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
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 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计划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积累文言常用词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教学过程】一、导语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
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
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简介历史背景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
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一读课文,完成文言词语和句式积累。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1.臣等不肖()2.刎颈之交()3.广成传舍()4.缪贤舍人()5.见臣列观()6.相如虽驽()7.臣语曰()8.使人遗赵王书()9.睨柱()10.秦王不怿()(二)解释下列黑体词的含义1.乃辞谢()2.从径道亡()3.间至赵矣()4.臣请就汤镬()5.左右皆靡()6.为赵王寿()7.秦王竟酒()8.位在廉颇之右()9.一介之使()10.徒以口舌为劳()(三)在下列句中通假字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本字1.可与不()2.拜送书于庭()3.召有司案图()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四)解释下面一词多义于:1.闻于诸侯();2.故燕王欲结于君();3.归璧于赵()4.使不辱于诸侯();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6.苛政猛于虎也()之:1.得璧,传之美人();2.即患秦兵之来();3.均之二策()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5.至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6.何陋之有()对:1.何以知之?对曰() 2.对镜贴花黄()请:1.璧有瑕,请指示王()2.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3.诸将请所之()书:1.使人遗赵王书() 2.秦御史前书曰()3.军书十二卷()许:1.宁许以负秦曲() 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时人莫之许也()4.曳屋许许声()5.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设:1.乃设九宾礼于廷()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3.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奏:1.请奏瑟() 2.相如奉璧奏秦王()顾:1.顾吾念之() 2.相如顾召赵御史曰()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计:1.计未定() 2.廉颇蔺相如计曰()3.可计日以待也()(五)请在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标出由何类词活用为何类词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动→名)1.秦璧西入秦()2.秦御史前书曰()3.且庸人尚羞之()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归璧于赵()6.怒发上冲冠()7.特以诈为予赵城()(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
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大王见臣列观()5.徒见欺()6.以勇气闻于诸侯()7.何以知之()8.而君幸于赵王()9.且相如素贱人()10.马之千里者()1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七)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1.()固请()2.相如闻()不忍与()会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4.请奉盆缶()秦王5.()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6.今君乃亡()赵走()燕(八)填空1. 本文节选自《·》,作者,字,是时期伟大的家、家。
《史记》原名《》,是我国第一部体,全书共篇,包括、、、、,记载了从到太初四年约年的历史。
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为。
2.默写:①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
”②表现廉颇忠于国事勇于改错的言行的语句有:。
3.请在本文中找出五个至今仍常用的成语或熟语:。
四、拓展延伸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练习。
(一)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节选自《淮阴侯列传》)1.请结合原文,用现代汉语回答问题。
(1)韩信不能被推选作官吏的原因是:(2)韩信为什么常常依靠别人生活?(3)亭长之妻对韩信是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气走了他?(4)当韩信说将来一定要报答漂母时,漂母说:(5)淮阴屠中一少年向韩信挑衅时说:(6)街市上的人为什么笑韩信?你怎么看韩信“俛出胯下,蒲伏”的行为?2.在本文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写出本字3.找出与“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句式相同的句子4.找出与“拜送书于庭”句式相同的句子5.找出与“郑人有欲买履者”句式相同的句子6.指出黑体词的含义,有活用现象也请指出。
(1)饭信()(2)自食()(3)众辱之曰()(4)若虽长大()(5)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6)食时,不为具食()()(7)怒,竟绝去()竟漂数十日()7.翻译“竟漂数十日”这句话。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集中学习1—13节教学过程一、再读课文,质疑释疑。
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 节:廉蔺简介3—13 节:完璧归赵14—16 节:渑池相会。
17—21 节: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问题一: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问题二: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问题三: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问题五: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问题六:出使结果如何?问题六:“完璧归赵”表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请概括表现方法: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研读14—16节教学步骤一、三读课文,集中学习14—16节,17—21节。
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问题一: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问题二: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二、集中学习17—21节。
品读讨论: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人物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征1.有智谋。
请举例说明。
ABCD2.勇敢,机智。
请举例说明。
ABCD3.爱国,忠心。
请举例说明。
AB廉颇的性格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请举例说明。
2.善于谋略。
请举例说明。
3.勇于改过。
请举例说明。
秦昭王的性格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
请举例说明。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
请举例说明。
补充说明:刻画人物方法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
(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
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
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