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专题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
《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院部:机电学院
班级: 12机械卓越
姓名:李丰
学号: [1**********]
指导教师:陈玲
提交日期:2019年6月18日(14:30-17:00)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
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
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化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
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
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尽管自然环境并不优越,但是徽州人在历史上还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就。
徽商在商品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功,给徽州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观念支持。
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
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徽剧等。
徽州文化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形成在各文化领域品位独具的徽州派系,如新安理学、新安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
同时徽州文化还孕育了无数优秀人才。
在封建科场,徽州才子始终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如歙县便享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休”之殊誉。
从宋至清末,徽州进士人数累计达1900人。
此外徽州还涌现了算
学家程大位、经学家俞正燮、戴震,理财专家王茂荫、近代学者胡适、教育家陶行知等著
名人物。
徽商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商业集团,足迹遍布天下。
他们不仅给徽州带回了丰厚的物
质精神财富,而且直接参与了许多地区的开发,特别是长江流域的大小城市无不是徽商聚
集之地,其资金和经营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诸如“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陈去病《五石脂》,“山东临清,十九皆徽商占籍”
(谢肇《五杂俎》卷一四),北京“徽人辐都下者,已以千万计”(许承尧《歙事闲谭》)。
随着徽商遍及海内的商业活动以及大量徽人为官入仕四处游宦,很多徽籍人口散
居于全国各地,以至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
浸润着徽州文化韵味的徽人采取主动姿态
吸取四方文化成果,博采众长,发展创新,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突破,保持着持续发展
的可能。
另一方面,优势的徽州文化又以昂扬自信的姿态将自己展现于其他文化区域。
旅
居在外的徽州人十分注重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全国大小商业都会无处不有徽州会馆及码头、义学等附属机构。
徽人多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其生活习俗、观念形态、价值取向很容
易为客居
地居民接受、仿效,形成一种徽客文化势力,从而扩大了徽州文化的地域外延。
在与
各地域文化碰撞交流中,徽派文化对中华文化其他各支系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地域间
的文化交流,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华的内涵。
徽商文化初步整合传统宗族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丰富了古代经济思想和
社会思想。
他们倡言“良贾何负闳儒”(《太函集》卷55),“贾何负于耕?”(《新安歙北许氏支东世谱》卷八)对正统“士农工商”的本末体制提出质疑,明确提出与正统观
念对立的社会价值观,宣称“造物之厚人也,使贵者治贱,贤者治愚,富者赡贫”(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二十六》),将传统士农工商四民按贵贱、贤愚、富贫之别重新划分,
否认职业有贵贱之分,所谓“人之处世,不必拘其常业,但随所当为者。
士农工商,勇往
为先”(《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728条),强调个人努力,承认个人成就。
商人阶层的
价值体系也得到徽州社会其他阶层的认可,“商居四民之末,徽俗殊不然”(《歙事闲谭》)。
逐利、致富在这里是光明正大的,连读书人也抛去封建士大夫“君子不言利”、
安贫知命的古训,“虽士大夫之家,皆以畜贾游于四方”(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出现了一批亦儒亦贾的新兴家族。
徽商标榜义与利、仁与富的统一,竭力为发展工商业鸣锣开道,是对正统儒学观念的
重大突破和创新。
以戴震为代表的汉学皖派,在儒家圣学范围内,纠正其偏颇之外,以当
时社会价值取向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尊重人性,肯定人欲,用“理者,存于欲也”(《孟
子字义疏
证》),调和理欲矛盾,反对以理杀人。
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基就在于当时徽州商
业发展的长期积累,引起思想领域产生相应的波动。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
成难知难不难”(《古徽楹联》),一语道出徽人不拘古训,注重效果的务实与通达。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徽州文化蕴涵的精华和糟粕都极为典型地折射出中国传统
文化的特质。
毫无疑问,植根于封建土壤的徽州文化有落后、保守、稳定甚至僵硬的一面,它所崇尚的宗法礼教精神使社会凝固板结,阻滞着社会结构的转型、更新;其突破传统、
变异自我的尝试最终也失败了。
但同时,徽州文化中又确实含有极具开拓、开放性因素的
精华,积淀凝聚着极为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铭刻着传统文化探索自身突破自我的尝试。
其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的精神,突破传统的魄力与创意,取财于义、生财有道的商业道德,搏击商海仕途犹不失人文与风雅的达观、洒脱以及人际的体恤、关爱和亲情,在改革开放
的今天仍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