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案例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示例为了说明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并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现以“有理数的加法”一节为例,详细地说明教学目标的设计。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目标设计1.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1) 能准确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并知道哪哪些问题是属于有理数的加法。
(2) 能按法则把有理数的加法分解成两个步骤完成:① 确定符号;② 确定绝对值。
(3) 熟练、准确地利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2.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导出过程及本身所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1)能解释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2)能懂得初步的算法思想;(3)学会“观察——归纳”的思维方法。
3.初步感受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体验用矛盾转化的观点认认识问题;培养严谨、认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数学教学过程的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都是由具体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组成的。
因而,完成了上述方面的教学设计之后,就应着手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
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直接操作的部分,应该按照具体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同时,应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它主要包括:导入设计、教学情境设计、提问设计、练习设计、讨论设计和小结设计。
案例 充 要 条 件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2. 能在判断中正确运用以上概念,并为今后用等价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逻辑基础.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用幻灯投影);(1)若1≥x ,则12≥x ;(2)若22y x =,则y x =;(3)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5)若0=ab ,则0=a ;(6)若方程)0(02≠=++a c bx ax 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则042>-ac b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生:(1)、(3)、(6)是真命题,(2)、(4)、(5)是假命题.师:对于命题“若p ,则q ”,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
你是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生:看p 能不能推出q ,如果p 能推出q ,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师:很好!对于命题“若p ,则q ”,如果由p 经过推理能推出q ,也就是说,如果p 成立,那么q 一定成立。
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 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 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 是q 成立的充分条件,记作p ⇒q .(二)讲授新课(板书充分条件的定义)一般地,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就说p 是q 成立的充分条件. 师:请用充分条件来叙述上述(1)、(3)、(6)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生:(口答)(1)“1≥x ”是“12≥x ”成立的充分条件;(2)“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面积相等”成立的充分条件;(3)“方程)0(02≠=++a c bx ax 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是“042>-ac b .”成立的充分条件. 师: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p ⇒q 成立,那么其逆否命题⌝p ⇒⌝q 也成立,即如果没有q ,也就没有p ,亦即q 是p 成立的必须要有的条件,也就是必要条件.(板书必要条件的定义)师: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来叙述上述6个命题.(学生口答)(1)因为1≥x ⇒12≥x ,所以1≥x 是12≥x 的充分条件,12≥x 是1≥x 的必要条件;(2)因为22y x =⇐y x =,所以22y x =是y x =的必要条件,y x =是22y x =的充分;(3)因为“两三角形全等”⇒“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两三角形全等”是“两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充分条件,“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4)因为“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四边形是菱形”,所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是“四边形是菱形”的必要条件,“四边形是菱形”是“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充分条件;(5)因为0=ab ⇐0=a ,所以0=ab 是0=a 的必要条件,0=a 是0=ab 的充分条件;(6)因为“方程)0(02≠=++a c bx ax 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根”⇒“042>-ac b ”,而且“方程)0(02≠=++a c bx ax 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根”⇐“042>-ac b ”,所以“方程)0(02≠=++a c bx ax 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根”是“042>-ac b ”充分条件,而且是必要条件. 师:如果p 是q 的充分条件,p 又是q 的必要条件,则称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记作p ⇔q .(板书充要条件的定义)(三)巩固新课例1(用投影仪投影)① 因为有理数一定是实数,但实数不一定是有理数,所以A 是B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B 是A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② x >5一定能推出x >3,而x >3不一定推出x >5,所以A 是B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B 是A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③ m 、n 是奇数,那么m +n 一定是偶数;m +n 是偶数,m 、n 不一定都是奇数(可能都为偶数),所以A 是B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B 是A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④ b a ≥表示b a >或b a =,所以b a ≥是b a >成立的必要非充分条件;⑤ 由交集的定义可知A x ∈且B x ∈是B A x ⋂∈成立的充要条件;⑥ 由0≠ab 知0≠a 且0≠b ,所以0≠ab 是0≠a 成立的充分非必要条件;⑦ 由0)2)(1(=-+y x 知1-=x 或2=y ,所以0)2)(1(=-+y x 是2,1=-=y x 成立的必要非充分条件;⑧ 易知“m 是4的倍数”是“m 是6的倍数”成立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交流、思辨,在争论中得到了正确答案,加深了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认识.) 例2 已知α是β的充要条件,S 是γ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β的充分条件,试判断α与γ的关系.(投影)师:请同学们把解答写在投影片上.(师巡视后,选错误及正确的解答展示,最后把正确的解答定格.)解:由已知得 γβα⇐⇐⇔S ,所以γ是α的充分条件,或α是γ的必要条件.(四) 课堂练习课本(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上))第35页 练习1、2;第36页 练习1、2. (通过练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评.)(五)小结回授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并学会了判断条件A 是B 的什么条件,这为我们今后解决数学问题打下了等价转化的基础.(六)布置作业第36页, 习题1.8 1、2、3.案例: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一、课型:新授课.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较简单的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形式及其应用.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得来过程.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探索发现法.五、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前面我们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也知道了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如:;190sin ,2360sin ,2245sin ,21sin30,00sin =====0.90cos ,2160cos ,2245cos ,2230cos ,10cos ===== 但如果要求015cos ,应该怎样进行? 2、尝试阶段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得出方法一:查数学用表,得出015的三角函数值.教师启发性提问——能否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特殊角进行转化呢?学生转化得到方法二:进行转化,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特殊角进行代换.因为304515-=,所以)30cos(45cos15 -=.教师启发性提问——015cos 与045cos 和030cos有无联系?(能否用其表示) 部分学生猜想——2322322cos30cos453045cos -=-=-=- )(. 教师进一步启发性提问——以上猜想是否正确?能否得到一般结论:βαβαcos -cos )(cos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检验 30cos cos45cos15-=是否正确.可采用的方法很多,较好的一种选择是教师先引导,学生再判断,进而得出结论:βαβαcos -cos )(cos ≠-.由特殊到一般:βαβαcos -cos )(cos ≠-.3.探索阶段提出问题:怎样利用化归思想将α+β的三角函数表示成α和β的三角函数.分析问题:学生已经有了处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问题的方法,如诱导公式的推导,在研究同角三角函数和诱导公式的时候,经常采用直角坐标系中的单位圆及三角函数线。
要寻找α+β的三角函数与α和β的三角函数的关系,不妨从单位圆开始。
在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合作下,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单位圆,并作出角α和β,如图1所示,这样角α+β也出现了,由单位圆的特殊功能可以直接得出角α、α+β起始边和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0,1(1P ;)sin ,(cos 2ααP ;))sin(),(cos(3βαβα++P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建立)cos(βα+的等式,如何将点1P 、2P 的坐标联系起来,似乎很难找到这样的等量关系.在△21P OP 中应用余弦定理可以建立一个等式,但目前学生还没有学过余弦定理,因此只能另找解决方法.教师引导:图1中出现了角α和角α+β的正余弦,但现在的关键是角β的正余弦还未能体现出来.在这样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然想到,需要将角β在图中体现出来,于是以1OP 为始边作角β,终边与单位圆交点为)sin ,(cos 4ββP ,得到图2.教师进一步启发,现在需要建立起包含)cos(βα+的等量关系. 因为图2中1P 、2P 、3P 、4P 的坐标可以用角α、β、α+β的正余弦表示,所以要建立角α、β、α+β的正余弦之间的关系,自然联系到1P 、2P 、3P 、4P .只需建立1P 、2P 、3P 、4P 四点之间的关系,此时很容易发现3241P P P P =,再将1P 、2P 、3P 、4P 四点的坐标用角α、β、α+β的正余弦形式代入,就有:2222]sin )[sin(]cos )[cos(sin )1(cos αβααβαββ-++-+=+-化简得 αβααβαβsin )sin(cos )cos(cos +++=此时,探讨过程出现了疑惑:以上推导好像得不到)cos(βα+的表达式。
此路似乎不通,通常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望而止步,甚至放弃之前的一切工作,重新回到起点。
但科学的道路是需要坚持、回顾与反思的.教师进一步引导:上式得不到)cos(βα+的表达式,但同学们仔细观察等式的形式,可以发现βcos 可以用角α和角α+β的正余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