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社会版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社会版

中学地理教学资料《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关注人地关系、体现应用价值、强调学法引导的地理课程教材改革(社会版)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地理就是学习“新疆出产哈密瓜”“大庆盛产石油”,以及“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内蒙古草原辽阔”等“物产+地名”的“地方志”式的内容,而且认为最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就是“死记硬背”,甚至有人认为地理学家就是“风水先生”。

其实,这种状况早已发生了变化。

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四个“关注”的课程理念: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

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二期课改的地理课程教材更加注重地理入门学习的兴趣激发,地理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地理范例的引入应用,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相互融合,力求使中学地理课程能够反映学科应用价值,体现学科理性魅力。

重新发现和认识地理(为什么要重新发现和认识地理?)【《标准》阐述】地理课程目标: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了《重新发现地理学》一书,重点向地理学界以外的读者介绍在纷繁的学科研究前沿,如城乡规划、区域经济、环境保护、人类生态和国际关系等领域,都广泛应用了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取得的巨大的成果。

在我国,也很有必要重新发现和认识地理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地理学科被重视的程度大幅度滑坡,参加地理高考的学生在许多院校的系科不被兼收,很多学校地理系报考人数还不如招生人数多,第一志愿者更是廖廖无几。

在中学,地理课程也常被称之为“副课”,有的学校甚至任意削减地理课时,中学地理教师改行或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

相关介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两个案例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是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大陈吉余教授为浦东国际机场选址做出了重要贡献。

橡胶树原产赤道附近,对温、湿要求较高,橡胶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1956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任美锷教授等人通过多年考察,探明人工种植橡胶潜在的自然条件,将橡胶宜林地推至25°N以南的我国许多地区,大大拓展了我国橡胶宜林地的面积,使我国逐步发展成为橡胶种植与生产大国。

其实,环视我们绚丽多姿、日新月异的家园,就会惊奇地发现,她无不凝聚了地理学的独特贡献。

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地理知识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学地理课程必须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重新认识和极大关注。

从景观入门走进地理 (地理入门学什么?)【《标准》阐述】相关介绍地理起始学习年级教材的开篇亲爱的同学,每当你背起书包,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向学校的时候,是否有过这样的好奇: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你可知道祖国的国土有多么辽阔,你可知道祖国的河山是如何壮丽?哪里“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哪里“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秀”?……同步编写《地理景观》光盘教材,光盘教材和课本,都要选用丰富多样、生动形象、典型精美的地理景观图像,用图像感知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传统的地理入门学习是从有关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开始的,因为这些知识被认为是后续地理学习的准备知识。

这些知识涉及到:经纬网;半球的划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时区和日界线;地图比例尺的换算;地图的阅读等。

但是对于六年级、七年级的初中低年级学生来讲,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在地理起始学习年级的集中教学,无疑是给初次接触地理、对地理充满好奇的学生泼了一盆冷水:地理这么难?地理这么枯燥?地理就是学这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地理教材首次引入了电子教材——《地理景观》光盘教材。

地理入门学习首先浏览光盘,让学生从光盘的图像和视频中感知地理景观的丰富多样,地理景观的地区差异,地理景观的发展变化:同样是热带景观,为什么会出现雨林、草原和沙漠的不同景观?同样是热带草原,为什么雨季景观和干季景观大不相同?同样是城市,为什么有的城市被称为“汽车轮子上的城市”,而有的城市却不通汽车?为什么有的地区多火山地震?为什么有的地区多洪水泛滥?为什么有的地区盛产石油,有的地区出产龙眼?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气候会有差异? ……让学生带着好奇和疑虑,慢慢走进色彩斑斓的地理世界。

另外,除了把对后续学习影响较大的部分地图知识放在景观地理学习以后,地理教材还将地球和地图的其他基础知识,分散到各个章节中,以降低集中学习的难度。

《地理景观》光盘主要菜单相关介绍宇宙地形河湖冰川……自然地理景观地形类型冲积平原火山……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维苏威火山……旅游人口……人文地理景观自然风光古文化艺术宝藏纪念地民族风情中国长城印度泰姬陵埃及金字塔法国卢浮宫城市荒漠从方法入手学习区域 (区域地理学习怎么突破?)【《标准》阐述】学习内容主题:怎样学习国家地理;中国区域的知识结构;怎样学习中国区域;自主学习认识国家;自主学习认识世界的地区;自主学习认识中国的省区和地区。

说明:六至八年级阶段《标准》专门安排不同尺度的区域作为“自主学习”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自主学习的区域可以从教材中选取,也可以另外选取。

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有这样一个特点:教材将七大洲及其主要国家,将中国分成几大区域,按照地理位置、地形、河湖、气候、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顺序,一个一个进行阐述,教师则根据教材内容逐一进行教学。

这种传统的区域学习方式,难以对教师“用教材教地理”而不是“教地理教材”做出引导,并使得以往每一次的教材编写,都为如何进行分区、选择哪些国家作为教学内容而争论不休,也使得教师由于教学中重复“八股”式的教学内容,而逐渐使学生失去地理学习的兴趣。

相关介绍《标准》对教材编写“国家地理”的说明国家地理的介绍不必面面俱到,要突出国家间自然与人文的特征性差异。

如有的可突出其人文特征,有的可突出其自然特征;有的可突出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有的可突出其风土人情;有的可突出其某一传统产业,有的可突出其某一新兴产业;有的可介绍影响其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有的国家可介绍影响其经济发展的人文因素……相关介绍“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建议搜集各种地图、文字、图表资料等,获取一个国家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以及其他地理信息;用比较规范的地理术语,简要归纳其主要的地理特征。

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是:●个人或小组自主确定要学习的国家●个人或小组确定并交流自主学习的内容主题●搜集、阅读、分析相关资料●确定成果方式。

成果的体现方式可以是:演讲、地理小报、网页等●进行成果交流和评价。

成果交流可以运用质疑、对话的方式;成果评价可以运用自评、互评的方式二期课改的地理课程教材,在区域地理学习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

《标准》首次将学法指导作为学习的主题纳入“学习内容”中,强调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使学生通过不同层次、典型区域的学习,达到学会从不同途径了解、认识任何一个区域的目的。

如《标准》在国家地理的学习要求中,设计了“怎样学习国家地理”“怎样学习中国区域地理”“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结构与学习方法”的内容,并紧接着安排了“自主学习认识国家”的学习主题。

教材的编写则相应地选择了一些主要的国家进行范例介绍,随后以形式多样的文体格式,以文字和图像相配合的组织编写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国家的材料。

相关介绍传统高中地理教材部分内容的纲要●地球的圈层结构和 ●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气候资源岩石圈水资源大气圈土地资源水圈生物资源生物圈矿产资源地理环境的特征能源资源海洋资源从案例引入学习专题 (为什么要从案例引入专题学习?)【《标准》阐述】十至十二年级阶段的学习内容,教材编写以“专题”形式呈示。

每一主题可以列为一个专题,也可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专题;还可以将几个主题内容合并成一个专题。

专题标题可另行设计;有关专题应结合主题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阐述。

传统的地理教材注重地理知识内容的完整性,比较忽视地理与生活的联系,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与学生疏远了。

在学习有关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时,教材总是首先对这些原理与规律进行阐述,然后才举例加以论证。

如“天气和天气过程”的教学内容,教材阐述的顺序是:“气团和锋面”——“寒潮”——“副热带高压”——“梅雨”。

在对这些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交待后,教材才举例说明我们日常见到的某某现象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编排方式非常适合教师的“教”,但却不适合学生的“学”。

因为在学习相关的地理原理与规律时,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没有相应的经验储备,更缺乏渴望了解新知识的心境。

针对弊端,《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新教材要以专题形式呈示,并引入典型案例进行阐述。

即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

如“台风、寒潮和梅雨”的内容,新教材以“东南沿海的台风”、“上海的寒潮”、“江淮的梅雨”等学生生活中经历过天气现象作为专题和案例引入,将诸如气团、锋面、气旋等地理概念和原理融入其中阐述,并设计了“袭击上海的9711台风”、“钱雨(龙卷风)”、“梅雨对经济的影响”等《专栏》供学生阅读拓展。

在阐述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流域整治与开发内容时,教材编写了“以色列荒漠化治理与开发”、“高原上的‘聚宝盆’”、“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整治与开发”等案例。

从地图着眼学习地理(为什么要强化地图的运用?)【《标准》阐述】学会阅读、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方法……地图是学习和研究地理的一种工具。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实地拿着一张地图不会看、不会用,但对着地图,他可能会对诸如图例、比例尺、方向等要素讲得头头是道。

这与长期以来中学地理课程侧重地图要素、地图分类等概念性地图知识的学习,忽视地图的实际运用有关。

二期课改的中学地理课程,对“地名”、“物产”等知识的识记要求大大降低了,但加强了对地图知识的学习、运用的要求。

而且不仅强调地图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强调要让学生了解地图是一种记录、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并逐步使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因此,二期课改的地理教材在阐述地图知识之前,首先设置了“你使用过地图吗?”、“你是在什么时候想要翻阅地图的?”、“你知道地图有哪些用途吗?”等问题,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各种实际运用地图的问题和活动。

如:你们学校的大门是朝什么方向开的?你坐在教室里听课面向什么方向?你是怎样确定这两个方向的?每个同学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行走路线和方向……以后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材有计划、有针对地安排学生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地接触、阅读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以逐渐使学生学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