工具化嚣嚣于舆论场的当下,每一个鲜活的个体都理应不为物质态度扫描,而应被共情之心抚摸。
当人人为心之所向而奔赴山海,构筑时代洪流中的自我价值,那么我们方能迎接一个“玻璃晴朗,橘子辉煌”的自由社会!拒绝“工具化”,让人生活水涌流张艺谋说:“人要把自己迅速工具化。
”在这个速生速朽、人被无情抛入社会浪潮中的时代,这句话被许多人奉为圭臬。
然而,一心投入“工具化”,把自己变为“工具人”,真的是当今时代青年的正确出路吗?我并不认同。
诚然,时代的浪潮以“有用”为标杆衡量人的价值,唯有“对别人有用”,才有生存的“空隙”,一旦无用,便会被卷入无底的漩涡。
但如康德所说:“人,是目的本身,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只是把他当作工具来加以利用。
”试想,一个只剩行尸走肉般毫无思想的工具人的社会,谈何发展?谈何进步?因此,当代青年理应拒绝“工具化”,避免使自己的精神萎缩成一潭死水,而要让人生的活水充分涌流。
鲁迅先生曾说:“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
”诚哉斯言。
即使在当今时代,我们也不能将“生存”与“生活”混同,将“幸福”同“物质”上锁。
“工具化”的生活,固然能解决物质忧患,却治愈不了精神贫血,甚至会让人异化为卓别林默剧中机械运作的“螺丝钉”、蒲松龄笔下漆黑好斗的蟋蟀、卡夫卡世界里麻木悲惨的甲虫……这样的人生,早已失去了为人的基本意义,而没有真正的“人”又哪有社会、民族、国家?“工具化”不仅于个人无益,更是社会发展的拦路虎。
《吕氏春秋》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人的智慧、创造的根本源泉是自由的精神。
“工具化”或许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社会劳动力量,甚至鼓吹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但这样凋敝的城堡,注定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并终将在呆板与凝滞中走向灭亡。
那么,当代青年应如何解决生存与生活的矛盾,既在社会中凿开一片天地,又安居自己的精神原野呢?早已有人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写下一本理想的教科书。
君不见北大女生宋玺,远赴亚丁湾保驾护航;君不见外卖小哥雷海为,参加诗词大会勇夺魁;君不见留学生归国创业,为国家发展助力;君不见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中国航天研究团队,仰望星空,放飞理想……将自己的热爱汇入时代的需要,由向内追寻自然走到向外输出,这就是当代青年拒绝“工具化”,以崭新姿态立于时代潮头的最佳答案。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愿每一个青年拒绝“工具化”,让人生活水涌流,注入民族、国家的汪洋。
秉自由之思想,炼理性之工具时代潮流翻涌,裹挟不可抗拒的“要求沙砾”,将人打磨成维持社会运转的工具。
有人奉张艺谋“工具化”之言为座右铭,有人高举康德“自由思想”之理性大旗驳斥人的工具化。
予以为,两者并非非黑即白相互排斥。
唯有秉自由思想、炼理性工具,方抵成功彼岸。
细思“工具化”,其实质乃个体追求自身价值与社会、他人需求的对接。
时代发展的诉求使个体迅速工具化,以适应其需要,从而获得在盘根错节的社会中夹缝生存的机会。
然而一味使自身成为机械的工具,摒弃自由思想、理性判断,亦将迷失于社会齿轮的运转中。
心怀对自由的信仰,炼就自我成一个有价值的理性工具。
正如康德所言:“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应当用理智思考与判断。
”淬炼自我价值的同时而不落机械化的窠臼,追求过程中永不丢失思想的自主性。
于丹为人们端了几十年的“心灵鸡汤”,不断将自身工具化,自以为对他人有用,然缺乏对现代大众倾向的理性判断,一味加汤不加料,以致与时代脱节,北大被轰便是过度工具化的必然结果。
若无李大钊之言“锐敏之直觉,理性奇僻之思想”,工具化只能使个体成为麻木呆滞的机器。
工具化并非意味着个体自由魂灵的消亡,而是于变幻的时代大潮中寻求一记生存姿态,与社会对接,亦使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当鲁迅面对为三纲五常束缚的封建社会,抛却医术,将自身化为笔直击伦理纲常的要害;当叶问面对即将淹没在洪流中的武林,开宗授业,将自身燃作一团烈火,不断点灯使武学薪火相传,世界大同。
我们不能说鲁迅只是一架写字机器,亦不能说叶问只是一件习武工具。
因他们心怀苍生,以思想的自由性与理性使自身化为被时代所需的工具,未丢失心中的初衷与信仰,未丢失自我。
因其自由精神,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在“工具化”中找到人性光辉,体认生命的价值。
社会日新月异,新的诉求使个体不断完善自我以成更臻美的工具。
唯有一件会思考、懂得自由与理性真谛的工具才不会丧失自我。
或许,我们该荣幸自我还能为社会所需而成工具,因人的社会性不可祓除,“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只有在“工具化”与社会的对接中,生命价值方得以体现。
秉自由之思想,炼理性之工具,顺时代之洋洋潮水,乘发展之穆穆长风,望自我价值之峨峨高山。
在坚持自我中工具化“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其它的什么目的而活着。
”余华的话,表示了生命的根本意义在于生命本身。
而为了生存而出现的“工具化”不应该超越这个意义范畴。
一定程度上的工具化,是维护生命存在、提升生命价值的必要。
爱因斯坦曾言:“一个人的价值,不看他的财富地位,而看他为人民做出多大贡献。
”由此观之,工具化而使自己有用,能够创造价值而不辜负生命,是人生在世的必要过程。
从反面来看,人若是完全否定工具化,游手好闲而不学一技之长,顾自空想而不参与劳动,自然也无法生存,可能连维持生命都难以做到。
但工具化只能是生命的辅助,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喧宾夺主,侵犯生命。
拼多多员工猝死、富士康劳工跳楼……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过度工具化,甚至侵害了人原始生命的世界。
当机器轰鸣声响起,我们是不是应该静一静,在机器喧嚣之中仔细聆听一下来自生命与灵魂的呼声?经济效益、绩效拼比、业务指标……许多外来的压力正逼迫着人们不断工具化,而忽视了人本身的生命意义。
“有钱没时花”这样一句来自白领阶层的笑侃,却深刻反映出了在这加速的时代中,人们的无奈。
人为了活着而活着,生命本身才是生命的价值。
倘若工具化要求我们放弃生命原始的幸福与尊严,那反抗、后退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工具化与对生命原始自由的坚持并不是对立冲突的。
工具化保障着生命存在的特质基础,而“自我”这一生命主体更是时时支配着工具化的选择与程度。
坚持自我,坚持人本自由,并非放纵自我而沉迷声色犬马、灯红酒绿;适度工具化,劳动而“有用”更不是违悖了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坚持,自我的觉醒,是一个在工具化之中才能进行的过程。
劳动让我们思考、感悟,领会生活的美丽与意义,这些推动着我们在生命意义上的认识升华,从而珍视生命,感受生命。
劳动则是一个被生命主观驱动的行为,它使我们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从而创造价值而不意味着失去自我。
工具化是容器与土壤,而生命是这土壤上的花繁草茂、莺啼鸟啭。
于土壤中汲取养分,供育着伟大自由的生命,是在坚持自我中工具化这一理想状态的深刻写照。
持人之灵动,施工具之用勒庞曾言:“一切可见的现象喻为波浪,它不过是海底我们一无所知的湍流的表象。
”我们应当认识到当下人类“工具化”的本质,它是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但是其可存在着固化人类思想、淡漠人际关系的潜在因子。
对此,我的观点是“持人之灵动,施工具之用”。
时代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借用加缪的话:“人类总有一种感觉,或是一支回忆之篇,或是荒诞的设想,不是想回到过去,就是想时光飞逝。
”站在这个时代节点,回想古代奴隶社会奴隶即是工具,回溯手工磨坊推出原始社会、蒸汽机推出工业社会,遥想未来智能AI时代、外太空时代。
我清醒地认识到无论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改变,究其内核,还是一个个如工具、螺钉的人支撑起来的。
人类工具化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对于社会,这是发展的前提;对于个人,这是生存竞争、实现自我理想追求的本钱。
但是与此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人类“工具化”的诸多弊病。
早在工业时代,卓别林便以默剧讽刺了机器厂中工人日渐僵化麻木的状况,而在近百年后的今天,“内卷化”一词再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