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世界通史PPT 13章 印度与印度洋区域
世界通史PPT 13章 印度与印度洋区域
1526年,德里苏丹国 被莫卧儿王朝取代。
德里苏丹国
古尔王朝的苏丹穆罕默德于1206年遇刺身死,其国家 分裂。而统治印度的总督库特布丁·艾巴克以德里为 中心独立为苏丹,故称德里苏丹国家,北印度从此开 始了德里苏丹王朝。
德里苏丹国的统治阶级都是中亚来的伊斯兰教军事封 建贵族,以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四十大家族”为核心 ,占有大量的军事采邑土地“伊克塔”,并依靠中亚 外族雇佣军为统治支柱。对印度教封建主及各阶层广 大居民采取敌对、歧视、迫害等高压统治政策,强征 人头税及强迫改宗伊斯兰教,刺激了印度教各阶层的 民族感情和宗教情绪。
室利佛逝:苏门答腊岛上的佛教王国,受印度佛教文 化影响。
吴哥:高棉王国的都城,城市的建设受印度婆罗门顾 问的指导,城市为印度教世界秩序的缩小映像,12世 纪开始接受佛教。
扶南
扶南:接受印度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传统 自称:“罗奢”(梵语:国王),神授权力 政治:行政职务和官僚机构效仿印度; 文化:梵语成为官方语言 宗教:接受印度宗教仪式,崇拜毗湿奴、湿婆
三、印度南部的印度教诸国
印度南部也处于政治分裂中,但未遭外族入侵, 没有长久的战争和混乱,印度教统治者控制着 小块领地。
库罗王国:印度大陆南端王国,11世纪达到极 盛,征服锡兰和东南亚部分地区;没有建立起 中央集权,地方和村镇实行自治。
维查耶那加尔王国:兴起于德干高原,是德里 苏丹向南部扩展势力的结果;1336年建区域的主要贸易路线
三、种姓与社会
后古典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变化给种 姓制带来一系列挑战,种姓制应变化而做出调 整来适应社会环境,维护地区社会秩序。
种姓制度与移民:种姓制度适应新来移民,促 进他们融入印度社会。
种姓与社会变迁:商人和手工业者发展成为独 特的“阇提”。
种姓制度的扩张:后古典时代,种姓制度向南 部扩张并扎根,寺庙也支持种姓制度,逐渐成 为社会组织的主要基础。
的相遇
印度教的 发展
印度社会 在东南亚 的影响
东南亚 诸国
印度洋区域的 跨文化贸易
伊斯兰教及 其吸引力
伊斯兰 教的传
入
种姓与社会
结语
1、政治组织方面,印度没有回归中央集权的帝国统治。 2、其他方面,印度的发展与其他后古典时代社会相似,
农业发展促进人口增长、城市化、贸易和手工业发展。 3、印度洋区域的大宗贸易影响了从东亚到东非的经济和
公元8世纪,雕刻工在印度中部埃洛拉陡峭 的岩石上凿出一个大型寺庙。在后古典印度, 像埃洛拉这样的寺庙团体掌握着大量资源。
二、印度洋区域的跨文化贸易
古典时代印度洋地区的贸易已蓬勃发展起来,后古典 时代这一地区的贸易更为发展,应用更大的商船和更 严密的商业组织,由于季风的季节性变化,商人总是 在航线间分段贸易。
商业中心:印度成为印度洋贸易区的中心,印度诸港 口成为主要贸易中转站;倭马亚、阿拔斯王朝建立起 来,唐宋朝建立之后,印度洋上的贸易达到高潮。
专门化生产:印度洋贸易逐渐形成市场导向的产品专 门生产,印度生产棉织品,中国出口丝绸、漆器和瓷 器,东南亚出香料,西南亚出乳香、马匹和椰枣,东 非出黄金、象牙和奴隶。
首位以苏丹(权威)自称的统治者,统治期间, 其领土高于前任帝王达17倍。
1001——1027,对印度发动17次进攻 目的:劫掠更多珍宝(把印度教和佛教建筑改
成清真寺或伊斯兰圣地)
德里苏丹国
德里苏丹国 (1206~ 1526),共存在了320 年,是13~16世纪突 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 贵族统治北印度的伊 斯兰教区域性封建国 家的统称,以其建都 德里得名。
库罗王国, 848—1279年
维查耶那加尔王国, 1446—1520年
维查耶那加尔的国王以富丽堂皇的建筑 装点首都,图上别致的拱顶建筑是巨大
的象厩。
印度洋区域的产品与贸易
印度洋夏季季风
一、季风区内的农业、贸易和经济发展
季风:春夏季节,温暖的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秋冬 两季,东北风使气候干燥寒冷,需要灌溉系统提供水源 。
二、伊斯兰教传入北印度
•通过军事活动、穆斯林商人经商、 征服 突厥语系民族移民将伊斯兰教带 信德 入印度北部。
•到8世纪中叶,信德地区由阿拔 斯哈里发控制。
•中亚的突厥游牧民族在10
突厥移 民和伊
世纪时期逐渐熟悉并归信 伊斯兰教。
斯兰教 •部分穆斯林突厥迁入阿富
汗建立伊斯兰国家。
二、伊斯兰教传入北印度
伊斯兰教初入印度,并未吸引印度人, 但逐渐印度人开始皈依伊斯兰教,希 望通过改宗来提升自己的种姓地位。
伊斯兰教及 其吸引力
苏菲派成为伊斯兰 教主要传教力量, 强调虔诚与献身, 不关注教义,吸引 大量信徒。
12世纪的巴克提 运动希望消除印 度教和伊斯兰教 之间的隔阂与差 异,宣扬爱和献身。
与其他地方一样, 在印度,苏菲神 秘主义者是最成 功的穆斯林传教 士。这幅18世纪 的绘画描绘了受 到印度北部穆斯 林爱戴的苏菲长 老合加·黑德尔, 他的名字常与春 天、富饶、幸福
马六甲:15世纪,马六甲王国大力推动伊斯兰教普 及,资助东南亚伊斯兰教的传教活动,广建清真寺, 伊斯兰教传播到摩鹿加群岛和菲律宾南部诸岛。
本章要点
伊斯兰教与 印度教诸王
国
对中央集权 统治的需求
伊斯兰教传 入北印度
印度南部的 印度教诸国
印度洋区域的 产品与贸易
季风内的农 业、贸易和 经济发展
印度教与伊 斯兰教传统
以仁爱。
印度教许诺拯救,通过崇拜毗湿奴和 湿婆的形象、冥想、献酒食达到梵我
合一,以实现宽恕和拯救。
12世纪印度教 复兴,虔敬仪 式增加,供奉 毗湿奴和湿婆 的仪式增多。
印度教
对哲学产生影响, 婆罗门哲学家罗 摩奴伽提出个人 真正的极乐来自 拯救和与神合一, 鼓励信徒向毗湿 奴献身,哲学走
向拯救神学。
具影响的帝王之一。
戒日王(589—648年)
他的统治时期是印度历史上 的光辉时代。
他是继笈多王朝之后统一印 度的国王,曾多次派遣使臣 与中国唐朝通好;唐太宗亦 派王玄策等人率外交使团访 印。在他统治的40余年间, 北印度相对稳定繁荣。死后 帝国分裂,出现了王朝林立 的局面。
当时领土 包括恒河 流域,旁 遮普和拉 其普特的 大部分地 区,直到 西印度卡 提阿瓦尔 半岛一带。
伽色尼 的马哈
茂德
•阿富汗突厥人领袖, 多次入侵印度北部, 劫掠、毁坏印度教和 佛教寺庙建筑.
德里苏丹
•马哈茂德的继承者在印度北部 建立的伊斯兰国家,定都德里.
•统治印度北部三百多年,大力 扶持伊斯兰教;但管理体系较 为薄弱.
伽色尼的马哈茂德
伽色尼帝国的最著名、最英明的帝王。统治期 间征服伊朗东部土地、西北印度次大陆;涵盖 大部分今天的阿富汗,伊朗东部,巴基斯坦和 印度西北部。
相联系。
印度社会在东南亚的影响
东南亚主 要国家, 100—1520
年。
一、东南亚诸国
印度在东南亚的影响:印度商人将印度文化带到东南 亚,东南亚政治精英借鉴印度组织形式,如君主制, 模仿印度的宫廷仪式和行政管理体系,鼓励印度教和 佛教的传播。
扶南:东南亚第一个受印度影响的国家,控制克拉地 峡;宣扬印度教的君权神授观、使用梵语、崇拜毗湿 奴和湿婆等。
戒日王:606—648年,短暂恢复印度北方大部分地区 的统一;遇刺死后,未留下子嗣,其帝国随即瓦解。
戒日王 头像铸币
戒日王(589—648年)
戒日王是其德称,意为“ 持戒的太阳神”。
印度历史上的国王、剧作 家兼诗人,最后一个统一了 北印度的本地人国王。印 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
他为中国人所熟悉主要是 玄奘西游的缘故,而单就 印度历史而言,他也是最
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传统的相遇
印度教:南部
伊斯兰教:北部
佛教:沦为小信仰
1千纪末期,佛教昌盛与东亚、中亚和东南亚
印度: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吸引了佛教徒;
突厥人入侵印度,佛塔和佛寺被毁;
1196,穆斯林军队蹂躏那烂陀城中的佛
教寺院,
焚烧藏经馆,屠杀、流放僧人
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传统的相遇
南印度艺术家常用青铜 把湿婆描绘为长着四只 手的舞者之神。在这座 库罗王朝时代的雕像中, 湿婆脚踩一个象征无知 的矮脚鬼怪,一手持铃 铛唤醒信众,另一手擦 出为世界创造者与毁灭 者湿婆所用的火焰,另 外两只手向其崇拜者示
第13章 印度与印度洋区域
眼盲的卡比 尔,是印度的 尊者(宗教导 师),一边织 布一边与弟 子们讨论宗 教问题。
后古典时代的印度
政治:分裂 种性制度和印度教:保持社会凝聚力和特征 7世纪起,伊斯兰教吸引大批印度信众; 11世纪以后,伊斯兰教、种性制度、印度教:
深刻影响着印度社会 印度洋区域:印度传统影响着东南亚的政治、
海上贸易在后古典时代的东南亚繁荣 起来。这幅9世纪的浮雕来自爪哇岛的 婆罗浮屠佛寺,描绘了一艘典型的东 南亚船。
吴哥窟
吴哥窟(Angkor Wat)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 ,被称作柬埔寨国宝,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同 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哥特式建筑。吴哥窟原始的 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 ”,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
社会结构,印度自身从这一贸易中获益,成为贸易中转 站。 4、印度文化在后古典时代发生变化,印度传统深刻影响 到东南亚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印度商人推动印度教、 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确立。 5、在整个后古典时代,印度全面参与了东半球范围内的 跨文化交流和贸易活动。
1—6世纪 606—648年 670—1025年 711年 850—1267年 889—1431年 1001—1027年 11至12世纪 12世纪 1206—1526年 1336—1565年
文化发展,形成经济一体化。 贸易繁荣:航海技术的发展、有组织的航线网
络的发展、港口城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