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因此,课堂上我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查阅有关《陌上桑》的资料;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学生自学,学生质疑,学生展开讨论,师生协调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读这首民歌。
2.通过咀嚼民歌的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掌握“汉乐府”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汉乐府”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品味,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象能力。
3.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赞美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对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的憎恨。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运用种种写作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民歌的语言特点。
讨论点拨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1、“同学们,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景,人人喜爱,美女人人欣赏,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都是谁吗?”(西施、貂婵、王昭君、杨贵妃)“今天,老师也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古代美女,她有着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她的名字叫――罗敷。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段有关美女罗敷的故事。
”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陌上桑》。
2、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
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
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
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优美。
有两个成语:“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都是形容女子的美丽无比的。
3、古人写美女的手法:烘云托月法,又叫绿叶扶花。
“绿叶点缀花更艳,淡月掩映月愈明。
”红花再好,也要绿叶扶持。
俗语说:“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
”骏马与花枝,是对将军与美人的烘托。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写杨贵妃的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这是用“六宫粉黛”、“三千佳丽”作陪衬,烘托出杨玉环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的美。
二、解题。
《陌上桑》又名《艳歌罗敷行》,是东汉时代一首著名的乐府民歌。
⒉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正音。
这首民歌刻画了秦罗敷这一形象,她美丽、善于劳动,言辞锋利,对于不轨之徒敢于斗争,且善于斗争,人民通过她的口说出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三、朗读全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正字陌(mò)隅(yú)敷(fū)笼系(xì)倭(wō)堕(duò)髻(jì)缃(xiāng)绮(qǐ)襦(rú)捋(lǚ)髭(zī)著(zhuó)帩(qiào)踟(chí)蹰(chú)姝(shū)宁(nìng)载(zài)不(fǒu)骑(jì)婿(xù)骊(lí)系(jì)马尾络(luò)皙(xī)鬑(lián)盈(yíng)冉(rǎn)趋(qū)2. 解释下面字词的含义:陌:田间的路。
读mò。
名:名词用作动词,叫做。
青:黑色。
系:动词用作名词,络绳。
缃:杏黄色。
著:通“着”,戴。
读zhuó。
但:只。
几何:多(大)。
颇:副词,稍微。
东方:方位名词用作省略了的动词“来”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从东方。
致:表达。
骊:纯黑的马。
趋:小步快走。
坐:通“座”,座位。
盈盈:轻轻地。
冉冉:从容地。
公府、府中:都指太守府。
宁可:何可,“宁”就是“何”,就是“可”,同义复用,意思是“是不是可以”。
3 . 辨音①著zhù著名zhuó著头②不bù不当fǒu宁可共载不③骑qí骑马jì东方千余骑 4 . 辨形①髻倭堕髻髭捋髭须②襦紫绮为上襦懦懦弱5.重要文言现象积累A.通假字宁可共载不:不,通“否”,读fǒu,句末表疑问,译为“吗”。
B.古今异义(1)但坐观罗敷:坐:古义:因为,由于;今义:坐下(2)使君谢罗敷:谢:古义:请问,问;今义:感谢、道谢(3)宁可共载不:宁可:古义:愿意,同意;今义:表示比较两方面利害得失后选取的一面C.一词多义坐:(1)但坐观罗敷(连词,因为,由于)(2)坐中数千人(名词,在座)系:(1)青丝为笼系(名词,络绳)(2)青丝系马尾(动词,系住)D.词类活用(1)罗敷善蚕桑:蚕桑,名词作动词,养蚕采桑(2)青丝为笼系:系,动词作名词,络绳6.分析课文。
全诗在内容上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段:交代故事所发生的地点、季节以及女主人公的姓名、年龄、服饰等等,并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瞩目显示女主人公秦罗敷的美,为下文使君求同载作了导引。
第二段:写使君为罗敷的美貌所惊,不怀好意地询问她的姓名、年龄,最后图穷匕首见,露出狰狞面目,罗敷义正辞严地给予斥责拒绝。
第三段:则通过罗敷的夸夫,使使君相形见绌,自感形秽。
7、翻译课文。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
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
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
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
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
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
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希望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
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仔细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
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
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
”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
”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
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
他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
(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
”四、作业。
第二课时一、学生朗读全诗。
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1、诗的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红日东升,阳光普照。
美好的景物描写,为主人公罗敷的出场描绘了环境,烘托了气氛。
一说这两句是诗的套子,引起开头的话,与全诗无关。
2、第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罗敷的美丽形象的?首先介绍了罗敷的姓名、身分和劳动地点。
“养蚕桑”具体说明了罗敷是一个善于养蚕的青年女子。
接着描绘了她的采桑用具和美丽服饰。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形象地说明了她的采桑用具美观精致。
发髻像云朵,耳环圆又亮,衣服色彩协调,华丽大方。
这四句描写有力地衬托了罗敷美丽的容貌和身段。
最后写看到罗敷的人们的感受:行者下担,少年脱帽,耕者忘锄。
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说明了凡是看到罗敷的人,无论老年或少年,无不为罗敷的艳丽容姿所倾倒,从而突出了罗敷的美丽形象。
3、诗中是怎样描写使君的可耻行为的?”“五马立踟蹰”既描绘了使君的煊赫声势,又含蓄地揭露了使君惊异于罗敷艳姿的好色丑态。
接着又派他的随从询问罗敷的姓名和年龄,最后竟亲自出马,提出无理要求:“宁可共载不?”这就彻底暴露了使君的可耻用心和肮脏灵魂。
4、罗敷是怎样对待使君的?她为什么要夸耀她的丈夫?这些夸张描写对刻画罗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罗敷的对话有理有节,含蓄而有针对性,先是用“使君一何愚”严词拒绝,正面斥责,接着从当时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展开说理:“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这两句不但揭露了使君的可耻行为,也表明了罗敷的坚贞不阿,不屈服于使君的权势。
进而盛夸丈夫,压到使君,对使君的侮辱性要求给予无情的嘲讽。
“东方千余骑”,“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这些夸张描写,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罗敷的丈夫声势显赫、威风凛凛,和使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且罗敷的丈夫从十五岁到四十岁之间,官运亨通,飞黄腾达,正是有为之年。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
这些描述,形象地表明了她的丈夫是仪表堂堂,英俊不凡,甚至同僚属下也都夸她的丈夫举止大方,才貌出众。
罗敷这一段盛夸丈夫的描述,不仅含蓄地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劳动妇女聪明、机智、勇敢的性格和坚贞不阿的品质,而且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卑鄙和可耻,给了封建官吏以无情的鞭挞。
三、疑难解析及思路范例 1 .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说明什么? 罗敷勤劳,善劳动。
2 . “善蚕桑”的普通劳动妇女为什么竟提着那样珍贵的“笼”( 篮子)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去采桑? 现实生活中的采桑女果真会如此吗? 诗中用了夸张手法意在为下文写罗敷的美丽、高贵做铺垫。
3 . 罗敷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先具体细致地描写罗敷采桑用具和服饰,借以上两者的美来烘托罗敷不同寻常的美丽。
这样的美人的出现当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喜爱。
接下来,诗人就接着写了各种人物着迷似的姿态来间接地反映罗敷的美:行人停步放下担子,捋捻着胡须;少年人脱下帽子,忘记了露出鼓束发的纱巾;耕田的、锄地的也全都下手中的工作。
总之罗敷的美的光照处的一切都发生了神奇的变仳,人们的所有日常秩序全被打乱了。
4 .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罗敷的容貌之美,为什么称赞罗敷的环境、器物和服饰? 为什么写众人为罗敷的容貌美所倾倒? 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读者能感受到她的美吗? 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描写人物,可以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服饰等。
环境描写是种渲染、烘托,器物描写是一种陪衬、衬托。
也可采取侧面描写( 又叫间接描写) 的方法( 这是相对正面、直接描写而言的) ,例如,用景物烘托,借助他人的反应,用其他人物对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