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技习题(附答案)

口技习题(附答案)

20《口技》复习学案主备人:桑雪莹审核:七年级语文组课型:复习时间:复习目标:1、能流利背诵全文2、能解释文中重点字词,会翻译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3、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会理解课外文言文的大意,并对课文言文进行比较理解。

第一部分:一、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本文的作者是朝的。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1.屏.障() 2.呓.语() 3.齁.声()4.曳.屋许.许声()() 5.几.欲先走()三、解释加点的词1亰中有善.口技者() 2 会.宾客大宴()3 少顷..()4施.八尺屏障()5众宾团坐..()..() 6 但闻7无敢哗.者() 8欠身..()9呓语..()10妇抚.儿乳.()()11絮絮..不止()12夫叱.大儿()13一时...()..齐发() 14众妙毕备()()15侧目....()16默叹()17齁.声起()18盆器倾侧..()19意少舒...()()() 20中间.()21曳.屋() 22虽.人有百手()23指其一端.() 24不能名.其一处()25奋.袖出臂()26几.欲先走()四、指出下列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及词性。

1 众妙.毕备以为妙.绝2 宾客意少.舒少.壮不努力3 满坐.寂然坐.屏障中4 手有百指.指.其一端五、选择恰当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既而俄而少顷一时未几)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儿醒,大啼。

3.当是时,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齐发,众妙毕备。

4.()夫齁声起,妇拍儿变渐拍渐止。

5.()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七、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毕业典礼B.毕生精力C.丑态毕露2、“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莫名其妙B.至理名言C.有名无实3、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4、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5、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6、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八、古今异义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闻古义_____今义_____九、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⑴遥闻深巷中犬吠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十、用原文填空: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⑸第二自然段写品技表演的顺序是、、、⑹写听众情绪随着表演而起伏变化的句子是⑺真切地说明拍儿声由小到大的句子是⑻写宾客如亲临火灾现场的句子是十一、回答下列问题:⑴文章第三节中“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这几句话的作用是什么?⑵由“遥闻”至“以为妙绝”,写出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大而小、疏而密、由少而多的过程,作者抓住哪些词语的变化分层展现这一情景的?⑶文章第四节运用了_____和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⑷①写出两个与“不能名其一处也”的“名”字用法一致的成语。

②写出一个与“几欲先走”的“走”字用法一致的成语。

(5)课文依次描写了____、____和____三个情景,目的在于____,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____”字。

(6)选文第1段交待了哪些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7)第1段中用4个“一”列举道具,有何用意?(8)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作者是通过描写和描写来体现的。

(9)“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体现了观众怎样的心情?(10)第2段描写口技人表演的声响,其顺序是什么?(11)选文中最能体现口技人摹拟效果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12)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妙绝”,请问“妙”在何处?(13)“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了听众听表演的哪些内心感受?.第二部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林嗣环《口技》(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魏学洢《核舟记》1、填空。

(4分)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编选的笔记小说《》。

甲文段以“”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围绕“”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①会宾客大宴会:②罔不因势象形罔: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4、选文中提到的口技和微雕都属于民间技艺。

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选出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答:(1)喜欢的民间技艺(2)喜欢的理由:答案一、《虞出新志》清张潮清林嗣环二、略三、略四、妙:(1)妙处好处少(1)稍微坐(1)通“座” 指(1)指头(2)美妙(2)少年(2)坐在(2)指明五、1少顷 2既而 3一时 4未几 5俄而六、1 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喧哗的。

2 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具备了。

3 其中夹杂着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的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4 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

5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6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7 于是宾客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颜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

8 忽然醒目一拍,各种声音都消失七、1 c 2 a3 交待口技者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开场气氛。

“善”4 两个一是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入睡的情形。

一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形。

5 三次。

细腻的刻画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6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八、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九、⑴遥闻/深巷中犬吠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十、⑴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⑷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十一、⑴以动写静,衬托深夜的静。

⑵犬吠以动写静,烘托深夜寂静的气氛。

欠伸、呓语声音微弱大啼、呜之、絮絮不止说明四口由睡到醒,秩序渐进。

拍儿、呜啼、初醒声一时齐发,用短促排比句式,急促的语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高潮。

⑶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更为全面的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⑷①莫名其妙、惊诧莫名、莫可名状②走马观花⑸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失火救火表现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技艺善(6)交待了口技表演者,演出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听众情况和开演气氛。

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了渲染和铺垫。

(7)突出道具的简单,说明口技人表演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非他物。

(8)善正面侧面(9)急切而向往的心情。

(10)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及多。

(11)众妙毕备(12)“妙”在于五种声音,一时齐发,犹如一部大合唱。

(13)听得入神,心领神会,满意、折服的感受。

答案二:1.张潮《虞初新志》善奇巧2.适逢,正赶上无,没有3.(1)全场子立刻肃静,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2)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4.(1)民间技艺如:捏泥人;剪纸;踩高跷;舞狮子;赛龙舟 (2)如:“赛龙舟”过端午节,悼屈原。

比赛场面热烈,气氛热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