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有氧能力测试

第二章 有氧能力测试

动)
进行上肢体能训练的作用:
上肢肌肉力量小于下肢,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 这可能加剧了上肢活动时血压升高的风险,而 加强上肢肌肉力量则减少了这种风险。
机体体能训练训练的特殊性
1 不同部位的体能训练对于机体的心肺功能和代 谢适应具有特殊性,即下肢力量训练导致下肢 运动时心率反映下降,上肢力量训练导致上肢 运动时心率反映下降。 2 相同的运动强度时,上肢亚极量心率、最大 摄氧量和血压值小于下肢。
3 如何制定运动时间? 通常至少20-30分钟的持续运动时间才能 发展有氧耐力。如果参加活动者刚刚进行锻炼, 运动时间在10-20分钟为宜。 运动时间由强度决定,中等强度运动持续 时间超过3分钟;剧烈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至少 20分钟。
4 如何制定运动频率? 通常每周不能少于3次。最佳频率是:每 次至少活动20-30分钟,每周3-5次。 对于刚刚参加锻炼的人,建议每周3次, 但不能少于3次。
好 45.2 - 50.9 42.5 - 46.4 41.0 - 44.9 39.0 - 43.7 35.8 - 40.9
非常好 51.0 55.9 46.5 52.4 45.0 49.4 43.8 48.0 41.0 45.3 36.5 44.2
优秀 >55.9 >52.4 >49.4 >48.0 >45.3
优秀 >41.9 >41.0 >40.0 >36.9 >35.7 >31.4
13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
最大摄氧量与跑速的关系
% of VO2max 50 速度 非常慢的跑
60
70 80 90 95 100
慢跑
稳定状态跑速 半程马拉松跑速 10000米跑速 5000米跑速 3000米跑速
合格 31.0 34.9 29.0 32.9 27.0 31.4 24.5 28.9 22.8 26.9 20.2 24.4
好 35.0 38.9 33.0 36.9 31.5 35.6 29.0 32.8 27.0 31.4 24.5 30.2
非常好 39.0 41.9 37.0 41.0 35.7 40.0 32.9 36.9 31.5 35.7 30.3 31.4
上肢体能训练处方
1 训练心率:上肢训练心率要小于下肢,通常是 每分钟小于10次心跳。 2 训练强度:上肢训练强度是下肢训练强度的 50%。 3 训练方式:划船器械、负重训练器械、滑雪模 拟器械、哑铃,或手持哑铃等重物慢跑、走步 等。 4 肌肉平衡训练原则:进行力量训练时,既训练 主动肌,也要训练对抗肌。
第五章 上体能训练
体育锻炼的作用: 1 提高日常的工作能力,减少疲劳感,防止身体 损伤事件发生。 2 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如冠心病、2型糖尿 病、高血压和肥胖 体育锻炼方案的组成部分: 1 发展身体素质的四个基本成分,即有氧耐力、 肌肉力量、柔韧性和体成分。(日常活动有这四
部分组成)
2 包括上肢和下肢的锻炼(日常活动包括上下肢运
13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
<20.5
32.3 - 36.4
>44.2
女子ml/kg/min
年龄
非常差 <25.0 <23.6 <22.8 <21.0 <20.2 <17.5
差 25.0 30.9 23.6 28.9 22.8 26.9 21.0 24.4 20.2 22.7 17.5 20.1
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
骨骼肌
男子ml/kg/min
年龄
非常差 <35.0 <33.0 <31.5 <30.2 <26.1
差 35.0 38.3 33.0 36.4 31.5 35.4 30.2 33.5 26.1 30.9 20.5 26.0
合格 38.4 45.1 36.5 42.4 35.5 40.9 33.6 38.9 31.0 35.7 26.1 32.2
50~59
60+ <1.25 1.25~1.38 1.39~1.57 1.58~1.74 1.75~1.89 >1.90
<1.34 1.34~1.49 1.50~1.68 1.69~1.89 1.90~2.08 >2.09
第三章 有氧能力的科学基础
1 骨骼肌供能三大能量系统:
磷酸原功能系统:爆发力,ATP、CP供能,10 秒左右。 乳酸能供能系统:大强度,33秒左右,产生乳 酸。 有氧氧化功能系统:中小强度,50-70最大摄氧 量,能长时间进行运动。
第二章
有氧能力测试
有氧能力:呼吸系统(肺)、心血管系统(心脏、 血管)和运动系统(肌肉)进行吸收、传递和 利用氧气的相互协调能力。一个人吸收、传递 和利用氧气的能力越强,其有氧能力越好。 有氧能力指标:最大摄氧量。
最大摄氧量测量:实验室环境测量和非实验室环 境测量。

心脏
骨骼肌
限制最大摄氧量的因素
1 如何评价参加活动者的身体健康状态? ⑴ 没有冠心病症状。 ⑵ 能够从事日常活动,没有心血管或关节方 面的疾病。 ⑶ PAR-Q问卷是常用的健康状态问卷
2 如何制定参加活动者的运动强度? ⑴ 运动强度的指定原则是:既要使心血管系 统达到超负荷原则,又不能超过心血管系统的 适应能力。运动强度指标常用最大心率、心率 贮备和自感用力度量表监测。 ⑵ 通常采用70-85%最大心率发展有氧耐力。 如果参加活动者刚刚开始锻炼:小强度6070%最大心率,3-6个月后,逐渐增加到中等 运动强度70-80%最大心率,在这个水平上再 增加运动强度到80-90%最大心率。(活动期 间,每隔5-10分钟测量心率,测10秒的心率 x6,以及时调整强度)。
2 有氧耐力训练的意义?
首先,有氧耐力训练能最大限度的消耗脂肪和糖 类,维持机体能量代谢平衡,减少慢性疾病的 发病率。 其次,有氧运动时,由于运动强度小,减少了交 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程度,因而减 少了对心脏的损伤程度,也防止了运动中血压 过度升高,有利于大众健身的目的。
第四章 运动处方
5 运动形式 运动形式取决于参加者的身体状况、兴趣、 时间、个人目的等。 ⑴ 低能量消耗运动(没有大肌肉群参加), 如走步、慢跑、爬楼梯和骑自行车 ⑵ 中等能量消耗运动(大肌肉群参加),如 游泳、滑雪。 ⑶ 高能量消耗运动(大肌肉群参加),如打 网球、篮球。 注意:高能量消耗运动不适用于长期不活动 者,或患有心血管疾病者。
20~29 <1.54 1.54~1.78 1.79~1.95 1.96~2.14 2.15~2.32 >2.33
30~39 <1.50 1.50~1.68 1.69~1.89 1.90~2.06 2.07~2.22 >2.23
年龄(岁) 40~49 <1.41 1.41~1.57 1.58~1.78 1.79~1.98 1.99~2.14 >2.15
运动处方定义:指依据参加活动者的身体健康状 态,通过制定个性化的身体锻炼方案,达到增 进、保持或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包括制定运 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形式 和渐增运动负荷五个方面内容 。 运动处方的制定依据:① 参加活动者的身体健 康状态;② 参加活动者的目的;③ 锻炼方案 的目的;④ 运动方案的制定;⑤ 定期评价活 动者的身体健康状态,调整运动处方。
30~39 <1.89 1.89~2.08 2.09~2.32 2.33~2.50 2.51~2.70 >2.71
年龄(岁) 40~49 <1.82 1.82~1.99 2.00~2.22 2.23~2.45 2.46~2.64 >2.65
50~59 <1.65 1.65~1.86 1.87~2.08 2.09~2.30 2.31~2.53 >2.54
上肢体能训练处方
5 上肢肌肉力量训练包括:背阔肌、菱形肌、 竖脊肌、胸大肌、胸小肌、三角肌、腹内和腹 外斜肌、腹直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前臂 屈肌。对于新手,每组训练次数是8-12最大 重复次数,每周训练2次。
注意事项:
准备活动时,首先慢跑热身,再做伸展运 动,原因:
1 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弹性取决于这些组 织的血液饱和度。 2 慢跑热身之前做伸展运动,由于肌腱和 韧带组织的血液饱和度低,容易造成损伤。
6 渐增运动负荷 ⑴ 运动开始阶段:通常持续1-4周。为避免 肌肉酸痛、不舒适感觉、损伤,新手的运动强 度开始时在60-70最大心率进行训练,持续时 间从15-20分钟增加到30分钟,每周3-4次。 ⑵ 改善阶段:这个阶段通常持续4-5个月,是 增加负荷最快的阶段,建议每周3-5次,目的 是最大限度改善心肺功能。运动强度每2-3周 增加一次,从60增加到85%最大心率。 ⑶ 保持阶段:6个月之后是保持阶段。
60+ <1.39 1.39~1.63 1.64~1.92 1.93~2.11 2.12~2.49 >2.50
12分钟跑测试评价心肺适应水平的参考性标准(千米)
适应 能力等级 13~19 女 很差 <1.60 较差 1.60~1.89 一般 1.90~2.06 较好 2.07~2.29 良好 2.30~2.41 优秀 >2.42
110
1500-800 米跑速
非实验室环境常用12分钟跑测量有氧能力。
12分钟跑测试评价心肺适应水平的参考性标准(千米)
适应 能力等级 13~19 20~29 男 很差 <2.08 <1.95 较差 2.08~2.18 1.95~2.10 一般 2.19~2.49 2.11~2.39 较好 2.50~2.75 2.40~2.62 良好 2.76~2.97 2.63~2.82 优秀 >2.98 >2.8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