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有着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人们在评论他时也往往更关注其作品的艺术形式。
然而在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之后,会发现其深处还隐含着更加深刻的内涵.就是他的写作所具有着的鲜明独特的民间特征。
不论艺术形式怎样多姿,如何创新,莫言始终对民间文化作出关注,他在故乡的土壤上不懈地挖掘,带着上下求索的精神,使得笔下的乡土小说表现出了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与关怀。
关键词莫言民间文化传承与转化一、民间文化对作家的滋养一个地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它的民风民俗,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各个方面都有着它的体现。
莫言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高密东北乡的民风民俗自然成为他创作的重要色彩,他往往在作品中赋予这些生活经历以新的生命。
作家自己也说:“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像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
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还可以继续从事写作这个职业的理由”很显然,。
家乡的民风民俗强烈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
莫言1955 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直到二十多岁才离开故乡。
相信他已深切的感受了农村生活,而生活给与他的黑暗与苦难,换个角度说,则是对他文学创作的一种恩赐。
莫言成长在家乡的黑土地上“那片黑土地对庄稼刑》“猫腔”里的也与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猫腔”乃是一种地方小戏种,热情奔放、放任不羁是它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可以说高密东北乡的老百姓们把精神集于了此处。
主人公孙丙以“猫腔”这种比较张扬的方式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生活中、在面对苦难时,他就用“猫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二者合二为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猫腔”“之于孙丙实际上就是民风民俗之于普通大众。
总之,民风民俗、民间文化与作者之间有着割舍不了的联系,民间不仅在精神层面上滋养着作家,而且也反过来不断赋予自身以新的内容。
莫言就是高密东北乡民风民俗的纪录人,作家创作与民间文化相融合反而会出现崭新的灿烂。
可以说也正是由于民间文化这样的滋养,才使得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别于沈从文的湘西、也有别于鲁迅批判小说中的的种子来说是贫瘠的,对感情的种子来说是肥沃的。
《神聊》农村生活。
”(作者自序)而且他还对家乡进行了深切的抒情:高密东北乡/ “生我养我的地方/尽管你让我饱经苦难/我还是要为你泣血歌唱。
《天堂的蒜薹之歌》”(作者自序)作者直言不讳与故乡的紧密联系:虽然我身在异乡,“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肉体生活在北京,我的灵魂生活在故乡的记忆里。
”故乡就是莫言生命的源泉、创作的源泉。
他曾说:“这段农村生活其实就是我的创作基础。
我所写的故事和我塑造的人物,我使用的语言都与这段生活密切相关。
如果我的小说有一个出发点的话,那就是高密东北乡,当然它也是我的人生那个出发点”。
在莫言的创作中大多数都是以故乡为背景,中国农村的风俗风情、人情世态得到了尽情的书写。
作者把潍县年画、胶东剪纸、猫腔、泥塑等民风民俗写进了作品中。
《红高粱》在中就有“我奶奶”“帼帼出笼”剪、“梅花小鹿”等描写。
而《檀香二、对民间文化的传承与转化对莫言来讲,故乡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
于是,民间文化的传承与转化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他的创作中。
这里所说的民间文化指的是以民间的方式保存和流传的文化,更多体现的是民风民俗。
众所周知,山东高密历史上属于齐国范围,齐地文化喜道教,喜虚荣夸诞,而礼教淡薄,同时很具幻想色彩。
因此,它具备了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魔幻般的想像;二是夸大荒诞的风格。
莫言的小说创作正是充分地显示了这两个特征。
传承是转化的前提,在莫言的感觉和故事类的叙事作品中,正好表现出了魔幻想象的特点。
莫言书写感觉是从不吝啬笔墨的,他的作品总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透从明的红萝卜》开始,作者已表现出他的这一特质了。
在这篇小322 2009 年第7期安徽文学文化万象说中,莫言塑造了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黑孩形象。
黑孩不怕冻,他的脚掌像铁一样,但他内心深处有着的美好的幻象——“透明的红萝卜”。
正是“透明的红萝卜”使得黑孩这么,一个瘦弱的小孩子能承受着不堪想象的苦难,抵抗着非人的民间的视角。
其实,在--莫言的长篇作品中这种风格有着更突出的表现,《檀香刑》例如正体现了民间精神。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戏子反抗德军的故事。
然而故事本身似乎并不重要,它真正要表现的是以孙丙为代表的高密东北乡人的反抗环境。
“透明的红萝卜”只不过是一种美好感觉的象征罢了,精神。
他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却在高密东北乡人心中获却能赋予这个小小的生命以顽强的活力。
随后奠定了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独特地位的《红高粱》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俺把“秋千荡到了最高点,身体随着秋千悠荡,心里汹涌着大海里的潮水。
一会涨上来,一会落下去。
浪头追着浪头,水花追着水花,大鱼拉着小鱼,小鱼追着小虾。
哗哗哗哗……然后让大坝决口,让潮水退潮,浪头拖着浪头,水花扯着水花,大鱼拉着小如此短短一段鱼,小鱼拽着小虾。
啦啦啦啦啦,退下去了”。
话就把荡秋千的感觉伸延了出来,等等......。
因此,可以说莫言以感觉的形式直接地接触了民间文化,他用官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生动的感觉世界。
“乡恋”是人们的情感经年累月凝固成的一种朴素的情结故土高密的风俗民情展示出来磨》中磨面棍推出一段令作家终生难忘的甜蜜而苦涩的情爱往事北孙丙的唱腔抒发作家自己的乡恋情怀。
二、一生抹不掉的土语方言莫言曾说过“谚语、歇后“两个头戴着软塌塌3《红高粱》中戴凤莲刚过十六岁就由父亲做主嫁给了高密东北乡有钱的财主单廷秀患有麻风病的独生儿子喇叭《天堂高———挨打———《遥远的亲人》中有八叔结婚时简朴、寒碜而不失热闹的娶亲的全过程的描绘以及为“大奶充分张扬起来。
莫言的乡恋情结在他的作品中持久弥厚的原因是通过对故乡民俗文化的叙述。
一、民间文化对作家的滋养一个地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它的民风民俗,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各个方面都有着它的体现。
莫言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高密东北乡的民风民俗自然成为他创作的重要色彩,他往往在作品中赋予这些生活经历以新的生命。
作家自己也说:“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像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
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还可以继续从事写作这个职业的理由”。
很显然,家乡的民风民俗强烈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
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直到二十多岁才离开故乡。
相信他已深切的感受了农村生活,而生活给与他的黑暗与苦难,换个角度说,则是对他文学创作的一种恩赐。
莫言成长在家乡的黑土地上“那片黑土地对庄稼的种子来说是贫瘠的,对感情的种子来说是肥沃的。
”(《神聊》作者自序)而且他还对家乡进行了深切的抒情:“高密东北乡/生我养我的地方/尽管你让我饱经苦难/我还是要为你泣血歌唱。
”(《天堂的蒜薹之歌》作者自序)作者直言不讳与故乡的紧密联系:“虽然我身在异乡,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肉体生活在北京,我的灵魂生活在故乡的记忆里。
”故乡就是莫言生命的源泉、创作的源泉。
他曾说:“这段农村生活其实就是我的创作基础。
我所写的故事和我塑造的人物,我使用的语言都与这段生活密切相关。
如果我的小说有一个出发点的话,那就是高密东北乡,当然它也是我的人生那个出发点”。
在莫言的创作中大多数都是以故乡为背景,中国农村的风俗风情、人情世态得到了尽情的书写。
作者把潍县年画、胶东剪纸、猫腔、泥塑等民风民俗写进了作品中。
在《红高粱》中就有“我奶奶”剪“帼帼出笼”、“梅花小鹿”等描写。
总之,民风民俗、民间文化与作者之间有着割舍不了的联系,民间不仅在精神层面上滋养着作家,而且也反过来不断赋予自身以新的内容。
莫言就是高密东北乡民风民俗的纪录人,作家创作与民间文化相融合反而会出现崭新的灿烂。
可以说也正是由于民间文化这样的滋养,才使得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别于沈从文的湘西、也有别于鲁迅批判小说中的农村生活。
二、对民间文化的传承与转化对莫言来讲,故乡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
于是,民间文化的传承与转化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他的创作中。
这里所说的民间文化指的是以民间的方式保存和流传的文化,更多体现的是民风民俗。
众所周知,山东高密历史上属于齐国范围,齐地文化喜道教,喜虚荣夸诞,而礼教淡薄,同时很具幻想色彩。
因此,它具备了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魔幻般的想像;二是夸大荒诞的风格。
莫言的小说创作正是充分地显示了这两个特征。
传承是转化的前提,在莫言的感觉和故事类的叙事作品中,正好表现出了魔幻想象的特点。
莫言书写感觉是从不吝啬笔墨的,他的作品总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透明的红萝卜》开始,作者已表现出他的这一特质了。
在这篇小说中,莫言塑造了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黑孩形象。
黑孩不怕冻,他的脚掌像铁一样,但他内心深处有着的美好的幻象——“透明的红萝卜”。
正是“透明的红萝卜”,使得黑孩这么一个瘦弱的小孩子能承受着不堪想象的苦难,抵抗着非人的环境。
“透明的红萝卜”只不过是一种美好感觉的象征罢了,却能赋予这个小小的生命以顽强的活力。
随后奠定了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独特地位的《红高粱》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俺把秋千荡到了最高点,身体随着秋千悠荡,心里汹涌着大海里的潮水。
一会涨上来,一会落下去。
浪头追着浪头,水花追着水花,大鱼拉着小鱼,小鱼追着小虾。
哗哗哗哗……然后让大坝决口,让潮水退潮,浪头拖着浪头,水花扯着水花,大鱼拉着小鱼,小鱼拽着小虾。
啦啦啦啦啦,退下去了”。
如此短短一段话就把荡秋千的感觉伸延了出来,等等......。
因此,可以说莫言以感觉的形式直接地接触了民间文化,他用官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生动的感觉世界。
随着作家创作的日趋成熟,感觉世界逐渐积累成了一个个的故事。
这些故事范围很广,包括神话、传奇,甚至一些神仙鬼怪。
作家自己也曾说:“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堆传奇故事。
历史上的任务、事件在民间流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传奇化的过程,每一个传说故事的人,都在不自觉地添油加醋,弄到后来,一切都拔高了。
”生活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如何缓解生活中的单调乏味是农民们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密东北乡的农民选择了讲述传奇故事的方式。
莫言就曾就《红高粱家族》说过:“《红高粱家族》好像是讲述抗日战争,实际上讲的是我的那些乡亲们讲述的民间传奇,当然还有我对美好爱情、自由生活的渴望。
在我的心中,没有什么历史,只有传奇。
许多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其实也都是与我们一样的人,他们的英雄事迹,是人们在口头讲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
”由此来看,其实是一个个的故事构成了莫言的大部分创作,这也是他的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
实事上,莫言的很多作品都有奇异虚构的特征。
但他又不是简单的重现民间文化,他更多的融入了自己的意识,追求生命力的强烈是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无论是黑孩的“透明的红萝卜”,还是《良医》中的陈抱缺都是美好生命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