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CI投稿 经验

SCI投稿 经验

最近刚收到一篇SCI杂志的文章让评审,结果发现在不知不觉之中,这几年我已陆续评审了18篇SCI稿件,涉及聚合物、环境治理等领域,共8个杂志。

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韩国、美国、加拿大、土耳其、马来西亚、埃及、突尼斯等许多国家,稿件水平可谓参差不齐,下面谈一点我的感受,与大家交流。

1。

英语应用水平。

总体来看,欧美的英文写作水平明显要高于其它地区,亚洲的写作水平最差。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评审美国作者的稿件,明显感觉英文写地很地道(甚至地道地很多地方的写作手法我从未见过,当然这也可能理解,毕竟英语是人家母语),而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人写的文章总让人感觉很汉语化,读起来生硬,不连贯,每个部分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显得很分离不融合。

当然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弱势,我想只有多练才能提高,没有捷径可走。

2。

文章的创新性。

其实如果你搞过科研已有一定年头,你知道一篇文章要有完全的创新性是不太可能的。

但现在的SCI杂志原则上要求能发表的文章必须是有创新性的,但以我的经验来看,很多基本没什么创新性的东西照样能发表在比较好的杂志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会写,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会哄骗评审人上当,一个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他再做一遍(当然不是完全一样的材料和实验条件),照样可以写出一篇让人看起来很舒服的,让你读后即使明知缺乏创新性但仍不忍拒绝的稿件来。

这其实就是一种能力。

我发现我所评审的稿件中,有一些较为相似的领域,有的作者写得很有层次感和逻辑性;而有的作者写的很简单。

3。

文章的完整性。

如果你有一个很好的IDEA,但是由于你研究内容的完整性不够,也会给评审人很不好的印象。

第一感觉就是你研究做的不系统,有很多影响因素没有考察,进而会怀疑你所得结论的真实性。

所以我的建议是:一个工作尽量要做系统全面,写文章的时候当然没必要把所有的研究内容都写进去,但是一些在类似论文中常出现的考察内容还应该尽可能包括,我们反对文章写得太长,但相较于太短的文章而言,文章内容多一些更好,至少能让评审人感觉你确实做了较为系统的工作。

评审人大不了让你修改时删掉一些内容(至少你有可删的),如果太少就麻烦了。

4。

文章的书写细节。

这一点是很多投稿人不怎么重视的,但在我看来非常重要。

说严重点甚至可以直接决定你这篇文章是否能录用。

如果说语法错误还是可以原谅的话,那么常用单词的拼写错误是绝对让我无法容忍的。

至少在我看来你这个人是很不严谨认真的,连这么简单的词都能拼错,只能说明你没有把这篇文章的写作当回事。

既然你都不把自己的文章当回事,我何必浪费自己的时间呢?比如我最近刚评审了一篇文章,实验部分本来是要说材料在60摄氏度烘干。

结果我看了半天也没发现60后面的那个温度符号(晕死!)。

另外,我发现很多稿件中的物理量和单位符号也经常不统一,比如公式中的符号是斜体的,可到了讨论中又变成正体的了,让人感觉很无奈!这些都能反映出作者的一种很不严肃的科学态度。

如果一旦让评审人产生了这种感觉,那你的这篇文章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当然,最科学的选择期刊发表你的文章的方法是根据你的文章的学术水平而定,我不想在此方面赘述,因为学科各不相同,期刊浩如烟海,实在无法总结出有用的东西。

其实,实验工作结束,写文章之前,你就应该规划你的文章的去向,当然有许多牛人在计划实验之前就定下了文章的去向,也就是说这些文章是为特定的期刊“量身定做”的,当然录用几率非常之高!然而,对于新人们,比如我自己,多数情况下是先做了一个自己觉得有意思的课题,做完了实验才想着如何介绍给大家。

因此,在你平时看文献的时候,最好对本学科的期刊有所研究,总结出一些规律,也许对你将来投文章有很大帮助。

个人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在投文章时关注,这些比较容易做到,也不会花很多时间,因此推荐给新人们:1、期刊的兴趣:不同的期刊尽管有时已经给出了自己的发表文章的领域,但是你只要认真的看三五期你就会发现,它们在自己的领域中还是有偏好的,这往往是受到期编辑部人员背景的影响,也就说这方面会受到期刊人员(尤其是主编和副主编)的变动而发生变化,例如,上世纪80年代,JACS对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的文章还是比较推崇的,后来一直到07年前有机化学领衔主演,近期纳米材料也有了一席之地。

前面与Bard很有关系,中间时期与主编副主编中众多的从事有机化学研究的学者一定有牵扯,现在结构的调整导致目前的结果!如果你的文章华而不实,请投letters,如果你的文章理论基础扎实,或者实际应用面面俱到,请投full paper。

一般你的文章已经具备了一级学科核心期刊的水平,那就不用为慢而苦恼,因为这些期刊为了自己的声誉而不会拖无名小辈的文章,要么直接拒回,要么一切正常进行,多数在2个月以内会有结果。

2、期刊的刊载能力:期刊的刊载能力是一些急需文章的作者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影响因子处于连续上升的二级学科非主流期刊。

这些期刊往往学术性要求不是很高很专,趣味广泛。

如何确定一个期刊是否处于这种状态不是很难,首先可以关注它的近几年的IF,如何在2-3之间跳跃性振荡,忽涨忽跌,就应该小心了。

然后看它每年有多少期,每期大约能发多少篇文章,再统计一下有多少在线的文章,如果你发现它每月在线的文章量大于或接近能够刊登的文章量,那它就是一个“出不敷入”的期刊,由于它为了保住IF不快速的下滑,不能增加期数和每期的文章量,能做就是大幅度超前出版!由于它的不错的IF 和较低的拒稿率,已经吸引了很多专业的作者投稿,那么,编辑们实际上能做的只剩下故意拖延稿件的处理进程,往往一个月左右才指派到副主编,三五个月才整理审稿意见,修改稿没有限定提交截止日期等等!目前Food Chemistry就处于这种状态,已经出到12月份了,还有260多篇在线。

不过这样的期刊还是容易中的,前提是你很乐意和它们耗时间!如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就是如此。

有些期刊的相关信息十分隐蔽,因为很多稿件即使录用了也在编辑部不在线,在线的少量文章是将要正式出版已经校样的稿件,但是你可以通过多看一些已经发表的文章收稿日期和正式出版日期进行计算!隐蔽性最大的是一些经常要求作者resubmission的期刊,其实标注的审稿日期之前已经折腾了作者们半年甚至一年!对于这样的期刊,唯一的办法是问问身边的其它有经验的人。

3、审稿周期:期刊的审稿周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状态,因此未投稿之前,新虫们可以从侧面了解你意向中的期刊对审稿人是怎样要求的。

如果期刊的邀请审稿信希望受邀请者3-5天决定能否审稿,如果20天左右返回审稿意见,如果拒稿最好在10天以内返回意见的,应该是负责任的不错的期刊,因此虫友受到如此的邀请,不妨拿出来共享一下。

如ACS、RSC和Elsevier的部分期刊(如BB和EC等)都要求2-3天决定是否接受邀请,2 week返还审稿意见。

而如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半个月过去了还在提醒审稿人是否准备审稿!4、明珠暗投:有些人做的东西在自己的领域不算优秀,如果换个角度去写文章,投到其它领域的期刊,说不定就是一个香饽饽!例如,你是搞物理的,有很好的物理计算模型和功底,不妨选择一个化学或生物模型应用,投化学或生物类期刊,往往又快又好。

现在做纳米材料的经常将材料合成以后简单应用投给分析化学的期刊,因为他们的材料做的漂亮,表征的详细,反而比做纯分析的更具优势!如果你做无机材料的,研究材料对生物相关物质的催化、分离或检测,投给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期刊应该是不错的选择!5、研究Editorial Board:许多期刊的风格主要源于主编,其它顾问编委甚至副主编都是名誉上的配角,因此这样的期刊你在投稿前稍微研究一下他是很有必要的。

在google上搜索一下登录他所在机构的个人主页,除了了解一下他的研究兴趣,主要是看他的group有没有专职助手!有的已经明确指出该助手就是为了他的期刊服务的,如:Electroanalysis 的主编J. Wang和Electrochem. Commun.的主编R.G. Compton。

那么投这样的杂志,最起码你的稿件处理进程是非常正常的。

有些期刊是副主编负责制,而且投稿时需要推荐,那么在投稿和Cover Letter中选择推荐副主编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虫友认为不应该选择中国和日本籍的,我不这么认为,凡事须区别对待。

如果你对自己的文章有信心,投的是本学科主流国际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你完全可以故意选择他们,因为他们感觉能做到重要国际期刊的副主编很不容易,工作一般很卖力,而且,与欧洲人相比,亚洲人一般是工作狂,尤其是年轻的中国和日本牛人,晚上和周末是不休息的!不过,如果你的文章存在某方面的硬伤,那么精选副主编要权衡他的学术和工作效率,两者取得平衡。

比如你的基本理论不扎实,文章的亮点是方法新,获得的结果好,那么你千万不要推荐给那些经常发表6 pages以上article的专业副主编,最好选对你的方向稍微擦边的其它学科的人负责你的文章。

相反,如果你的工作的核心是细致的工作,那么你就应该选择经常指导他们的学生们做类似工作的编辑们!总之,期刊的编辑部不会经常变化,而投稿人选择的期刊是变化的,因此需要灵活应变,最终选择合适的期刊发表你的文章。

6、精选Reviewer:有人认为推荐审稿人只是投稿的一个环节,编辑不会用你推荐的人,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多数期刊在多数情况下是采用你推荐的审稿人的,只要你推荐的审稿人满足一定条件,这种几率就更大。

因此,你投稿时不要胡乱的在你要投的期刊上拷贝审稿人,要带着研究的态度去推荐。

有竞争力的期刊编辑一般参考你推荐的审稿人按专业接近程度送审,因此推荐的审稿人曾经在你投送的期刊发表过文章,编辑就更容易根据他注册时提供的信息进行比对,不过如果你提供的人是该专业小有名气的学者,即使他没有投过该期刊,编辑也是容易评价的,因为地球是很小的!在考虑以上因素的同时,推荐审稿人应考虑以下几点:(1)方向接近;(2)水平不要过于悬殊,因为如果你投的期刊在你的研究领域非常一般,而你的学术出身又不是很耀眼,特别牛气的人很可能拒审,尤其是亚太地区的所谓牛人;(3)核实通讯e-mail,因为有些文章上的地址是学生用自己的信箱而以老板为名(中国最常见,国外不允许)通讯的,有时学生毕业甚至未毕业都基本不Check此信箱了;(2)、(3)经常导致审稿周期的延长!(4)你和你老板的学术圈子:多数做学问的还能客观公正,但是有些老板树敌较多,喜欢到处攻击,或者做各种评审过于刻薄,你不得不注意回避那些有积怨的group。

(5)审稿人的背景:第5大点选择编辑的方法在此也有用处,而且选择审稿人的空间相对更加广阔,因此可考虑的因素可以更多一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