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剪切波
剪切波波速成果图
相关公式编辑
剪切波速测试单孔法
压缩波或剪切波从振源到达测点时间得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确定压缩波得时间,应采用竖向传感器记录得波形;
(2)确定剪切波得时间,应采用水平传感器记录得波形。
压缩波或剪切波从振源到达测点得时间,应按下列公式进行斜距校正:
式中T——压缩波或剪切波从振源到达测点经斜距校正后得时间(s)(相应于波从孔口到达测点得时间);
TL ———-压缩波或剪切波从振源到达测点得实测时间(s);
K——斜距校正系数;
H ——测点得深度(m);
H0——振源与孔口得高差(m),当振源低于孔口时,H0为负值;
L—-从板中心到测试孔得水平距离(m)。
时距曲线图得绘制,应以深度H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
波速层得划分,应结合地质情况,按时距曲线上具有不同斜率得折线段确定、
每一波速层得压缩波波速或剪切波波速,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V-—波速层得压缩波波速或剪切波波速(m/s);
△H——波速层得厚度(m);
△T--压缩波或剪切波传到波速层顶面与底面得时间差(s)。
剪切波速测试跨孔法
压缩波或剪切波从振源到达测点时间得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确定压缩波得时间,应采用水平传感器记录得波形;
(2)确定剪切波得时间,应采用竖向传感器记录得波形。
由振源到达每个测点得距离,应按测斜数据进行计算。
每个测试深度得压缩波波速及剪切波波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VP——压缩波波速(m/s);
VS—-剪切波波速(m/s);
TP1——压缩波到达第1个接收孔测点得时间(s);
TP2——压缩波到达第2个接收孔测点得时间(s);
TS1——剪切波到达第1个接收孔测点得时间(s);
TS2—-剪切波到达第2个接收孔测点得时间(s);
S1-—由振源到第1个接收孔测点得距离(m)
S2——由振源到第2个接收孔测点得距离(m)
△S--由振源到两个接收孔测点距离之差(m)、[1]
卓越周期得计算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条文说明
[2]
规范重点摘录编辑
剪切波速土得类型划分与剪切波速范围
00m/s得土层顶面得距离确定、
2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倍得土层,且该层与其下卧岩土得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得距离确定。
ﻫ3剪切波速大于500m/s得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ﻫ 4 土层中得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来源: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