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ppt1
《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ppt1
香港交接仪式——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1论述角度: 香港回归走 过的风雨历 程。以香港 回归这一天 为一个点, 围绕这个点 展开思考。
2本文线索: 以“欢庆——回顾 ——赞颂——承诺——展望” 为线索。 3 全文主旨: 本篇社论在喜庆中回顾了 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展 示了回归之路的艰难和香 港未来的美好前景,体现 了中国共产党及三代领导 人的英明,突显了中国人 民的豪情和中华民族的伟 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升起 大。
新闻评论的特殊性
(1)新闻性。首先要有时效性,其次要有 针对性。(与一般议论文的重要区别) (2)倾向性。要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3)公众性。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4)论理性。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首先必须观点正 确、全面、新鲜。其次,要具有严密的逻辑 性,论述精当,文采斐然。(主要特征)
提出观点
揭示新闻材料的实质
对材料中行为的评判 支撑评判观点的论据
包含的要点
理论支持
危害一
危害二常理、危害源自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就刘翔退赛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2008年8月18日中午,在北京奥运会男子 110米栏预赛中发生了令人意外的一幕:被视为国人的骄 傲的中国选手刘翔因伤退出比赛。对中国人来说,北京 奥运会最值得期待的恐怕就是刘翔的110米跨栏了。但万 万没想到的是,第一场比赛刘翔就黯然退场了,给数万 名正在狂热呼喊“刘翔加油”的观众留下一个苍凉的背 影。刘翔的退赛,引发了热议…… 材料二、1994年第17届冬奥会上叶乔波为中国代表队 夺得冬奥会上的首枚铜牌。在赛后的手术中,医生惊讶地 发现她左膝盖的两侧韧带和髌骨早已断裂,腔内有8块游离 的碎骨,骨骼的相交处呈锯齿状。“叶乔波精神”一度是 被广泛宣传的,叶乔波成了英雄,成了诠释“中国精神” 的形象代表。但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是在轮椅上度过 的,甚至不少人还担心她“永远都站不起来了”。
2. 议论要有新意,要评在点子上。点评的篇幅很小, 但要选好角度,提 炼观点,一语中的,目标集中、准确, 而不可大而不当,观点杂乱。 3.要言之有理,言简意赅。好的点评应做到以理以 法阐释,导向鲜明,事理清晰,鞭辟人里,以理服人,发 人深省,切不可凭空漫说。 4.要语言生动。点评要讲究艺术性,言简意赅,干 净利落,力求新颖、鲜明、生动、形象、有文采,避免死 板、陈旧。
《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
《大公报》社论 1、标题的含义 2、结构层次 3、全文主旨 本篇社论论述了 澳门回归及“一国两 制”对中国乃至整个 世界的重大意义,表 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高 瞻远瞩,抒写出中华 民族的自豪骄傲之情。 澳门回归升旗仪式
社论的类型
1、阐述型:阐述党的纲领、路线、任务、奋斗目标, 以及党和政府最近的某项重大决策、方针政策的实质、 依据和意义。 2、启迪型:针对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或 现实生活中具有普便意义的思想作风等问题,结合人们 的思想实际,尽行指导,并给人启迪。 3、评介型:对有典型意义的或重要新闻人物和事件进 行褒贬、评论,深刻揭示本质,发挥引导舆论作用。 4、论辩型: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 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意在辨别是非、伸张正义、引导 舆论。 5、礼仪、纪念型:评述和纪念重要节日、纪念日、活 动日以及外交建交、外国领导人来访等,外交礼节性活 动,要求立论高瞻远瞩,善于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揭示纪念活动或政治活动的现实意义,陈述时代使命, 展望前景等。
刘翔不必成为第二个叶乔波。竞技体育 不是以运动员玩命来博取观众欢心的斗兽场! 在可能严重损及健康的情况下,选择了退出 是明智而理性的,体育的终极目的是锻炼国 人的体魄。刘翔是真正的英雄,为了满足国 人的期望,拼到了最后。他唯一没有做到的 就是把自己整成残废!
赞成刘翔退赛
包含的要点
高度概述事件
反面、正面、后果
1
中国著名的新闻评论节目
《新闻调查》是央视
最具深度的新闻调查 类栏目,时长为45分 钟,每周1期。它以 记者的调查为表现手 段、以探寻事实真相 为基本内容、以调查 新闻内幕为追求目标, 崇尚理性、平衡和深 入的精神气质。
社论两篇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
——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人民日报》社论
为什么赞成刘翔退赛(三条) 赞扬刘翔是英雄,因为他尽了力
六月十三日上午,山东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 会组委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在济南向海内外正式推出孔 子标准像。这一孔子标准像的塑造原则是,尊重历史依 据,尊重约定成俗的形象,以唐代吴道子的行教像为基 础,重点突出体现孔子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风范 与气质,力求展现孔子博大、智慧、儒雅、和蔼可亲的 圣人形象。 在制定孔子标准像工作过程中,最大范围最大限度 地吸收历代孔子像作品中的优秀元素,在广泛征集绘画 和雕塑作品的基础上,认真筛选,反复论证,并组织儒 学专家、历史学家、雕塑、绘画艺术家、孔氏后裔等有 关人士,先后召开了多次专业会议并专程请教任继俞、 钱绍武、张立文等学术、艺术大师,不断对雕像作品进 行修改完善。 对孔子标准像的正式推出,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
请你分别以一名艺术工作者和普通群众的身份, 对下面这则材料发表议论,要求观点得当,符合人物身 份特点。(6分) 据11月2日《新京报》报道,深圳市即将出台高雅 艺术票价补贴政策,今后,每场高雅艺术演出将保证将 一定比例的低价票出售给普通市民,满足市民欣赏高雅 艺术的需要。深圳市文化局局长日前透露,深圳市将对 市民观看高雅艺术节目进行补贴,保证20%的门票不超 过100元,10%的门票甚至不超过50元。 高雅艺术以低价的方式走向民间, 艺术工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广大群众带来更多的精神享受,这对提高人民的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术欣赏水平,普及高雅艺术有着深远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通群众:我们可以用优惠的价格看到高雅的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术,这是政府为我们做的一件大好事,我们真心欢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府出台这样的惠民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常规型新 闻点评;另一类是争议型新闻点 评。
请你以一位记者的身份在下面这段新华网上的 新闻后续写。要求:①先用一句话拟写出记者对吉祥 物的赞赏性评价;②然后拟写出记者这样评价的理由 或对这一评价的解释;③不超过60个字。(7分) 北京时间(2005年)11月11日正好是2008北京 奥运倒计时1000天的日子,万人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吉 祥物正式发布,与世人见面。五个拟人化的形象,都 称为福娃,分别为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京 燕,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即 “北京欢迎你”。
①吉祥物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它们大量使用 ②吉祥物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们的原型和头 ⑤吉祥物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的筹办理念和国际 ④吉祥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渗透着方方 ③吉祥物具有独创的知识产权和广阔的市场开 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多方位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 饰蕴含着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多方联系。 奥林匹克精神。它们传达了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面面的智慧和劳动,特别是文艺工作者的聪明才智与 发空间。它们蕴含着很高的文化含量和无限的创意, 样性。 共同发展的人类理想。 团队精神。 必将获得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句诘问 一声长叹 悲愤漫溢
3、写法特点
(1)篇幅精炼短小。 (2)很强的针对性。
(3)鲜明的思想性。
(4)严密的逻辑性。
慈禧像
阅读《短评两篇》你认为短评要注意些什么?
1.要读懂新闻,以新闻事实为由头。对所提供的新 闻要认真阅读,熟悉其主要事件及相关细节,把握其精神 实质,这样就为点评打下了基础。
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
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 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
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新闻评论的写作
基本思路:
第一步:概述材料,摆出现象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 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 用各种论证方法 第四步:总结强调升华观点
新闻评论的分类
社论:代表媒体编辑部发表的权威性言论。 2 评论员文章: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以体现 媒体的立场为主旨。 3 短评:篇幅短小、内容集中、简明扼要的评 论。新闻评论的轻骑兵。 4 编者按:编者对新闻稿件所加的评论、批注、 说明性文字,以编者简短的评论对新闻作画龙 点睛的点评。有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编后三 种形式,不是独立的新闻评论。 5 专栏评论:在报纸相对固定的版面和栏目中 发表的评论,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风格和特色。
高度概述新闻事件
要点至少有:
是否赞成推出孔子标准像
赞成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我以为没有必要推出孔子标准像。孔子在中国,可 孔子“标准像”的推出,还是应该肯定的。 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们普遍知道孔子,是因为他在中 国思想史、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学术上的成就,孔子长得 它对增强公众对孔子的认识,以及对儒家文化 如何并不重要,只要“形似”即可;极少有人会去关心、 的了解不是毫无作用的。孔子是中国的历史文 探究孔子长得俊不俊、帅不帅;塑造标准像时虽然参照 化名人,他的学说正被越来越多不同地域的民 了很多资料,但谁又能鉴别它就真的像孔子呢?而且一 众所关注、认同,而孔子形象不统一,不利于 旦推出“统一”的孔子标准像,各地孔庙里的孔子雕像 树立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孔子形象。 怎么办?倒不如多留给人们以想像的空间,多留给后人 以回味的余地,这样或许会更有利于对孔子及其学术的 的研究,更有利于儒学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