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炎症
(三)按炎症累及的器官分类 在器官后加“炎”字,如:肝 炎、 肺炎等。 (四)按炎症病变的程度分类 有轻度、中度、重度三种。
第二节
急性炎症
一、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反应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主要表现为血管口径和血流量的变化。 细动脉短暂收缩 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 血流速度减慢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内皮细胞收缩使内皮细胞间隙扩大;内皮细胞穿胞通道 数量增加和囊泡口径增大,使穿胞作用增强;内皮细胞 损伤后坏死脱落;炎症修复新生的Cap内皮细胞连接不全 ,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炎症局部液体和蛋白质 渗出。
(一)按炎症时局部组织的基本病变分类
1.变质性炎 2.渗出性炎 3.增生性炎
(二)按炎症持续的时间分类
1.急性炎症:起病急骤,发展迅速,症状明显,病 程较短(可持续数天,<1个月),病变以渗出为主, 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2.慢性炎症: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病程较长 (可持续数月至数年,>6个月),可由急性炎症发 展而来,也可隐匿起病,病变以增生为主,浸润的 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抵抗 力↓,可急性发作。
名 词:
•疖:单个毛囊、皮脂腺及周
围组织的脓肿。
•痈:多个疖融合而成,在皮 下组织形成多房沟通的脓肿。
•溃疡:皮肤和浅表黏膜的脓
肿向表面破溃形成的缺损。
窦道:深部脓肿向体表或自
然管道穿破,形成一端开口
的盲管。
瘘管:深部脓肿向两个方向 穿破,形成体表或自然管道 与有腔脏器、或两个有腔脏
器之间、有两个开口的病理
正常血流 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血管进一步扩张,血 流变慢,血浆渗出 血流变慢,WBC游出血管
血流显著变慢,WBC游 出↑、RBC漏出
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
(一)白细胞的渗出和趋化 1.概念:白细胞渗出:指炎症过程中白细胞通 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过程。 炎细胞:指渗出到血管外的白细胞。 炎细胞浸润:指渗出的炎细胞聚集于炎症病灶 的现象。 2.白细胞渗出的过程:
变
质
(二)渗 出
1.概念: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蛋 白质和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 体腔、黏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它是 炎症的重要标志。 2.渗出液:积聚在组织间隙,称为炎性水肿; 积聚在体腔或关节腔,称为炎性积液。 漏出液和渗出液均可引起水 肿和积液。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比较
病理学基础
第四章 炎 症
目的要求:
掌握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 识别炎症组织中各种炎细胞,了解它们在炎 症过程中的意义; 掌握各种炎症的形态病变,并联系各自的主 要临床表现; 学习运用炎症发生发展的规律,制定炎症疾 病的防治原则。
P4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节 炎症的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 1.炎症的定义: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 炎因子引起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2.炎症的意义: (1)炎症是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理过程,人类的许多疾病如肺 炎、肾炎、各种传染病等都属于炎症性疾病; (2)炎症的本质是以防御为主,能局限和消灭致炎因子,清 除坏死组织等,所以炎症也是重要的保护性反应; (3)一定条件下,炎症反应对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声 带急性炎症可导致窒息等。
(二)纤维素性炎
①渗出成分:大量纤维素渗出(主因通透性↑↑) ②部位:黏膜(白喉及菌痢的假膜性炎);浆膜(绒毛 心);肺(大叶性肺炎) ③病程:急性或亚急性 ④结局:少量可溶解吸收;假膜脱落可形成溃疡;机 化可引起粘连,影响器官功能。 举例:白喉、细菌性痢疾、(风湿结核、尿毒症) 性心包炎,大叶性肺炎等
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代谢障碍;
⑵渗出物压迫、阻塞;
⑶局部疼痛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⒈发热: 致炎因子→粒细胞→内源性致热原→体温 中枢→产热↑+散热↓→体温↑↑ 有利:⑴代谢↑,抗体↑ ⑵吞噬细胞数量↑,功能↑, ⑶肝解毒机能↑ ⑷是疾病的信号 有害:⑴体温过高,脑细胞变性 ⑵发热过久,体力消耗,抵抗力↓
主要炎性介质及作用
来 源 种 类
血管 扩张 + + + 血管通 透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趋化 作用 组织 发 疼 损伤 热 痛 肥大细胞、血小板 肥大细胞、血小板 细胞质膜磷脂成分 白细胞、肥大细胞 中性粒细胞 T淋巴细胞 血浆蛋白质 补体系统 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白细胞 组 胺 5-羟色胺 前列腺素 白细胞三烯 溶酶体成份 淋巴因子 缓激肽 补体C3a、C5a 纤维蛋白多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氧自由基
⒉末梢血中白细胞计数改变:(15~20×109/L) ⑴中性粒细胞↑:提 示急性炎症早期和多 数细菌感染尤其是化 脓性炎症; ⑵淋巴细胞、单核细 胞↑:慢性炎症和病 毒感染
⑶嗜酸性粒细胞↑: 过敏性炎(变态 反应性炎症)或 寄生虫感染
(4)WBC↓:多数病 毒、立克次体和 原虫感染
六、炎症的分类
(一)变质
(1)概念:变质是指炎症 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 死。 (2)形态变化
① 实质:实质细胞有细胞 水肿、脂肪变性、凝固 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等。 ② 间质:黏液样变性、纤 维素样坏死、毛细血管 损害。
(3)代谢变化
① 局部酸中毒:分解代谢↑,耗 氧量↑,血液循环障碍,氧化 不全的中间代谢产物堆积 →H+↑→酸中毒 ② 炎症局部渗透压↑:坏死组织 崩解,大分子蛋白物质分解成 许多小分子物质,局部分子浓 度↑;局部H+↑使盐类解离↑, 炎区内离子浓度↑。
附注:
假膜:纤维素性炎发生于黏膜时,渗出的纤维 素、白细胞、坏死的黏膜组织和病原菌等混杂 在一起,形成灰白色的膜状物覆盖在黏膜表面, 称为假膜。 假膜性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 绒毛心:心外膜的纤维素性炎,由于心脏搏动, 心包的脏层和壁层心包膜相互摩擦,使渗出在 心外膜的纤维素呈绒毛状,称为“绒毛心”。
3.渗出液的意义
⑵不利:
①渗出液太多,压 迫器官,影响功能。 ②纤维机化,引起 粘连。
(三)增 生
炎 性 息 肉
致炎因子 崩解产物 理化因子 WBC崩解物
产生
促 生 长 物 质
巨噬细胞 血管内皮
刺激
成纤维细胞
上皮细胞
增 生
⒈增生成分: 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炎症细胞) ⑵肉芽组织(血管内皮,纤维母细胞) ⑶原有组织(如肝细胞,上皮细胞) ⒉增生作用: ⑴使炎症局限化 ⑵参与组织修复 ⑶为炎细胞浸润提供来源
二、 炎症的原因
1、生物性因子 2、物理性因子 3、化学性因子 4、组织坏死 5、变态反应或免疫反应异常 6、异物
1.生物性因子:是最常见的致炎因子
生物性病原引 起的炎症又称 感染。包括细 菌、病毒、真 菌、螺旋体、 寄生虫等。
疖 足癣 梅毒
单纯性疱疹
蛔虫
⒉物理性因子:
如紫外线、烧伤、冻伤、 机械力、大气压、电流、 放射性物质等。
(1)白细胞边集、滚动、黏附和游出 血流减慢、停滞→ WBC边集、滚动、黏附→阿 米巴样运动→WBC游出 (2)趋化作用:指炎细胞沿着化学物质浓度梯度 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趋 化作用。
血 细
胞
白细胞边集和附壁
(二)白细胞的激活、吞噬作用和免疫作用
1.激活:炎细胞聚集到炎区后,通过多种受体来识别微生 物和坏死组织,然后被激活。
渗 出 液 原 因 蛋白量 细胞数 比 重
粘蛋白试验 ( Rivalta )
漏 出 液 非炎症 < 30g/L < 0.10×109/L <1.018 阴 性 不能自凝 澄 清
炎 症 >30g/L >0.50×109/L >1.018 阳 性 易自凝 浑 浊
凝固性 外 观
渗
出
炎 性 渗 出
3.渗出液的意义
表面化脓和积脓
A、表面化脓:
指发生于黏膜或浆膜表面的化脓性炎, 如化脓性尿道炎,流脑等。
B、积脓:
指体腔或管腔内有脓性渗出物积留, 如输卵管积脓、胆囊积脓等。
流 脑
蜂窝织炎
概念:是指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 症。 A、细菌: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透明质酸酶和 链激酶,溶解基质和纤维素,从而使病原 菌容易向周围扩散。) B、病变部位:疏松结缔组织(皮下组织,筋膜, 肌肉,阑尾) C、病变特点: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炎症不 易局限,范围广,与健康组织分界不清, 全身中毒症状重且明显。
晒斑
⒊化学性因子:
包括外源性(如强酸、强 碱、毒气等)和内源性化 学物质(尿酸等代谢产 物)。
接触性皮炎
4.组织坏死
正常脾组织
坏死区:
出血带
组织轮廓尚存
细胞结构消失
脾凝固性坏死
5.变态反应:
异常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 伤而引起各种类型的免疫 反应性炎症,如过敏性鼻 炎、荨麻疹、SLE等。
过敏性皮疹
药疹
系统性红斑狼疮
6. 异 物
手术纱布、缝线或其他异物残留在 机体组织内,也可致炎。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局部组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 出和增生。 某一种炎症性疾病的局部病变往往以其中一 种病变为主。 一般在病变早期(急性炎症)往往以变质、 渗出为主,病变后期(慢性炎症)多以增生 为主。 变质是一种损伤性过程,渗出、增生是以抗 损伤和修复为主的过程。
性管道。
肾 多 发 性 脓 肿
肝 脓 肿
肾 脓 肿
(四)出血性炎
因血管壁严重损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