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插上创新的翅膀
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作为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点播学生的创新灵感,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时了解和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个性和特长,帮助孩子们在数学课堂上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新世纪的蓝天上,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如何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谈一点我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
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并且是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才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留住学生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
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二、激励质疑,强化创新精神。
质疑是创新性思维的前提。
古人称学习为学问,要学必要问。
“问”是深耕犁,是打开一切知识大门的钥匙。
在优化创新情境的情况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问,努力变“教师的提问为主”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便老师前者学生学为自己
发掘学。
通过多问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敢想敢说,使之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某一具体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
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或者是别的什么思维。
创新的过程中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既需要逆向思维,也需要正向思维。
任何一种创新都不是单一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
因此,在数学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
除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之外,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还能够怎样做",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
特别是在解答应用题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问题是层出不穷,解法更是别具一帜,使学生感受到了创新的愉悦,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提高了学生自觉创新的主动积极性。
三、敢于猜想,插上创新翅膀。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事物及规律作出的一种大胆假设或提出一些看法。
数学猜想就是指依据某些已知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作出的一种似真推断,它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活动。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要善于启发、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猜想,引导学生获得知识、迁移知识、运用知识,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1.学生在猜测中学习新知。
数学知识环环紧扣,螺旋上升,利用旧知学到新知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2.学生在联想中沟通知识。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优秀的学生倒不在于他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方式。
”可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3.学生在质疑中理解知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科学在发展,科学知识也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纠正错误中发展。
只有存在争议,才能使人们运用发散思维和创新想象进行不断的创新。
总之,创新不是一味的“标新立异”,而是发现,是超越,这种发现或超越在本质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才是创新的价值所在。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敢持己见,大胆的标新立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只要有了创新精神,“高智商”才能转化为“高成就”,天才少年才能真正展示天才,不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在数学的教学与学习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思维活起来,手、脑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探索学习活动的主体,真正成为新时期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