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工程框架结构施工策略研究探讨

建工程框架结构施工策略研究探讨

建工程框架结构施工策略研究探讨
摘要:框架结构因具有稳定性好、防震功能优良和安全性好等众多优点,而被
广泛的运用到土建工程建设中。

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虽已有规范的
详细规定,但仍有若干问题没有明确具体作法,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本文针对
梁柱节点施工,详细分析了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框架结构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对
这些问题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土建工程;框架结构;施工;策略
引言
框架结构作为最常见的建造结构,被广泛应用到土建工程项目中。

本文对土
建工程中框架结构的施工策略进行探索研究,希望能对项目相关设计人员和施工
建设人员有所帮助。

1 框架结构常见问题概述
1.1 梁、柱的钢筋保护层厚度问题
钢筋保护层厚度通常是指主筋的保护层厚度,有些施工人员按字面将其误解
为构件最外侧钢筋到模板(即箍筋外侧),甚至是拉筋外侧到模板的距离。

钢筋
保护层的作用一是确保混凝土握裹钢筋,使两者共同工作;二是考虑耐久性即钢
筋的保护,防止因混凝土开裂后钢筋被氧化锈蚀,且满足耐火极限的需要。

但保
护层太厚会导致构件有效截面削弱过多,而太薄则降低上述两个作用。

当建筑物
的防火等级要求较高时,可根据防火规范的要求适当增大钢筋保护层厚度,但应
与设计方共同协商,确定是减小有效截面值,还是保持该两值不变而增大构件截
面尺寸。

对一类环境的C25混凝土梁,其主筋保护层厚度为25mm,箍筋均应包
含在其内,实际箍筋外侧保护层厚度为17mm。

当构件截面尺寸较大时,如结构
转换层梁、梁式筏形基础、条形基础、箱形基础的梁、板等,可通过减小的方法
来增大保护层厚度,因此时该两值的缩减量的比例较小,对构件截面尺寸及承载
力影响很小。

施工人员可在保证安全或设计认可的原则下根据具体工程、构件及
部位灵活运用。

当箍筋在10以上或有其外拉筋时,主筋保护层取25mm就未免
偏小,此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将原构件增大10―20mm,同时增大保护层厚度,使有效截面保持不变。

1.2 核心区箍筋施工的问题
在实际施工中,梁-柱节点区钢筋密集,构造复杂,特别是处于结构中间部位
的柱子,梁柱钢筋纵横交错,梁的纵向受力钢筋要放在柱纵向钢筋内部,呈井子
形交叉,这样柱子的箍筋绑扎就很不方便。

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施工单位普遍采
取先安装梁板模板,再绑扎安装梁钢筋,待梁钢筋安装结束,然后整体沉梁,那
么节点区箍筋就无法绑扎,致使梁柱节点区出现不放、少放或者即使放也是杂乱
的挤在一起,这样就会给节点区质量留下安全隐患。

由于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工程
质量的影响,有些施工单位施工人员就采取用两个开口箍筋对向拼合的方法,然
而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符合规范规定的。

根据规范的规定,为保证箍筋对混凝土核
心区起到约束作用,箍筋要封闭、末端要有弯钩。

还有的做法就是在沉梁之前就
把柱箍筋绑扎好,然后和梁一起下落,由于箍筋与柱纵筋摩擦且下落不平衡,使
得箍筋不能下落出现施工人员强力往下打的现象,不但把箍筋打得变形,而且也
不能使得箍筋到位。

这样做的结果是箍筋没有得到封闭绑扎且杂乱变形,间距更
不会满足规范要求。

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解决节点核心区箍筋施工的问题。

1.3 混凝土开裂问题
我们经常在板面或者墙面上看到~些校状的裂缝,这些裂缝表现的特点是中
间宽(宽度范围lmm-5ram),两端窄,垂直于混凝土表面,多发性的出现在钢
筋混凝土的_卜部。

因沉降而引起的裂缝往往会延伸到内部的钢筋处,长期暴露
钢筋,会导致钢筋的过快锈蚀。

减弱支撑力。

引起这种裂缝的原因很多,通常为
混凝土用水量大,或者使用质量不过关的掺合剂和泵送剂,混凝土凝固时间过长
等等。

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钢筋混凝土表面容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开裂,这种裂
缝虽然没有沉降性裂缝深,但是它的长度不固定,从几十厘米到几米。

这种裂缝
看起来像是干燥的土地开裂,具有不规则性,不连贯性。

这种裂缝的成因主要是
施工方面的问题,例如混凝土表面的游离水蒸发过度;混凝土的早期层面抗裂工
作不到位。

2 框架结构施工优化策略
2.1 梁柱节点施工质量控制
梁柱节点施工质量控制由于梁柱节点钢筋分布密集,箍筋绑扎困难,便存在
节点不放箍筋或少放箍筋的现象,给工程留下隐患,这种现象在先立模后绑轧钢
筋在整体下沉的施工方法中特别容易出现。

出现后有时也采取补救措施,通常是
采用从对面两侧加开口箍筋的做法,且开口箍筋数量不足也不易绑扎到位,且不
符合必须封闭箍筋的要求。

施工人员意识到先立模后整体沉梁的施工方法不易绑
扎节点区的箍筋,便采用先支梁底模后绑扎梁钢筋在支立梁侧模及平板模的方法,这样做虽然可以保证节点核心区箍筋的布放,但存在弊端:一是先立梁底模再绑
扎钢筋时,施工操作人员安全度差,钢筋摆放不易,操作不便:二是先立梁底模,各个梁模是单独的,没有联系(拉结),造成模板结构本身的安全性较差,产生
安全隐患。

2.2 常见的混凝土裂缝防控策略
控制建筑施工时单位混凝土的用水量,严格把关,控制水和灰的比例小于0.6,使用保水性好、稳定性强的硅盐酸,配制较粗的骨料和沙料。

尤其,在遇
到泵送混凝土施工时,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的降低坍落度,也可以使用高效缓凝
减水剂减少用水量。

使用质量过关的添加剂。

因为混凝土是混合性材料,它的抗
裂性受到了材质本身、温度、湿度等不同因素的限制。

然而自然性的温度和湿度
是不可调控的,所以必须使用合格的材料(添加剂、泵送剂等),减少沉陷。


丁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也有严格要求,时间不足或者超过要求,也会造成分层离析,降低混凝土的均匀性。

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根据数据统计而知,混凝土的凝结时
间越长,沉降裂缝越容易产生,所以需要控制凝结时间。

在建筑前分析建筑环境,因地施工,对于位于热带或者风力较大地区的工程。

应该考虑对混凝土覆盖或者
缓凝。

在浇灌混凝土之前,必须将模板和基层浇水浸透,这是为了避免模板基层
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

完成浇注混凝土之后,随时观察凝固程度,在初凝前抹平。

并且用专用塑料覆盖膜或者潮湿的草袋覆盖。

也可以进行第二次的压实抹平工艺,喷洒专用的混凝土养护剂。

如果施工环境气温较高,风力较大,则有必要增加挡
风设施,防止于燥。

并且在完成浇注后,要定时进行喷水,保持混凝土衙的湿润度。

2.3 箍筋施工策略
下料时每个节点增加若干根纵向短筋(可用细钢筋);柱节点区箍筋现场焊
接在纵向短筋上形成整体骨架。

再将整体骨架套入柱纵筋并搁置在楼板模板面上,穿梁钢筋并绑扎,为防止附加纵同短筋位置与柱纵筋冲突而造成套箍困难。

附加
纵向短筋应偏离箍筋角部约5cm。

采用该法可保证柱节点箍筋的间距与数量,实
施效果较好。

需要说明的是,当结构较复杂时,采用该方法可能也会有困难,施工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结语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土建工程应用中,施工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会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框架结构施工中要从各个环节对质量进行把控,彻底杜绝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郭玉阳.试述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
[2]龙学彪.浅谈提高土建工程施工质量对策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
[3]吕宏标.关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的若干问题[J].科技咨询导报,2015(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