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知识点

中国法制史知识点

中国法制史知识点中国法制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奴隶制法律制度(夏,商,西周,春秋)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世袭专制帝王。

2.()国的“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国的“ ”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3.“不用命戮于社”是()在《.》中宣布的一条文献记载最早的军法。

4.()时期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

5.契约制度出现于()时期(中叶以后)。

6.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于()朝代晚期。

7.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国家区别于旧的氏族组织的“第一个不同点”是(),“第二个不同点”是()。

8.()朝代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国家与法的最终形成。

9.夏王朝实行(),()的统治方式。

10.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和()同时被当做调节社会的基本手段,结合使用。

11.西周法制指导思想之一“以德配天”,其“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

12.西周法制指导思想之二“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 ,”。

13.西周法制指导思想之三“刑罚世轻世重”的具体内容是:“刑()国用()典,刑()国用()典,刑()国用()典。

”14.西周时期形成的法制特色是()。

15.“ ”,“ ”的法制观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的原则与标本;西汉中期以后,其主张被儒家发挥成为“ ,”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 ”为特征的中国封建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16.礼最早是()时期人们祭祀鬼神的仪式;中国古代的礼有两层含义,一是(),二是();西周礼制之中,抽象的精神原则可归纳为“ ”与“ ”两个大的方面;西周时期的礼仪,主要有五个方面,通称为“ ”,即()礼,()礼,()礼,()礼,()礼()。

17.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

18.西周的刑罚,即(),(),(),(),()五刑加上(),(),(),()等刑罚,合起来称“ ”。

19.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期,()指先王留下的遗制;()指商朝的某些法律。

20.夏朝的主要罪名:“ ”是自己做了坏事而又掠他人之美名;“ ”是贪得无厌,败坏官位;“ ”是肆无忌惮地杀人。

21.商朝的罪名最为突出的是对于()犯罪的惩罚,最引人注目的是镇压“ ”罪和“ ”罪。

22.西周的罪名比商朝更为发达,大体而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犯罪,二是()犯罪,三是()犯罪。

23.西周的主要罪名:破坏礼法是“ ”,隐匿贼为“ ”,窃取财物是“ ”,盗用国家宝物是“ ”。

24.西周时期对()违法,按“五过”之罪加以处罚,其具体内容是:(),(),(),(),()。

25.在中国奴隶制时代,除主体刑“五刑”之外,后世常用的()刑,()刑和()刑等都已开始出现,特别是到()时期已广泛使用。

26.()时期,“ ”以劳役为主要内容,近似于后世的徒刑;“ ” 近似于后世的拘役。

27.赎刑制度在()朝代即已存在;至()时期,赎刑被广泛使用。

28.()时期有“三赦”之法:“一曰(),二曰(),三曰()。

”29.()时期有“三宥”之法:“一曰(),二曰(),三曰()。

”30.在一些上古典籍中,过失被称为“ ”,故意即是“ ”;惯犯被称为“ ”,偶犯被称为“ ”。

31.西周时期,基于“ ”的主张,在定罪量刑问题上强调“ ”,“ ”,“”。

32.法律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源于《.》,始于()时期。

33.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有三大原则,即(),(),()。

34.在商朝,畿内“内服”地区的司法官员称为“ ”,畿外司法官员称为“ ”。

35.“ ”与“ ”制度是夏,商诉讼制度的根本特征和基本面貌。

36.“ ”制度是西周时期审理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其具体内容是:(),(),(),(),()。

37.在西周的诉讼制度中,“ ”是指在审判结束后向当事人宣读判决书;之后,犯人若不服判决,可以要求上诉再审,称为“ ”。

38.“三刺”制度是()时期的司法程序之一,即“一曰(),二曰(),三曰()。

”第二章封建制前期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2.“八议制度”源于()时期的“ ”主张;()时期的《》首先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将之废除。

3.《》首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

4.“官当”正式规定在《》和《》中。

5.()时期编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法律形式。

6.《》最早规定“重罪十条”;()朝代的《》在“重罪十条”基础上正式形成了“十恶”制度。

7.()朝代最终结束了长期使用宫刑的历史。

8.在中国历史上,自()朝代开始推行“匠籍制度”。

9.()朝代实行“以格代科”,科才逐渐失去独立地位。

10.录囚制度始于()朝代。

11.在()时期开始将死刑权归中央。

12.()时期正式设置大理寺。

13.夏,商,周时期的法律称为“ ”,春秋的前中期仍然沿用“ ”或“ ”,到春秋中后期,新兴地主阶级主张以“ ”来代替“ ”的概念,到商鞅变法时,改()为()。

14.《魏律》又称《》,将《》中的“具律”改为(),置于律首。

15.《晋律》又称(),与《》相比,在刑名律后增加(),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

16.北魏曾将律无正文者编为《》,东魏也曾编有《》,均带有刑事法律性质,不同于隋唐时期具有()法律性质的格。

17.秦律中故意称为“ ”或“ ”,过失称“ ”。

18.据文献记载,秦代以()为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标志。

19.汉朝在城市中设有“ ”,是进行交易的场所;设有“ ”,是管理市政的长官。

20.秦朝把杀伤人,偷盗等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列为严惩对象,这类犯罪称为“ ”,把“子盗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及奴妾”等引起的诉讼,称为“ ”。

21.汉朝起诉形式分两种:当事人或其亲属直接到官府控告,称为“ ”;官吏代表国家纠举犯罪,称为“ ”。

22.秦朝时,凡讯问被告被称为“ ”,庭审案件被称为“ ”。

23.汉朝审讯被告,称为“ ”;在审讯取得口供后,为防止犯人翻供,实行“ ”制度;事无可疑后,向被告及其亲属宣读判决,称为“ ”;如果被告及其亲属不服判决,可以申请上诉复审,称为“ ”。

24.南朝时,如囚犯不服罪,则断绝饮食,过三日才许进食少量的粥,以之逼供,称为“ ”;南陈时,先对受审者分别鞭打二十,笞捶三十,再强迫其身负枷械刑具,站立在顶部仅容两足的一尺高的小土垛上,以逼问口供,称为“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