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

长期服用NSAIDs者中,内镜观察约50%的患者有胃 十二指肠黏膜出血点和(或)糜烂,5%~30%的患者 有消化性溃疡。 由于摄入NSAIDs后与其胃粘膜接触的时间较十二指 肠黏膜长,因而与GU的关系更为密切。 溃疡发生的危险性除与服用NSAIDs种类、剂量大小 和疗程长短相关外,还与患者年龄(>60岁)、既 往溃疡病史和并发症史、Hp感染、吸烟、同时应用 抗凝药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素相关
目录1 目录2 目录3 目录4 目录5 目录6
教学大纲 引言 授课内容 小结 复习题 or 练习题 参考书籍、文献或网站
教学大纲要求
要求
内容
掌握 熟悉 了解
1、临床表现、并发症 2、诊断 3、治疗原则
1、流行病学 2、病因、发病机制
组织病理学
注:适当标记重点和难点。
学时
0.5学时 0.2学时 0.5学时 10分钟 0.5学时 10分钟
2.遗传因素 ①Hp感染有“家庭群集”现象,家 庭成员中分离到的Hp多为同一种菌株,提示Hp在 家庭内人—人之间传播。因此消化性溃疡的家庭 群集现象可能主要是由于Hp感染在家庭内传播所 致。 ②曾被认为与遗传相关的消化性溃疡亚临床
标志(高胃蛋白酶原血症I和家族性高胃泌素血 症),在根除Hp后大多可恢复正常,提示是Hp感 染而不是遗传起主要作用。
③ Hp在胃上皮特异定植时由于其黏附因子 与胃上皮细胞受体特异结合,Lewisb血型抗 原就是一种特异受体,O型血者细胞表面表 达更多黏附受体,提示O型血者易得DU还是 与Hp感染有关。 但遗传因素的作用不能就此否定,单卵双胎 同胞发生溃疡的一致性高于双卵双胎;在一 些罕见的遗传综合症中,如多发性内分泌腺 腺瘤I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等,消化 性溃疡为其临床表现一部分。
②壁细胞对刺激物敏感性增强:壁细胞上胃泌素 受体的亲和力增加或体内对胃泌素刺激胃酸分泌 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如生长抑素减少(如Hp感染)
所致。 ③胃酸分泌的正常反馈抑制发生缺陷:正
常人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的功能受到胃液pH负 反馈调节,当胃窦pH<2.5时,G细胞分泌胃泌素 的功能就受到抑制;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胃酸 和食糜刺激十二指肠和小肠黏膜释放胰泌素、胆 囊收缩素、肠抑胃肽(GIP)和血管活性肠肽 (VIP)等,这些激素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3)Hp感染引起消化性溃疡机制的假说: ①“漏屋顶”假说:该假说把胃黏膜屏障比喻 成“屋顶”,保护其下方的黏膜组织免受胃酸 (“雨”)损伤。当黏膜受到Hp损伤时(形成 “漏屋顶”),就会导致H+反弥散,造成黏膜 损伤和溃疡形成(屋内“泥浆水”形成)。这 一假说强调了Hp感染所致的防御因素减弱,可 解释Hp相关GU的发生。
②六因素假说: 将胃酸/胃蛋白酶、胃化生、十二指肠炎、Hp感染、 高胃泌素血症和碳酸氢盐分泌六个因素综合起来, 解释Hp在DU发病中的作用。胃窦部Hp感染、遗传 因素等引起高胃酸分泌,使十二指肠酸负荷增加。 后者一方面使胆盐沉淀,削弱了胆盐对Hp的抑制 作用;另一方面高酸直接损伤上皮或引起继发炎 症是十二指肠黏膜发生胃化生,为Hp在十二指肠
引言(课堂导入)
病例:年轻患者,慢性上腹痛,周期性,节律性
概念
胃肠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胃蛋白 酶消化而造成的溃疡
食道、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含 有胃粘膜的Meckel憩室。 胃溃疡(GU)、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最 常见。 溃疡的缺损超过黏膜肌层,有别于糜烂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和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是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病因
NSAIDs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机制包括直接局 部作用和系统作用两方面。 NSAIDs在酸性胃液中呈非离子状态,可透过黏 膜上皮细胞膜弥散入细胞内;细胞内较高的pH 环境使药物离子化而在细胞内聚集;细胞内高 浓度NSAIDs产生毒性作用损伤细胞膜,增加氢 离子反弥散,后者进一步损伤细胞,使更多药 物进入细胞内,造成恶性循环
7
1.临床观察证据 (1)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中Hp检出率高:DU 患者的Hp感染率为90%~100%,GU为80%~90%。 (2)Hp感染者中发生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显著 增加:前瞻性研究显示,10年中约15%~20%的Hp 感染者会发生消化性溃疡。
(3)根除Hp可促进溃疡愈合:根除Hp而不用抑酸剂的治 疗可有效愈合溃疡;难治性溃疡在有效根除Hp治疗后, 得到痊愈;应用高效抗Hp方案治疗2周,随后不再给予抗 溃疡治疗,疗程结束后2~4周复查,溃疡愈合率可与常规 抗酸分泌剂连续治疗4~6周的愈合率相当
胃泌素瘤患者有大量胃酸分泌,可产生难治性消化 性溃疡;无酸情况下罕有溃疡发生,抑制胃酸分泌 的药物促进溃疡愈合。因此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 因素。 DU患者平均BAO和MAO常大于正常人,GU患者 的BAO和MAO多属正常或低于正常。 DU患者胃酸分泌增多,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壁 细胞总数( PCM )增多:DU患者的平均PCM可达正 常人的1.5~2倍。壁细胞数量增加可能受遗传因素 影响和(或)高胃泌素血症(如胃泌素瘤、Hp感染) 长期刺激的结果。
Hale Waihona Puke 黏膜定植创造条件。十二指肠Hp感染加重局部炎症(十二指肠炎), 炎症又促进胃化生。这一恶性循环使十二指肠 黏膜持续处于炎症和损伤状态,局部碳酸氢盐 分泌减少,削弱了十二指肠黏膜防御因素。而 Hp感染所致的高胃泌素血症刺激胃酸分泌,增 强了侵袭因素。侵袭因素增强和防御因素的削 弱导致溃疡形成。
(二)非甾体类抗炎药
4
流行病学
全球性常见病。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 消化性溃疡 GU、DU均好发于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 DU为4.4~4.8:1,GU为3.1~4.7:1。 DU比GU多见,两者之比为1.5~5.6:1, 发生于任何年龄,DU多见于青壮年;GU 多见于中老年。前者的发病高峰一般比后 者早10~20年。 消化性溃疡者中老年人的比率5 呈增高趋势。
4.应激和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消化 性溃疡;DU愈合后在遭受精神应激时,溃疡容 易复发或发生并发症; 战争期间,本病发生率升高。应激和心理因素 可通过迷走神经机制影响胃十二指肠分泌、运
动和黏膜血流的调控。
5.饮食 酒、浓茶、咖和某些饮料能刺激胃酸分 泌,摄入后易产生消化不良症状。 必须脂肪酸摄入增多增加胃十二指肠黏膜中前列 腺素前体成分而促进前列腺素合成,消化性溃疡 发病率下降。 高盐饮食被认为可增加GU发生的危险性,这与高 浓度盐损伤胃粘膜有关。
(三)胃酸和胃蛋白酶
• 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 自身消化所致,这一概念在“Hp时代”仍未改 变。
• 胃蛋白酶由从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经盐酸 激活而成,它能降解蛋白质分子,对黏膜有侵 袭作用,胃蛋白酶活性在pH<4时才能维持。
• 由于胃蛋白酶活性受胃酸制约,因而在探讨消 化性溃疡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时,主要考虑胃 酸的作用。
(4)根除Hp显著降低溃疡的复发率:用常规抑酸剂治疗 后愈合的溃疡,停药后溃疡的复发率为50%~70%。根除Hp 可使DU、GU的年复发率降至5%以下。此外,根除Hp还可 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出血等并发症率
2.Hp感染致溃疡的机制 Hp凭借其毒力因子的作用,在胃型上皮 (胃和有胃化生的十二指肠)定植,诱发 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伤局部黏膜的防 御/修复功能。 另一方面,Hp感染可增加胃泌素释放和胃 酸、胃蛋白酶原分泌,增强了侵袭因素。 这两方面的协同作用造成了胃十二指肠黏 膜损伤和溃疡形成。
6.病毒感染 很少部分的胃窦溃疡或幽 门前区溃疡边缘可检出I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1),而离溃疡较远的组织中则阴 性,提示HSV-1局部感染可能与“消化性 溃疡”的形成有关。在肾移植或免疫缺 陷的患者中,巨细胞病毒感染亦可能参 与。
(五)与消化性溃疡相关的疾病
病理
1.部位:DU多数位于球部的前壁或后壁。溃疡位于球 部以下称球后溃疡。在球部或胃的前后壁同时发生 的溃疡称对吻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均有溃疡称复合 溃疡。GU多数位于胃角或胃窦、胃体的小弯。组织 学上,溃疡一般发生在幽门腺区(胃窦)与泌酸区 (胃体)交接处的幽门腺区一侧。幽门腺区黏膜随 年龄增长而扩大(假幽门腺化生、肠化生),结果 泌酸腺区交接线上移,故老年患者胃体中上部的高 位溃疡较多。
2.数目:多数单发,少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溃疡并 存称多发溃疡。
32
3.大小:DU直径<1.5cm, GU直径<2.0cm。巨大 溃疡(DU>2cm,GU>3cm)需与恶性溃疡鉴别 4.形态:典型的溃疡呈圆形或卵园形,亦有不 规则或线型。 5.深度:可达浆膜层 6.并发病变:深的溃疡可穿透浆膜层引起穿孔。 愈合期溃疡可见瘢痕,反复发生的同一部位球 溃疡可因瘢痕收缩引起假性憩室、胃出口梗阻。 合并大出血的溃疡基底部可见裸露的血管。
④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 后者兼有直接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刺激G细胞 分泌胃泌素的作用。
(四)其他危险因素 1.吸烟 吸烟者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比 不吸烟者高,吸烟影响溃疡愈合、促进溃 疡复发、增加溃疡并发症的发生率。 吸烟增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胰腺 分泌碳酸氢盐,降低幽门括约肌张力诱发 十二指肠胃反流,减低胃十二指肠黏膜血 流和影响前列腺素合成等因素有关
(1)损害局部黏膜防御/修复:
Hp的毒素、有毒性作用的酶和Hp诱导的黏膜炎症反 应均能造成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害。 • Hp空泡毒素A(Vac A)蛋白和细胞毒相关基因A
(CagA)蛋白是其主要毒素。 • Hp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的氨除了对其有保护作用外,
还能直接和间接造成黏膜屏障损害。 • Hp的黏液酶降解黏液,促进H+反弥散;其脂多糖可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酸、胃蛋白酶及微生物、胆盐、酒精等的侵袭作用与粘膜的防 御能力失去平衡
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
DU主要
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
GU主要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黏膜屏障 胃黏膜毛细血管网 上皮细胞更新 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