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魔幻小实验

魔幻小实验

魔幻小实验(一)(推荐)一、指纹检查实验原理:碘受热时会升华变成碘蒸气,碘蒸气能溶解在手指印上的油脂等分泌物中,形成棕色指纹印记。

实验用品:试管、橡胶塞、药匙、酒精灯、剪刀、白纸、碘实验步骤:1,取一张干净、光滑的白纸,剪成长约4cm,但宽不超过试管直径的纸条,用手指在纸条上用力按几个手印。

2,用药匙去芝麻粒大的一粒碘,放入试管中。

把纸条悬于试管中(注意摁有手印的一面不要贴在管壁上),塞上橡胶塞。

3,把装有碘的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一下,待产生碘蒸气后立即取出,观察纸条上的指纹即可。

二、滴水生烟实验原理:碘与锌反应(水作催化剂)时放出大量的热,使碘升华成碘蒸气。

实验用品:锥形瓶、胶头滴管、药匙、橡胶塞、纸、碘、锌粉、碳酸钠(NaCO3)溶液实验步骤:1,用药匙的小匙分别取少量的碘和锌粉,在纸上混合均匀。

2,用小纸条将碘和锌的混合物送入锥形瓶地中央,用带滴管(预先吸入水)的橡胶塞塞住锥形瓶口。

3,向锥形瓶内的混合物中逐滴滴入4滴水,这时锥形瓶内会有大量的烟雾产生。

4,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塞好瓶塞后振荡,吸收碘以防止污染。

三、吹起生火实验原理: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使棉花着火燃烧。

实验用品:蒸发皿、玻璃棒、镊子、细长玻璃管、过氧化钠(Na2O2)、脱脂棉实验步骤:1,把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平铺在一薄层脱脂棉上,用玻璃棒轻轻压拨,使过氧化钠进入脱脂棉中。

2,用镊子将带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轻轻卷好,放入蒸发皿中。

3,用细长玻璃管向脱脂棉缓缓吹起,观察现象。

四、火龙写字实验原理:当纸上的硝酸钾(KNO3)与带火星的木条接触时,硝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纸被烧焦。

实验用品:木条、火柴、毛笔、白纸、红笔、饱和硝酸钾溶液实验步骤:1,用毛笔蘸饱和硝酸钾溶液,在一张白纸上写字(注意笔画要连续不断),要重复写2~3遍,然后在字的起笔处用红笔做个记号。

2,把纸晾干,放在水泥地(砖地或土地)上。

3,用带火星的木条轻轻地接触纸上有记号的地方,立即有火花出现,并缓慢地沿着字的笔迹蔓延,好像用火写字一般。

最后,在纸上呈现出用毛笔所写的字。

五、变色溶液实验原理:葡萄糖具有还原性,可作还原剂;空气中的氧气(O2)具有氧化性,可做氧化剂,它们在碱性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当振荡溶液时,瓶内的溶液与空气的接触面增大,氧气在溶液中的溶解量增大,使反应向指示剂中的无色基团被氧气氧化为蓝色基团的方向进行,因此溶液变为蓝色;当静置后,溶液中的氧气减少,使反应向蓝色基团被葡萄糖还原为无色基团的方向进行,因此溶液变为无色。

如此反复,直到溶液中的葡萄糖消耗完。

实验用品:葡萄糖、氢氧化钠(NaOH)粉末、水、亚甲基蓝试剂、透明带盖塑料瓶、药匙实验步骤:1,把4g葡萄糖和4g氢氧化钠(NaOH)加入一个透明带盖的塑料瓶中,再加入150ml水和2~3滴亚甲基蓝试剂(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

2,加盖后振荡,溶液呈蓝色,静置后溶液变为无色,再振荡溶液又变为蓝色,静置后又变为无色,这个颜色变化过程可以多次重复。

六、喷雾作画实验原理:实验用品:白纸、毛笔、喷雾器、木架、铁钉、锤子、甲基橙试剂、石蕊试剂、酚酞试剂、淀粉溶液、碘酒、氢氧化钠(NaOH)溶液、盐酸(HCl)溶液实验步骤:1,用毛笔分别蘸取甲基橙试剂、石蕊试剂、酚酞试剂、淀粉溶液,在白纸上绘画。

2,把纸晾干,钉在木架上。

3,前三种先用氢氧化钠喷洒,后用盐酸喷洒,最后一种用碘酒喷洒。

七、“可乐”变“雪碧”实验原理:硫代硫酸钠和碘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碘溶液的颜色褪去:I2+2Na2S2O3 = 2NaI+Na2S4O6实验用品:可口可乐瓶、蒸馏水、烧瓶、酒精、碘片、硫代硫酸钠(大苏打)粉末、糯米纸实验步骤:1,取可口可乐空瓶一只,倒入四分之三的蒸馏水,取烧杯一只,加入50ml酒精,并加入适量碘片,制得深褐色酒精碘溶液。

2,将配好的溶液倒入可乐瓶中,边加边振荡直到溶液的颜色和可乐相似为止。

一瓶“可乐”就制好了。

3,在干燥的瓶盖内放入硫代硫酸钠(大苏打)粉末,然后取一张糯米纸盖子安粉末上,再将瓶盖轻轻地盖在瓶口上,小心盖紧,注意不要使大苏打粉末散落到瓶内。

4,将可口可乐任瓶用力一摇,很快一瓶“可乐”变成了无色透明的“雪碧”。

八、人造雪景实验原理:苯甲酸受热融化并蒸发,冷却又凝结,致使绿叶树枝上挂满了白色晶体,宛如一幅严冬的雪景。

烧瓶、带孔活塞、酒精灯、火柴、苯甲酸、绿叶树枝、三脚架、石棉网实验步骤:1,将绿叶树枝插到带孔活塞上,小心插紧,并将活塞按到装有少量苯甲酸的烧瓶中,小心塞紧。

2,将石棉网放到三角架上,点燃酒精灯,放于三角架下,然后将烧瓶放于石棉网上,微热,片刻之后,绿叶树枝上挂满“白雪”,景色十分美丽。

九、蜡烛自明实验原理:将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滴在烛芯上,二硫化碳很快挥发掉,剩下细小的白磷颗粒。

白磷与空气接触,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使白磷燃烧起来。

白磷燃烧时,就把烛芯点着了。

实验用品:6mm×6mm木板、30ml试剂瓶、镊子、滴管、二硫化碳、白磷、蜡烛实验步骤:1,取一只点燃过的蜡烛固定在木板上,烛芯要长而松散。

在试剂瓶中注入5mml二硫化碳,再用镊子夹取一块蚕豆大小的白磷放入二硫化碳中,塞上瓶盖,轻轻摇晃,使白磷溶解成溶液。

2,用滴管吸取少量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滴到烛芯上。

不久,烛芯就自燃起来。

十、铜丝灭火实验原理:铜不但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而且传递热量的本领也是顶呱呱的。

当铜丝罩在燃着的蜡烛上时,火焰的热量大部分被铜丝带走,结果使蜡烛的温度大大降低,当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190℃)时,蜡烛当然就不会燃烧了。

实验用品:蜡烛、铜丝、火柴实验步骤:1,用粗铜丝或多股铜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直径稍小点的线圈,圈与圈之间需有一定的空隙。

2,点燃蜡烛,把铜丝制成的线圈从火焰上面罩下去,正好把蜡烛的火焰罩在铜丝里面,这时空气并没有被隔绝,可是铜丝里面的火焰却熄灭了。

十一、烧不坏的手帕酒精虽是容易燃烧的物质,但水是不能燃烧的,当酒精快要烧完的时候,手帕上的水蒸发出去的还不是很多,仍有大量的水存在,所以手帕就烧不坏了。

实验用品:手帕、酒精、清水、木棒、烧杯实验步骤:1,杯子里放酒精两份,加清水一份,充分混合,然后取一块手帕,浸入这个溶液里,浸透以后,拿出来绕在一只木棒上,点火燃烧。

2,你会看到手帕燃烧的很旺,好像这块手帕立刻就要烧成灰似地,但等到火焰变小的时候,迅速摇动木棒,再细看手帕,竟然毫无损伤,就连一点焦斑也没有。

十二、烧不着的棉布实验原理:磷酸钠在水中显碱性,而明矾在水中显酸性,它们反应之后除生成水外,还生成不溶于水的氢氧化铝,所以实际上棉布被一层氢氧化铝薄膜包围了,氢氧化铝遇热后变成了氧化铝和水,就是这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保护了布条,才免于火的袭击,经过这样处理过的棉布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实验用品:棉布、磷酸钠溶液、明矾溶液、酒精灯、铁架台、坩埚、剪刀实验步骤:1,棉布是由棉花制成的,棉花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它含有碳、氢、氧元素,所以是可燃的物质。

2,布条事先浸过30%的磷酸钠溶液,晾干后,在浸入30%的明矾溶液中,再晾干,这样布条上就有两种化学药品,磷酸钠和明矾,进而得到氢氧化铝。

3,将经过上述处理过后的布条放到燃着的酒精灯上,这时你会发现,布条怎么也烧不起来。

十三、寒来暑往实验原理:氯化钴结晶水合物是红色的,受热至50℃时呈紫色,此时只失去部分结合水,受热高于120℃时,结晶水全部失去,变成淡蓝色。

结晶硫酸铜也一样,受热后,颜色由蓝绿色逐渐变成红色。

实验用品:毛笔、白纸一张(30c m×40cm)、蜡烛一支、硫酸铜饱和溶液、氯化钴饱和溶液实验步骤:1,在白纸上画出风景画的轮廓,用氯化钴饱和溶液涂成淡红色的天空,用硫酸铜饱和溶液涂成蓝绿色的草地。

2,另外,可用颜料画上人物等。

将风景画至于烛火上烘一下,淡红色的天立即变成蓝色的天,蓝绿色的草地变成了白茫茫的雪地。

十四、用水烧纸实验原理:表演者手中拿的那张白纸事先已粘上一小块金属钠,因为金属钠是白色的,所以台下的观众是不易看见的。

表演者将白纸折叠几次是为了将这块金属钠包在中间,以防止在空气中被氧化。

金属钠遇水后能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同时这个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纸的温度迅速升高,并马上达到燃点。

这个反应同时还放出氢气,在氢气燃烧之时,纸也跟着燃烧了。

不但金属钠有这种性质,金属钾、铷等也都有这种化学物质。

实验用品:钠、白纸、水、烧杯、玻璃棒、刀子实验步骤:1,先手中拿一张白纸,并特意对着观众晃两下,以表示这是一张普通的白纸,然后将这层白纸一层一层的折叠起来,对着观众说:“我能用水将这张白纸点燃……”2,说着,便将水中的那张白纸轻轻地往水中一点,这样,白纸就会熊熊的燃烧起来。

十五、铁变金银实验原理:铁比铜活泼,所以铁棒中的铁能把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这种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铜。

由于这个反应是在铁棒表面进行的,因此,生成的铜附在铁棒上,铁棒就变成了紫铜色,好似金棒一样。

懂得这个道理之后,自己可以做类似的魔术,如:铁环变银环,把铁环浸在硝酸银中即可。

实验用品:铁棒、硫酸铜溶液、烧杯、铁环、硝酸银溶液、坩埚钳实验步骤:1,魔术台上放着一根磨得发亮的铁棒和一瓶淡蓝色的水。

2,只见魔术师手里拿着一块红布,将这根铁棒往瓶中一放,蒙上布,过一会儿,嘴里念念有词地说:“变!”拿出来一看,铁棒果然变成了金棒。

十六、彩色温度计实验原理:钴的水合物在加热过程中逐步失水时,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而呈现的颜色变化做成温度计。

实验用品:乙醇、氯化钴晶体、试管、酒精灯、火柴实验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半试管95%乙醇和少量红色氯化钴晶体(CoC l.6H2O),振荡使其溶解,在常温下呈紫红色,加热时随温度升高颜色呈蓝紫色至纯蓝色。

十七、百变温度实验原理:铵盐溶于水吸收热量,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氯化钠溶于水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氯化铵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氢氧化铵。

实验用品:烧杯三个、玻璃棒三根、氯化铵晶体(NH4Cl)、八水合氢氧化钡(BaOH·8H2O)、氢氧化钠固体、蒸馏水、玻璃片、食盐实验步骤:1,取一个小烧杯,加入约20g已研磨成粉的BaOH·8H2O,把小烧杯放在事先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往烧杯中加入约10g 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它们充分反应,由于反应吸收热量,是周围温度下降,很快玻璃片上的水凝结成冰,使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同时可让小学生用手触摸)。

2,另一种是向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或氯化钠固体即可,用手触摸可知前者温度升高,而后者温度不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