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理论》复习题
一.单选题
1.被称为“法国经营管理之父”的法约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
调、控制。
2.狭义的安全管理是指在生产过程或与生产有直接关系的活动中防止发生意外
伤害和财产损失的管理活动。
3.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整体性和综合性。
4.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分析,在人和物的两大系列运动中,人的失误占绝对主要
地位。
5.安全目标管理的目标是上、下级充分协商,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执
行。
6.防止事故的发生,关键在于发现和识别危险。
7.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都有赖于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发挥作用。
8.企业的安全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以系统原理作为指导。
9.属于设备、设施本质安全的是:失误安全功能和故障安全功能。
10.在反馈原理中,负反馈是抵消外界因素干扰,维持系统稳定性,在安全管理
中使用广泛的一种反馈。
11.根据危险可能性和危险后果严重性的各种组合,可把危险性划分为 4 个等
级。
12.一般作业危险性评价公式D=L*E*C,式中L是事故或危险发生的可能性,E为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为事故可能后果的严重性。
二.多选题
1.为实现安全工作的目标,需要开展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劳动卫生等方面的
工作。
2.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
3.在进行系统分析的时候,特别要注意抓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等
特征。
4.人本原理的二级原理包括:能级原理、动力原理、激励原理。
5.以下的精神动力、物质动力、信息动力是动力原理的基本动力。
6.“安全”包括的含义有不发生人员伤亡和设备财产损失、不发生职业危害等
方面。
7.事故的特征有: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预
测性;事故的潜在性;事故的再现性。
8.防止能量积聚;开辟能量释放渠道;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防止损失扩大;
用较安全的能源代替危险大的能源;在人、物与能源之间和在人与物之间设
置屏障等是哈登提出的防止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措施内容。
9.职业适应性检查;人员的合理选拔和调配;制定作业标准和异常情况时的处
理标准;实行确认制度;作业中的巡视检查、监督指导等是针对人的因素的
事故防止对策。
10.识别危险因素可以从人;物和环境;人、物、环境的匹配;安全管理状况等
方面进行。
11.针对生产设施的事故,防止对策有:安全装置;通风换气;安全标志。
12.安全主任的管理职责包括:编制企业安全管理规划;主持企业安全生产教育;
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等。
13.工厂固有的危险场所有:油库;乙炔站;发电房;油漆库;毒品库。
三.判断题
1.在管理活动中常用的PDCA方法,实际上是反馈原理的应用。
2.安全检查、隐患整改、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事故的统计分析、安全工作的
考评等都是反馈原理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3.弹性原理就是要求人们凡事多一手,不能留一手,工作指标不能松。
4.危险与危险性描述的不是同一个概念。
5.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安全,也不存在绝对的危险。
6.能量是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根源,没有能量就没有伤害。
(正确)
7.座椅上设置安全带,容器上设置安全阀都是为了延缓能量的释放。
(正确)
四.填空题
1.安全管理的实施应该是全员、全面和全过程。
2.在安全工作的诸方面中,安全管理起决定性作业,其意义重大。
3.整分合原理的主要含义就是整体把握,科学分解和组织综合。
4.为了是系统做合乎目的的运动,应该采取负反馈控制。
5.设备、环境的安全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消
除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根本措施。
6.安全是一个模糊数学的概念。
7.能量转移理论是一种能量的非正常转移引发事故的观点研究事故致因的理
论。
8.管理缺陷是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却是本质的原因。
9.危险等级的定性评估方法可以运用于大多数情况下的危险性评价,它是针对
两个指标,即危险的可能性和危险后果的严重性加以综合后对危险等级做出定性的评估。
10.火灾爆炸指数法是由美国道化学公司(DOW)提出并采用的一种对系统火灾、
爆炸危险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11.安全目标管理是重视人、激励人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管理。
12.事故因果论是根据事故的因果、逻辑关系来分析事故致因的理论。
13.海因里希事故法则中1:29:300中的300是指无伤害。
五.名词解释
1.事故:突然发生的,使系统或人的有目的的行动受到阻碍,以致暂时或永久
停止的违背人的意愿的事件。
2.微观安全管理:指经济和生产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所进行的具体的安全管理
活动。
3.人本原理:管理以人为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
4.危险:是一种(或一组)潜在的条件(或状态),当它受到激发时就会变成
现实状态(显现),从而导致事故,造成损失和伤害。
5.险肇事故:具备发生伤亡事故机理,仅仅因为侥幸而没有发生伤亡事故,同
时也未造成财产损失的事故。
六、判断题
1.生产过程中可能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有害作用的因素就称为生产性有害因
素。
()
2.毒物对人体毒性作用的大小,主要与毒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人的
个体状况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
()
3.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条件)差(如高温、通风不良),毒物相对较易进入
人体。
()
4.由于油漆中含有苯、甲苯等有毒物质,因此工人在进行喷涂作业时必须戴好
纱布口罩。
()
5.新工人进厂时应进行预防性体格检查,以便及早发现有否职业禁忌症和便于
做好保健工作。
()
6.对职业病的诊断裁定,政策性很强,决不能将普通疾病和职业病互为混肴。
()
7.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并能较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
8.脉冲噪音比连续性噪音危害小。
()
9.中暑不纳入我国目前公布的职业病范围。
()
10.人的机体接触生产性毒物时不一定受到损害,是否导致中毒是有条件的。
()
11.含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最高允许浓度为10mg/m3。
()
12.电焊作业的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对眼睛造成伤害,对其它部位影响则
不大。
()
13.电焊作业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对眼睛造成伤害,对其它部位影响则不大。
()
14.高频电磁场和微波辐射对人体机体作用主要是引起功能性改变,多数人在停
止接触一段时间后可以得到恢复。
()
15.尘肺一般发生以后就无法治愈,因此应加强预防工作。
()
16.劳动卫生检测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是指工人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在
随机一次性采样不应超过的数值。
()
17.法定职业病包括了职业性多发病。
()
18.毒物进入人体内其剂量不足也可以引发急性中毒。
()
19.烟尘为浮在空气中直径少于的液态微粒。
()
20.粉尘分散度大,吸入粉尘机会少。
()
21.毒物对人体的大小,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
()
22.早期慢性职业中毒常为功能性可逆性改变。
()
23.中毒是指生物体因毒物作用而受到损害后所出现的疾病状态。
()
24.有些作业环境虽末使用有毒物质,但在特定中毒情况下可接触毒物而致发生
中毒。
()
25.劳动者在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而发生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
26.噪声性耳聋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主要加强预防和采取听力保护措施。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