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德市福鼎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II)卷

宁德市福鼎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II)卷

宁德市福鼎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解答题 (共8题;共105分)1. (20分)(2011·绥化)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将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的主题教育活动。

(1)围绕活动主题,你认为在班级开展哪些活动,能帮助身边的同学了解党的历史?(题中提到的活动形式除外)(2)请围绕其中一项活动,设计活动内容。

(3) 6月20日下午两点,光明中学八年级(1)班准备邀请当地的一位老军人到班级给学生们上一堂党课,如果你以班长的身份去邀请他,你该怎么说?(4)作为主持人,活动结束后,你将怎样进行总结?2. (11分) (2017七下·顺庆期末) 学校组织经典古诗诵读大赛,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为本次大赛拟写一则宣传语。

(2)同学小陈想诵读一首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

下面备选篇目中符合这一主题的是________。

(填写序号)备选篇目:①《竹里馆》②《春夜洛城闻笛》③《逢入京使》④《登幽州台歌》⑤《游山西村》⑥《泊秦淮》(3)网名为“青春花季”的某同学看了学校论坛上的大赛启事后,留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你登录论坛并反驳他的观点。

(不少于50字)青春花季:我们的学习任务本来就够重了,班里还组织这种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比赛!我的语文成绩又不好,我是绝对不会报名参加的。

3. (10分)诗文默写填空。

①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②________,地利不如人和。

③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独辟蹊径,用“________,________ 。

”这两个句子让无形的愁绪有了重量。

④“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_ 。

⑤________,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⑥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 。

(陆游《卜算子咏梅》)⑦________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⑧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 。

(朱熹《观书有感》)4. (10分)古诗词鉴赏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上阕写景,描写了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2)作者引用“射天狼”的典故,其目的是什么?5. (7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

韩侂胄②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

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③ .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

”侂胄恚,改命他人。

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④之日也。

侂胄专僭⑤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⑥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

忽族子⑦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

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⑧ ,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

②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

③掖垣:泛指高官。

④柄国:掌管国家。

⑤僭(jiàn):超越本分。

⑥邸(d ǐ):此指官府。

⑦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

⑧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卧家十五年”一句省略了主语“杨万里”。

B . 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停顿可标注为“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C . “谋危社稷”中的“社稷”可解释为“国家”。

D . “又书十四言别妻子”意为“又写下了十四句话告别妻子”。

(2)乙文主要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6. (25分)(2013·海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童年读书莫言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

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

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偷着看书。

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

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

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喂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

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许多疙瘩。

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

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

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

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

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

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

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

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

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

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

但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

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⑤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

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

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

⑥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

(选自《莫言散文》有删改)(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将A和B补充完整。

(2)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划线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

②但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

(3)选文第③段中说“那时我真感到幸福。

”结合上下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5)莫言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莫言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7. (17分) (2019九上·高明期末) 阅读选文日子黑亮,铁锅情长尚九华①过去,乡下人家都有一口大铁锅,砌嵌在灶台之上,它能用来蒸煮熏炒,将农家的一日三餐烹调得滋味深长。

儿时放学归家后,我最爱围在铁锅旁,看着母亲烧饭炒菜。

尽管当时日子苦,锅内难得有好菜,可即便是最简单的卷心菜烧豆腐,也能让我欢喜。

铁锅里咕噜起伏的响声,是我听到的最美乐曲。

②父亲偶尔会买一些小鱼小虾,给我们补充营养。

母亲把锅烧得通红,淋油,等油烧热后便倒入鱼虾,只听“吱”的一声,白烟四起,鱼香味便很快弥漫在破旧、昏暗的厨房里,我们的心也顿时暖了起来。

③铁锅能暖心。

爷爷年轻时,曾走村串寨地给人补鞋、补伞,风里来雨里去。

每次出门,他总要背上一口铁锅。

到了晚上寻一处废弃的房子或是山洞,埋锅造饭。

他说,看到锅里冒出热气,疲惫便会消失无踪,铁锅给了他辛劳一天后的最大慰藉。

“有口锅,能吃上口热乎的,心便暖了,日子也就有了盼头!”④铁锅能传递爱。

有一年寒假,有个十多人的马戏团到我们村卖票演出。

夜晚来临,戏终人散时,成员们便在帐篷内垒砖搭灶,将两口大铁锅支在灶上,一口做饭,一口烧菜。

炊烟起了,寒冷的帐篷也变得热气腾腾了,成员们围坐在两口铁锅旁,有说有笑,乡愁便在铁锅旁消融了。

铁锅也消融了他们在工作中的一些不满和隔阂,让彼此间友善起来,以至于后来我读到《石头汤》时,竟想,如没那一口大铁锅,那么乡民们也就无法奉献出那么多的食材来,彼此间的关系也就得不到改善,大铁锅才是故事最不可或缺的载体,是让人变得团结友爱的桥梁啊!⑤奶奶在世时常说,再冷再硬的东西,只要下到铁锅里,都会变得柔软、暖热起来。

她说,家里一定不能有两样冷东西:一是冷言冷语,二是冷锅冷饭。

暖言暖语才暖人,热锅热饭才热心。

因此,无论日子多艰难,每一天她都会将家里的锅烧得热乎乎的。

⑥铁锅还能带来希望的光亮。

奶奶常说,刚用的新铁锅就像我们家的光景,很黑,还总是生锈,可只要不停地烧,它就会越来越亮,变成一口不生锈的好锅。

“这是因为烧久了,新锅就会由生铁变成熟铁,熟铁锅就不会生锈,而且会很亮。

人也一样,只要勤劳,不怕被艰难烤烧,明亮亮的日子就一定会到来。

”奶奶这般鼓励我们这些子孙。

⑦到我父亲这辈,家里的日子果然好了起来,而她留下的那口养育了几代人的铁锅,至今仍旧黑亮,烧出来的饭菜依然特别好吃!奶奶给了我们“一口好锅”。

⑧如今城里的农家乐餐馆,都少不了几口大铁锅,但很多都是机器造出来的新锅。

不久前,听说有个饭店老板,专门到乡下高价收购老铁锅,原来他在城里开了连锁农家乐“地锅村”,要的正是由老手艺人手工铸造,用过很多年岁的老铁锅。

因为唯有那样的锅,才能端出一道道儿时的味道,做出与记忆中如出一辙的柴火饭菜来!⑨炊烟是故乡的标签,而铁锅则是炊烟的发起者,一缕缕炊烟之下,便是一口口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的大铁锅。

温粥热菜,煮饭烧汤,一口铁锅,担起来一大家人的晨昏饮食,从此,人间美味,都只在故乡的那一口铁锅里。

⑩如今,很多人用起了电饭煲和小巧的不粘锅。

锅变小了,围坐在一起吃大锅饭菜的人也少了,人们都被各种忙牵制着,似乎早已忘了铁锅,也忘了曾在一起守着铁锅吃饭的人。

⑪日子黑亮,铁锅情长,奶奶的话,我始终记得。

铁锅是故乡千百年来最黑亮的记忆,每一天,它都从晨曦中醒来,煮开一天的奔波,又在月色中睡去,结束一天的劳作。

它一生蒸煮熏炒,只为化开一个个艰难的日子,暖开千家万户,以及无数平凡的人,并让勤劳勇敢之人的日子,慢慢呈现出不再生锈的光亮来。

⑫铁锅不可忘,更不能消失!(选文有删改)(1)文章重点写铁锅带给“我”的启示。

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品味下列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