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浅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浅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摘要】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中暴露出了硬件建设薄弱、信息化发展不够和员工素质相对偏低等问题。

高校图书馆应当推崇信息化发展的理念,坚持服务的个性化,大力推行数字化建设,以实现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
0 前言
“图书馆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为主导,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网络为信息传输基础,以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1]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学、科研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这直接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高校图书馆如何实现数字化生存,更好满足高校的教学、科研的需要,是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1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步入了快车道,特别在数据库建设、软件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开发、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还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在以下几点。

1.1 硬件设备建设薄弱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不仅需要优良的馆舍条件,更重要的是应具有各种先进的信息处理设施。

众所周知,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是离不开设备的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管理软件来辅助采购、编目、流通、检索以及内部管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无法购置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设备。

计算机系统较落后,短期内又无力更新,个别馆甚至还没有实行计算机管理。

加之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不少高校图书馆创新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只能保持现有的设备实现有效的运转,还不能实现必要的更新。

另外,很多图书馆现有的大部分应用软件基本上都是根据本馆的实际工作要求购置或开发的,同时受软件开发人员水平的限制,使得具体应用软件不甚完善,互不协调,盲目发展。

特别数据库主题覆盖范围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和重复性,普遍存在内容单一,规模较小,更新缓慢,且数据标准化程度低,导致信息的共享程度相对较低。

1.2 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够
一般来说,信息化建设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设备,当前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完成了规模化的建设阶段,开始步入第二个阶段,即内涵式的建设。

内涵式发展要求图书馆不仅需要做好传统的工作,也需要实现传统业务到数字业务的过渡和转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业务流程采购、编目、流通和检索的计算机管理这样的初级阶段,而真正的公共检索、联机编目、馆际互借、多媒体应用、远程教育、远程通讯等网络化系统的开发还处于初步的阶段,还缺乏实质性的运作。

另外,在服务意识方面,由于图书馆并非高校的教学单位,只是被动的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服务,以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中心的主动式、开放式的服务意识却明显不强。

第二,资源共享不够,缺乏开发。

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而言,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全世界的话题,因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国内各行业、各高校、各专业的合作,还要有国际的合作。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在教育的投入上无论在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共享程度较低,在地方高校尤其突出。

因此,各高校图书馆更应该团结起来,而不是各自为政。

目前,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上,大都根据本院办学特点,各有特色,各不相同,差异也很明显。

对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些馆不积极,有些馆虽然愿意但总是心存疑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各馆在信息社会的发展中不愿意把自己孤立起来,形成信息孤岛。

另一方面又担心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中本馆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因此也就没有参与的积极性,这些情况使得一些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不能共享。

加之校园网建设水平的低下,很多高校还无法实现校外的访问,导致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还停留在校内,还无法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

第三,信息化服务渠道单一,创新点不多。

目前,高校图书馆可提供服务的网络资源十分不足,现有馆藏数字化的比例不高,能够上网的资源大多还停留在馆藏书目层面上,比如查询、续借等功能。

其他网上信息资源匮乏,国外图书馆较早开展的FAQ、虚拟咨询台等网上信息咨询服务方式,在国内的很多高校还未普及。

1.3 员工素质相对偏低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人才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关键。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应是多学科的、高层次的,才能很好地实现知识信息化。

”[2]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除了要具备传统的文献加工、信息检索、分析及传递技术之外,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

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人才结构尚不合理,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强烈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现代化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

这要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除了要具备传统的文献加工、信息检索、分析及传递的技术之外,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

当下,国内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还不能适应图书馆事业迅速发展的需求,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自动化、数字化技术水平上都还存在差距。

其次,在现有人员中,人才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复合型人才匮乏。

另外,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图书馆引进人才难度大,自身的培训提高也存在一定困难。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
很多高校基本上并不把图书馆看作学术性机构,而是作为教学辅助单位。

因此,安置了很多基本上不具备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使专业技术人员在现有工作人员中比例相当低,又由于待遇较差,造成大量专业人员的流失,极不利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这种现象在国内高校是比较普遍的,在地方高校这种现象尤其突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