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
“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
“雾霾少了”“环境美了”,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切身感受。
生态好,发展才会更好。
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背后,是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坚定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擦亮”蓝天走绿色发展之路
“十三五”期间,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为“擦亮”蓝天,很多地方不再把生态环境保护看成是给发展“拖后腿”,而是将绿色发展作为新机遇和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之路。
在河北省迁安市的市标广场,用不锈钢打造的“铁原子”城市雕塑静默矗立。
迁安拥有丰富铁矿,一度钢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钢铁让当地人富了起来,也曾让当地群众饱受空气污染之苦。
去产能成为河北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之策。
自2014年以来,“钢城”迁安累计压减1000万吨铁、1000万吨钢的产能。
同时,当地钢铁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
品,提升钢铁产业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近几年,迁安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迁安市的绿色转型并非个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23.4%。
“蓝天白云更多,清新空气常在”正成为现实。
今年1-9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2%,一些城市已经较大幅度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
保卫碧水壮士断腕动真格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以往,我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代价,导致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
近年来,随着大理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外来人口逐渐增多,餐饮客栈服务业快速发展,加之洱海流域截污治污设施基础薄弱,以致污染日益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