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自我概念

第八章 自我概念


成年早期(18-30 岁)
7. 产出对停滞
中壮年期(30-50 岁)
8. 自我完整对绝望
老年阶段(50 岁以后)
幻灯片 12
人际关系学说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特别强调早期的母婴关系。自 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接触时所体验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s)或感知。自我与愉快经验相联系的“好我”、与痛苦和安全受到威胁相联系 的“坏我”,以及和难以容忍的焦虑相联系的“非我”或被拒绝的自我部分,都是人际 关系经验的产物。
的,它通常可以为人所觉察。 自我差距理论
幻灯片 15 四、自我概念的结构
(一)自我图式理论 自我图式(self-schema)理论是由认知心理学家马科斯(H. Markus,1977)提出的。 所谓自我图式,是指自我概念的组成要素,指个体有关自己某些具体的能力与特征的
认知。一个图式就是一个具体的成分概念。
幻灯片 10
埃 里 克 森 (E. H. Erikson, 1968) 认 为 , 人 的 一 生 要 经 历 一 系 列 自 我 同 一 性 危 机 (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 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熟,建立稳定 的自我同一性。
1.自我的主客体分化
2.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
一类是概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s),即社会文化整体。 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
人物
(二)米德(G. Βιβλιοθήκη . Mead, 1934)的自我理论
幻灯片 7
3. 自我形成和发展分三个阶段
· · 幻灯片 4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一)詹姆斯(W. James, 1891)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讨论。 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material self)、社会我(social self)和心理我 (mental self),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幻灯片 25 三、自我确认
自我确认(self-verification)指人们注意和寻找那些与自我图式相符合的信息的倾 向。研究表明(W.B. Swann, 1984, 1990),自我认识过程并不是对全部现有信息进行扫 描,而是寻找那些符合自己已有假设,能确认自我概念的信息。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是自 信的,会寻找能确认这个自我图式的信息,而排斥否定的信息。
自尊是行为的动力,对身心健康具有决定性作用。
幻灯片 30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一)自尊的结构 詹姆斯(1892)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
或失败的感受。 波普(A.W. Pope, 1988)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此与罗
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 库泊史密斯(S. Coopersmith, 1967)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
样或者该怎样。 动态自我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自我概念。
幻灯片 17
(二)自我概念的组成
主体我与客体我
詹姆斯(1890)、米德(1934)
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
詹姆斯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罗杰斯(1951, 1959)
实用自我与原则自我
施奈德与坎贝尔(M. Snyder, B. H. Cambell,
(一)弗洛伊德(S. Freud)的自我理论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创建者弗洛伊德提出了其关于自我的独特的概念。
他将自我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三个部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不能再被压抑,就会出现两个方面的结
果:一是出现精神疾病,一是人在痛苦的挣扎中实现人性的升华。
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对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是真实自我(real self),而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控制并综合着对环境知觉的意义,高度决定着个人对 环境的反应。
幻灯片 14 自我概念有四个特点: 1. 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知觉,它遵循知觉的一般原理。 2. 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有联系的知觉模型。 3. 自我不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另一个人,而是能表征的自我经验。 4. 自我虽然也包括潜意识的东西,但主要是由有意识的或可以进入意识的东西构成
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
态度、规范、目标,由此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幻灯片 8 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能动反应性,对认识自我的产生和
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概化他人的思想很好解决了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的困惑。
幻灯片 9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幻灯片 1 第八章 自我概念 主讲教师 石培龙
幻灯片 2 本章要点
* 自我概念的定义 * 关于自我的几种主要理论 * 自我概念的功能 * 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 自我知觉理论及其验证研究 * 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对自尊作用 * 自我效能概念 *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幻灯片 3
第一节 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三、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四、自我概念的结构 五、自我概念的功能
幻灯片 5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
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 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幻灯片 6
米德从社会整体及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
(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的思想解释自我及其形成和发展。他的主要观点有:
1982)
现有自我、期望自我和表现自我 罗森伯格 (M. Rosenberg, 1979)
1982 年,伯恩斯(R. B. Burns, 1982)首先对前人在自我概念方面的研究成果进
行了一次总结。
幻灯片 18 五、自我概念的功能
伯恩斯(R. B. Burns, 1982)在其《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 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保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和决定期望等三种功能。
渐学会用符号来指称周围世界的客体,并最终了解了语词中“我”的内涵,开始用“我” 来代替“宝宝”,此时自我已经明确分化为一个独立的对象。 符号相互作用论 按照库利(C.H. Cooley,1902 )“镜像自我”理论
幻灯片 23
儿童自我发展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人际交往。 米德(G. H. Mead, 1934)和麦奎尔等人•(•W. J. McGuire & C. V. McGuire, 1982 ) 的研究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二)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幻灯片 11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危机:
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婴儿期(0-18 个月)
2. 自主对怀疑和羞愧
童年期(18 个月-4 岁)
3. 主动感对内疚
学前期(4-6 岁)
4. 勤奋对自卑
学龄期(6-12 岁)
5.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青春期(12-18 岁)
6. 亲密对孤离
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 二、自我知觉理论 三、自我确认 四、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幻灯片 22
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 孩子长到大约到 6-8 月龄时,•开始出现自己身体和自身连续性的感觉 。儿童自我意
识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语言的学习和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开始逐
幻灯片 19 (二)经验解释 梅德维克等人(V.H. Medvec, et al.,1995) 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奥运会上银
牌得主感觉不如铜牌得主快乐。
图 8-1 不同获奖者在不同时间的幸福感大小 来源:[美}乔纳森·布朗.自我. 陈浩莺等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30-31 幻灯片 20 (三)期望定向 自我概念的期望定向功能指人们对情境和自己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在各种
幻灯片 28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
第三节 自尊
三、自尊的测量
幻灯片 29
自尊(self-esteem)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 极的,并且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按照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尊是个人按照一定 的价值标准对自己进行价值评判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当评价的结果是肯定的,自我价 值感得到确立是,就获得较高水平的自尊,反之自尊会受到伤害,出现自贬。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在我国儿童的自省能力方面。 韩进之等人(1990)的研究
在自我概念的形成方面我国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已形成十分清晰的自我概念。 金盛华(1988)和李德伟的研究
幻灯片 24 二、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 的提出者贝姆(D.J. Bem, 1967)认为,与个 人通过别人的行为来认识别人的特征的机制一样,个体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它内在状 态的认识,也存在根据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进行推断的机制。
(一)自我一致性维持 在研究失足青少年时发现, “坏孩子”的自我概念会使失足青少年倾向于做与自 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出现 “破罐子破摔”现象(金盛华, 1982) 。 自我胜任(self-competence)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及成绩也明显 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金盛华, 198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