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整理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

1.《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朗读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重要字词解释。

(1)大道..之行.也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行:施行。

(2)天下为.公为:是。

(3)选贤与能...贤:指品德高尚。

能,指才能出众。

与,同“举”。

(4)讲信修.睦修:培养。

(5)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

独:只。

(6)不独亲.①其亲.②亲①:以……为亲,意动用法;亲②:指父母。

(7)不独子.①其子.②:子①:以……为子,意动用法;子②:指子女。

(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

寡:老而无夫。

孤:幼而无父。

独:老而无子。

者:……的人。

(9)货恶..其弃于地也货:财物。

恶:厌恶,憎恶。

(10)男有分.分:职分,职守。

(11)女有归.归:女子出嫁。

(12)盗窃乱贼..而不作.乱:作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13)外户..而不闭.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外:从外面,这里方位名词活用做状语;户:关门。

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

闭:用门闩插上。

四、字词分类归纳。

(一)通假字(1)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

(二)古今异义(1)大道..之行也。

)(2)讲信修.睦(3)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家,回来。

)(4)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小偷。

)(三)词类活用(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亲;以……为子)(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四)重要虚词1.之(1)其此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大道之.行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其(1)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2)其.此之谓也(副词,表示推测,大概。

)(3)故人不独亲其.亲(代词,自己的。

)(4)货恶其.弃于地也(代词,财货)五、重要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译文: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养,幼有所长。

译文: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人们)厌恶财物被扔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也)厌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就不会发生。

6.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

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六、成语积累。

1.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2.老有所终:年老者能有终老的保障。

3.矜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4.夜不闭户:指夜里间睡觉不用闩上门。

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七、内容探究。

1.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1)天下为公;(2)选贤与能;(3)讲信修睦。

2.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行大道。

3.课文从哪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答: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写“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的句子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写“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写“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道行也》一文与此句类似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6.《礼记》中拿现实社会与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以鼓舞人心(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7答:有。

《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8.读了《大道之行也》,请归纳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答: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风气好(杜绝奸邪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八、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

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注释】①布:颁布,公布。

②於:同“于”。

③卒:终于。

④嗣:继承。

⑤刑:处罚。

⑥傅:老师。

⑦黥: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选贤与.能与:____________ (2)不独子.其子子:____________(3)女有归.归:____________ (4)秦民大说.说:____________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2)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译文: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甲文中的“”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2分)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同“举”,推举。

(2)以……为子 (3)女子出嫁 (4)通“悦”,愉快。

2.A3.(1)译文: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就不会发生。

(2)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4.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讲信”5.不同意。

示例 1: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示例 2: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4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注释】①穷:困境。

②分:区分、辨别。

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_________________(3)故.制礼义以分之_________________(4)以.养人之欲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译文:(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译文: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__________ ,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_____。

(2分)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阐释礼制产生的原因的。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是。

(2)幼而无父。

(3)所以。

(4)来。

2.(1)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

(2)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4.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参考译文】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本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