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相同点:1.其教育思想都以社会的目的作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
前者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未来从事某项社会职业的能力,后者在于通过教育形成人类的共同道德品质。
这样,两者的教育既培养了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又使之具有社会正义观念。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为的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持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杜威提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
他主张“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型的社会生活”,“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为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提供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
”这就是杜威所谓“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所体现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
2.把道德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任务。
赫尔巴特把道德教育视为全部教育目的的核心。
认为全部教育应围绕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完善的人这一根本的问题,因而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无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为此还规定了“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的内容,认为这些内容应体现在教学之中。
杜威指出:“如果教育制度没有认识到它的道德责任,它就是不忠实的和盗用公款的,它就没有做到设立者对于它的要求”。
“学校的社会性,总的说来乃是衡量学校道德工作和价值的尺度。
”他正确地提出,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育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道德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形成能影响和改进行为,使行为变得更好的一切观点。
在道德教育上,赫尔巴特与杜威都认为,没有道德教育,教育目的就是一句空话。
不相同点:教育目的的差异
赫: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目的和必要目的;并强调必要目的的重要性。
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安分守纪以及毫无怀疑和和反抗现有制度的人。
杜:教育是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目的。
1实现教育目的的两种不同方法。
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方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赫尔巴特把管理看作是防止儿童反社会倾向的发展,实现教育目的的强有力手段。
提出了惩罚、监督,建立严明的规章制度等管理措施,以及通过约束,限定,制裁等以性格训练法为主的德育方法,体现了一整套以从外界施加压力为主的教育方法。
杜威则提出了“学校生活、教材与教法三位一体”的教育方法。
他批评那些用教师和私人感情投资,同学问竞争,为将来的成功而拼搏的此类以刺激引起儿童行为动机的方法,认为这是基于培养自私自利为出发点,十分有害。
他指出,儿童生来就具有要施舍,要做事,要服务的本能倾向,教育应该加以利用,转向为社会服务的方向。
”他认为把重点放在矫正错误行为,而不是看重培养积极的服务习惯,是教育上的病态。
杜威的主张反映了一种积极诱导,引发学生内在的动机以达成教育目的的教育方法。
2.为实现教育目的进行课程教材研究
赫尔巴特指出:教学之最后目的在于德性,而达到终极目的的最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使学生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
他把兴趣分为二大类共六种,自然的兴趣有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历史的兴趣包括情性的,社会的,宗教的,由此设立适应多方面兴趣要求的学科。
赫尔巴特的课程体系反映了对学生进行充分知识训练和工
业化社会生产及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
杜威则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的教育观念出发,提出:“从做中学,经验中学,行动中学”的教学理论,主张根据儿童现有的直接经验来进行教学。
他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烹饪,缝纫,手工等应成为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它能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技能搬到学校教育中来,他反对提供学生经验之外的知识,反对高、低年级的分科教学。
3.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教学阶段划分与教学法设计
赫尔巴特把“兴趣”分为:“注意、期待、探求、行动”四个阶段,主张教学依次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程序进行,并相应采取“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综合教学法”等不同方法。
杜威则研究了教学中人的思维过程,提出“思维五步说:置疑、提问、假设、推断、验证,”由此教学采取“暗示、经验、假设、整理、验证”五个步骤,并主张打破分科和班级,按专题融合各学科知识的单元教学方法。
一、教育目的的差异
赫: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目的和必要目的;并强调必要目的的重要性。
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安分守纪以及毫无怀疑和和反抗现有制度的人。
杜:教育是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目的。
三、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
赫: 提出多方面兴趣和课程设置的观点。
将教学阶段做了明显的划分:清楚,联合,系统,方法。
忽视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过分公式化。
杜:从实用经验主义出发,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强调课程适应社会。
四、师生双边教学活动的侧重点不同。
赫:侧重于道德教育,强调教学服从道德教育,教师对学生具有强制性。
这表现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保守性。
杜:侧重于以儿童为中心,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五、对儿童的管理态度。
赫:通过威胁,监督,命令,惩罚,来达到教育顺利进行的目的。
但同时,主张权威,慈爱的作用。
杜:学校组织活动以儿童为中心。
同时,不放任。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
教育性教学原则是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来的,依据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广泛研究,他认为,知识与道德有内在联系。
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愚蠢的人是不可能有德行的。
因而要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先有知识,先手一般教育。
因而,教育性教学的含义就是: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赫尔巴特根据其心理学理论,确认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他所说的“教育性教学”,就是说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教育不能离开教学。
赫尔巴特写道:“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又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
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之上,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
与此同时,又指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完善的品格,则是其最高目的。
这样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表明赫尔巴特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并且进行了明确的论述,在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育性教学的基本思想,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教学的客观规律,它给我们以启示:一、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着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以得到教学的德育效果;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得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效果。
二、教师必须注意正确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见效,前提是教师对自己是否严格要求,教师不仅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去教育学生,而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来影响学生。
教师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
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教学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发育。
学校教育工作的客观实践证明,教学应该具有教育性。
裴斯塔洛奇和卢梭对第斯多惠的影响:
1805年至瑞士参观斐斯塔洛齐的学校之教法,喜爱斐氏的教学,因其教学法是活的,启发学生的兴趣,而确定了他努力的方向。
福氏从瑞士回来至模范学校教书,自己收了四十名儿童(9至11岁),他按照斐斯塔洛齐主观教学法,每周一次带儿童到郊外让儿童自由玩耍,特别引导他们接近大自然,由栽培花草、树木来培育儿童的爱心,由图画的教学来启发心智,线的平面关系、立体的空间关系,由简单进入复杂,让幼儿去发现和了解,这些教学法获得大家的好评。
福氏决心将自己的一切奉献于教育界,又更增加他的信心去研究卢梭──爱弥乐的教学法──“经验是来自儿童”,福氏思考斐氏和卢梭、亚伦多的教育,并且由教育生涯中知道人类教育的意义──哲学的思想。
教育是什么?基础教育是什么?理想的教育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都是思索的中心课题。
福氏对斐斯塔洛齐教育法非常感动,他觉得这种教育法才是真正给予人类幸福。
但福氏并不盲从,他辨别斐氏教育法的优、缺点,特别研究户外游戏,了解游戏是发展儿童精神、情绪、身体的强大力量,观察全神贯注做游戏的幼儿、儿童、少年、青少年,可以发现他们充满着高贵的神情和强壮的体力,游戏陶冶了优良的精神,在散步中发现大自然对人类的益处,培养人们高尚、安静、思考力各种优良的精神,所以,人类当常常和大自然共同生活。
赫尔巴特与第斯多惠的比较:
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