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农业资源分布一基本介绍地理位置安康市地处于祖国内陆腹地,陕西东南部,居川、陕、鄂、渝交通要冲,介于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
北与西安周至、户县、长安县以及商洛市的柞水、镇安县毗邻;西与汉中市的佛坪、洋县、西乡县接壤;南与重庆市的城口、巫溪县、四川省的万源县相连;东与湖北省的竹山、竹溪县、郧西、郧县相接。
安康处在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居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全市总面积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其中耕地面积199432公顷,林地1658496公顷,森林覆盖率%,荒山荒地91691公顷,水域面积39861公顷。
地质地貌安康市位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缘,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
安康市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横贯其中,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地貌轮廓。
市辖区北部秦岭东梁海拔米为全市最高点,南部巴山的化龙山海拔米为南部最高点,汉江在白河出境处海拔170米为全市最低点,相对高差2700米以上。
安康市地貌受垂直地带性差异变化制约,分为山地、丘陵地、川道平坝地三种基本地貌类型,分别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这种高低悬殊的地理特征,形成气温差异带来动植物垂直不同分布和人类选择生存空间的不同分布。
自然气候本市属于北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主要特点是热量丰富,降雨充沛,冬季温和,春季升温快但波动大,夏季炎热,秋季降温急骤,雨热同步,四季分明,但降雨量年内年际间变率大。
全市自然气候以旱为主,旱涝交错,灾害频繁。
由于受地形和海拔高度影响,气候垂直差异性明显,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温度降低,雨量增加,温度东部高于西部,降雨量西部高于东部,全市平均降雨量910毫米,东、北部700—900毫米,旬阳小河是少雨中心,西部和南部为900—1200毫米,任河西部是多雨区,全市年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
安康市的河流属于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是陕西省河流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亿立方米,其中自来水为亿立方米(含基流量亿立方米),流经本市的客水为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亿立方米,地面总蒸发量亿立方米,占年降水量和%。
全市地表水质多属重碳酸型弱矿化水,按国家标准评价属清洁级,水质基本良好。
地下水质多属弱矿化重碳酸型,除城区和居民点较集中的水质差外,其余地方水质均适宜于生产、生活用水。
行政区域2008年,安康市下辖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共1区9县。
汉滨区面积3652平方千米,人口106万。
邮政编码725000。
区人民政府驻五星街。
其中(1)旬阳县面积3554平方千米,人口45万,旬阳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汉江横贯其中。
县城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曲水环流,状若太极,被誉为“中华天然太极城”。
全县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319个村(居、社区),总人口45万人,是革命老区县,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县,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省双高普九县,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扩权试点县。
旬阳资源富集。
地处南北过渡的内陆山区河源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物、矿产、水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县内农作物29类385个品种,中药材496种,是国际型优质烤烟基地、全国著名优质蚕茧之乡、全国人工栽培黄姜第一大县,特色农副产品狮头柑、樱桃、核桃、柿子、拐枣、花椒、油桐等富有胜名。
县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39种,汞、锑、铅、锌、镁、铁、石灰石、白云石储量尤为丰富,汞锑矿为全国特大型矿床,铅锌矿远景储量200万吨以上,石灰石储量达亿吨,瓦板石达2500亿立方米,重晶石储量152万吨。
境内主要河流196条,水能蕴量80多万千瓦,规划建设电站12座,装机容量70万千瓦。
高山草甸、田园风光、溶洞瀑布、蜀河古镇、红军老祖等自然人文景观众多。
旬阳区位优势明显。
旬阳地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交汇地带,具有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区位优势。
襄渝、西康铁路及316国道、102省道在旬阳交汇,境内铁路128公里,设站14个。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000公里,已基本实现乡乡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话”的“三通”目标。
随着西康高速公路的通车,十天高速公路、西康铁路复线及襄渝铁路复线的开工建设,汉江四级航线的开通,旬阳将成为陕南重要的交通枢纽。
;(2)石泉县面积1525平方千米,人口18万,石泉县位于陕西南部,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地形轮廓呈”两山夹一川”之势。
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19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
石泉建县历史悠久,在晋为长乐县,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25年)改称石泉,因城南石隙多泉而得名,“泉水清冽,径流不息”,颇具“清泉石上流”之韵。
石泉属亚热带边缘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度,年均日照数1811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适宜各种农作物、经济作物生长和多种动物生息繁衍。
石泉资源富饶,居山则山藏百宝,处水则水蓄财源,生物、人力、矿产三大资源十分丰富,自然人文景观集南北风光、汇秦楚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蚕桑、黄姜、烤烟、茶叶等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其中桑园十万亩,年产鲜茧2200吨,属陕西省蚕桑树基地县之一。
水力资源以汉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为主,可开发利用量万千瓦,目前在汉江干流上已建有万千瓦的石泉水电站,在汉江支流上建有筷子铺、胡家湾、鹅项颈3个小型水电站。
装机容量18万千瓦,投资14亿元人民币的喜河水电站已开工建设。
矿产资源主要以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砂、钒钛磁铁矿、铅锌矿、金矿为主,全县工业经济已初步形成丝绸、建材、水电、生物、化工五大支柱行业。
;(3)汉阴县面积1347平方千米,人口29万,汉阴县位于陕南秦巴山区,与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石泉县、宁陕县和汉中市镇巴县毗邻.古称西城、安阳、汉宁、安康,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始名汉阴至今,全县辖18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版图面积1347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境内山川秀丽,物阜民殷,人杰地灵,素有安康“鱼米之乡”美誉。
汉阴气候温和湿润,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海拔290—米。
境内河流纵横,均属长江水系,年径流量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万立方米,可供利用的水能资源1 万千瓦,水面万亩,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汉阴自然资源丰富,以矿产、动植物资源最为突出。
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砂金、脉金,瓦板石、石灰岩、大理石、板石,花岗岩、石英砂,煤碳等1 9种,产地64处,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铁锈红瓦板岩之乡和黄金大县。
全县有耕地面积32万亩(其中水田12万亩),人均基本农田达亩;(4)宁陕县面积3678平方千米,人口 7万,宁陕县地处秦岭中段南麓,属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长江、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有森林4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分别是全省、全国的3倍和6倍;林地面积分别占陕西省和安康市的%和%。
天然林保护区内有野生动物250余种,鸟类、鱼类、两栖爬行类动物繁杂多样,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白天鹅等20余种珍惜吉祥的野生动物和珍禽频频出现,可谓天然的动物园。
由于地处南北植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地带,境内生物资源、植被类型十分丰富,现有种子植物136科591属1178种,有“自然生态大观园”之称。
生漆、木耳、板栗、山野菜、核桃等土特产年产量均在数百吨以上;有植物类中药材395种,矿物类中药材4种,党参、天麻、枣皮、茯苓等名贵中药材发展初具规模。
矿产资源储量可观,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有20余个矿种,以水晶、钼矿、石英、大理石等最为丰富。
生态旅游资源特别丰富,自然景观美妙多姿,奇异罕见;人文景观底蕴深厚,别具特色;森林植物景观古朴幽美,秀冠三秦。
全县有景区景点209处,其中自然景观158处,人文景观51处,古栈道遗址、旬阳坝溶洞群、七亩坪峡谷、平河梁林海、十八丈瀑布、城隍庙等风景名胜令人心旷神怡。
水资源优势明显,境内河流纵横,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120多条,年径流总量达14亿立方米以上。
是发展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地道名贵中药材的最佳地区。
近两年,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县、退耕还林示范县、农村中级电气化县、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县和国家绞股蓝种植示范基地。
;(5)紫阳县面积2204平方千米,人口34万,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西面与四川省万源市毗邻,东南方向与重庆市城口县接壤,全县辖 25 个乡镇,面积2204平方公里,人口 35 万。
紫阳素有茶乡、歌乡、桔乡之称,这里万山综错,河溪密布,汉江自西北至东南横贯全境,任河由西南向西北注入汉水,两条河水将全县分割为东南部大巴山区、西南部米仓山区、北部凤凰山区,加上蒿坪河川道,从而形成了紫阳“三山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
由于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了紫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无霜期为268天。
紫阳历史悠久,文化积蕴厚重,新石器、商周、两汉都在这里留下了很多遗址。
同时,这里是世界著名的志留系弓笔石古生物化石裸露地带。
紫阳是全国唯一用道教名号命名的县份,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号紫阳真人)在这里修行而得名。
这里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之一,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
紫阳境内生物资源得天独厚。
尤其是以茶叶、蚕桑、柑桔、杜仲、党参、厚朴、天麻、绞股蓝、山野菜等为主的生物资源,在全国久负盛名。
矿产资源潜力巨大。
现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 23 种。
其中瓦板岩的质量与储量堪称世界之最,被公认为是当代建筑材料之瑰宝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远销美、法、英、澳、日等国家,倍受外商青睐;毒重石矿为全国稀有的第二大矿床,储量450万吨,是生产钡盐系列产品的优质原料;锰矿储量760万吨,亟待开发;无烟煤、石煤等燃料矿产储量为亿吨;以钛、铌、铁,为主的其他金属矿产和以玉石、石灰石、大理石、粘土岩为主的非金属矿储量也极为丰富。
水资源丰富。
境内大小河流 104 条。
水力蕴藏量约28 万千瓦,可开发量万千瓦。
可利用水域面积万亩 ,是水产开发的理想之地。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秦巴山色、汉水风光、茶乡风情、擂鼓雄奇、任河漂流、瀛湖碧波、民俗民居、民歌茶艺,兼具南北风格,融汇秦楚神韵,让人留恋忘返。
紫阳是全国迄今已发现的两大富硒区之一,这块土地上生长的动植物天然含硒。
紫阳县所生产的各种食品不仅天然富硒,而且无公害、无污染,既是功能食品,又是绿色食品。
紫阳富硒茶在唐朝曾作为贡茶供宫廷享用,在清代紫阳毛尖茶已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而享誉全国,2001年3月,紫阳县人民政府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报了富硒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