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附录(世界常用钢号对照表)

附录(世界常用钢号对照表)

附录附录A世界常用钢号对照表附表A-1 优质碳素结构钢(续)附表A-2 合金结构钢(续)(续)(续)附表A-3 弹簧钢(续)附表A-4 高碳铬轴承钢附表A-5 碳素工具钢(续)附表A-6 合金工具钢(续)(续)附表A-7 高速工具钢(续)附表A-8 不锈钢标准钢号对照表(续)(续)(续)附表A-9 耐热钢(续)(续)附录B 新、旧标准拉伸性能符号对照金属材料的拉伸性能及其符号的新标准《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228-2002)合并且代替《金属拉伸试验方法》(GB/T 228-1987)、《金属薄板(带)拉伸试验方法》(GB/T 3076-1982)和《金属拉伸试验试样》(GB/T 6397-1986)三个标准。

新标准与旧标准在性能名称与符号对照列于下表。

附录B-1 新、旧标准拉伸性能符号对照附录C 全书图表一览第1章钢铁热处理基础图1-1 Fe-Fe3C合金相图表1-1 Fe-Fe3C相图中的特征点表1-2 Fe-Fe3C相图中的特性线表1-3 Fe-Fe3C相图中各相的特性表1-4 热处理常用的临界温度符号及说明图1-2 Fe-Fe3C相图中常用的热处理工艺加热区间表1-5 铁碳合金中各种组织的力学性能图1-3 合金钢按用途分类表1-6 生铁产品牌号示例表1-7 专用结构钢的前缀符号表1-8 专用钢材产品用途、特性和工艺方法表示符号表1-9 优质碳素结构钢牌号和优质碳素弹簧钢牌号示例表1-10 合金结构钢和合金弹簧钢示例表1-11 其他钢牌号示例表1-12 过冷奥氏体转变类型及主要特征表1-13常用钢材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类型图1-4不同马氏体量时碳含量与淬火硬度的关系表1-14 常用钢种淬火硬度与临界直径表1-15 部分钢不同截面尺寸的淬火硬度(HRC)表1-16 常用淬火介质的淬火烈度H值(cm-1)表1-17加热计算经验公式及碳钢和合金钢的加热系数表1-18高速钢在盐浴炉中淬火的加热系数表1-19工模具钢在不同介质中的加热时间及加热系数表1-20 节能计算法使用的钢件加热时间计算表表1-21不同钢种加热时间计算表表1-22电耗定额计算及考核公式表1-23表1-22中公式各符号含义k表1-24 工艺折算系数1k表1-25加热方式系数2k表1-26生产方式系数3k表1-27工件材料系数4k表1-28常用热处理工艺装载系数5表1-29燃料消耗定额计算及考核公式表1-30 表1-29中公式各符号的含义k表1-31 工艺折算系数1k表1-32 加热方式系数2k表1-33常用热处理工艺装载系数5表1-34钢的临界温度经验公式表1-35 50个常用钢种的回火经验方程表1-36 正火与退火工艺分类及应用范围表1-37 常用钢回火脆性温度范围(℃)表1-38 淬火冷却方法分类与应用范围表1-39 回火工艺名称与应用范围表1-40调质件加工预留余量表1-41轴类零件热处理时外圆预留磨削余量表1-42套类零件热处理时预留磨削余量表1-43中碳钢套类零件内孔预留余量表1-44中碳钢套类零件外经及高度预留余量表1-45高碳钢套类零件内孔预留余量表1-46高碳钢套类零件外经及高度预留余量表1-47渗碳钢套类零件内孔预留余量表1-48渗碳钢套类零件外经及高度预留余量表1-49合金钢套类零件内孔预留余量表1-50合金钢套类零件外经及高度预留余量第2章常用钢材热处理工艺数据表2-1碳素结构钢牌号和性能表2-2碳素结构钢新旧牌号对照表2-3优质碳结构钢磷、硫含量和低倍组织要求表2-4优质碳素结构钢临界点温度及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表2-5合金结构钢牌号与化学成分表2-6合金结构钢临界点温度及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表2-7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牌号与性能表2-8低碳马氏体型钢热处理工艺和力学性能表2-9低碳马氏体钢淬火临界直径表2-10弹簧钢化学成分表2-11弹簧钢临界点温度及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表2-12轴承用钢化学成分表2-13轴承用钢临界点温度及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表2-14碳素工具钢化学成分表2-15碳素工具钢残余元素的控制表2-16碳素工具钢临界点温度及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表2-17合金工具钢化学成分表2-18合金工具钢临界点温度及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表2-19 高速工具钢化学成分表2-20高速钢临界点温度及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表2-21奥氏体型不锈钢和耐热钢化学成分表2-22奥氏体-铁素体型不锈钢和耐热钢化学成分表2-23铁素体型不锈钢和耐热钢化学成分表2-24马氏体型不锈钢和耐热钢化学成分表2-25沉淀硬化型不锈钢和耐热钢化学成分表2-26奥氏体型不锈钢热处理工艺与性能参数表2-27铁素体型不锈钢常规热处理工艺与性能参数表2-28奥氏体-铁素体钢常规热处理工艺与性能参数表2-29马氏体型不锈钢退火热处理工艺与性能参数表2-30马氏体型不锈钢淬回火热处理工艺与性能参数表2-31沉淀硬度不锈钢热处理工艺参数表2-32 奥氏体型耐热钢热处理工艺与性能参数表2-33 铁素体型耐热钢热处理工艺与性能参数表2-34 马氏体型耐热钢退火工艺与性能参数表2-35 马氏体型耐热钢热处理工艺与性能参数表2-36铸造碳钢牌号和化学成分表2-37铸造碳钢力学性能表2-38低合金铸钢件牌号和化学成分中硫、磷含量表2-39低合金铸钢件力学性能要求表2-40铸造碳钢和低合金铸钢件完全退火热处理工艺表2-41铸造不锈钢化学成分表2-42铸造不锈钢力学性能表2-43耐蚀铸造不锈钢热处理规范和力学性能表2-44非标准铸造不锈钢牌号、热处理工艺、性能和应用表2-45新型齿轮钢化学成分(质量分数,%)表2-46典型新型齿轮钢的临界点温度和热处理工艺参数表2-47 20CrMoH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与碳浓度表2-48 20CrNi2MoH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与碳浓度表2-49 部分冷镦、冷挤压用钢热处理工艺与性能表2-50 高压锅炉用钢热处理规范表2-51汽轮机叶片用钢热处理规范第3章表面加热热处理表3-1 感应加热方法的分类表3-2 工件直径、合理的淬火层深度与电流频率的关系表3-3 几种典型服役条件下的零件表面硬化层深度要求表3-4 淬硬层深度与电流频率的关系表3-5 根据淬硬层深度和工件直径选择频率的依据表3-6 轴类零件表面加热比功率的选择表3-7 根据淬硬层深度选择加热时间与比功率表3-8 不同材料推荐的感应淬火温度及通常希望的表面硬度①表3-9 常用钢种表面淬火时推荐的加热温度(喷水冷却)①表3-10 部分零件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时的冷却方式及介质表3-11 几种常用钢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件炉中回火规范表3-12 感应加热回火需要的大约功率密度表3-13 各种感应回火应用的功率、频率选择表3-14火焰淬火适用钢铁材料表3-15 用于火焰淬火的燃料气表3-16 烧嘴移动速度、气体消耗量与硬化层深度表3-17常用材料火焰表面淬火加热温度表3-18火焰表面淬火件回火工艺参数表3-19 激光热处理工艺参数选用原则表3-20 激光热处理工艺参数对硬化层的影响表3-21 常用典型材料的激光热处理工艺表3-22 常用钢激光热处理后的硬度表3-23 电子束表面淬火的基本工艺方法和淬硬层的组织性能表3-24 电子束淬火工艺参数表3-25 42CrMo钢电子束表面淬火效果第4章化学热处理表4-1 常用化学热处理方法及其作用表4-2 常用结构钢的渗碳热处理规范及性能表4-3 几种有机液体的产气量表4-4 一些常用有机物质的碳当量表4-5 几种有机液体在不同温度下分解产物的组成表4-6 几种滴注剂单参数控制的最大碳势偏差①表4-7 常用吸热式气体成分(体积分数)表4-8 几种类型氮基渗碳气氛的成分(体积分数)表4-9常用渗碳钢预备热处理工艺及热处理后硬度表4-10气体渗碳工艺参数表4-11 液体渗碳盐浴组成及使用效果表4-12常用固体渗碳剂组成表4-13固体渗碳装箱及装炉表4-14固体渗碳及渗后热处理表4-15 常用防渗碳涂料表4-16 渗碳后热处理工艺表4-17 常用渗氮钢的钢种表4-18常用材料的渗氮温度、表面硬度和渗氮层深度范围表4-19 常用渗氮钢的调质处理工艺及调质后力学性能表4-20 常用气体渗氮工艺方法和特点表4-21 结构钢和工具钢气体渗氮工艺规范表4-22 纯铁、碳素钢的抗蚀渗氮工艺表4-23 不锈钢和耐热钢气体渗氮工艺规范表4-24 离子渗氮工艺规范表4-25 几种常用钢种的离子渗氮工艺表4-26 常用结构钢碳氮共渗处理规范及性能表4-27常见气体碳氮共渗介质表4-28气体碳氮共渗热处理工艺过程表4-29 结构钢碳氮共渗的盐浴成分及处理规范表4-30 几种钢液体碳氮共渗渗层深度与保温时间的关系表4-31几种碳氮共渗后的热处理工艺及其适用范围表4-32 气体氮碳共渗常用渗剂表4-33 气体氮碳共渗工艺表4-34 保温时间对氮碳共渗层深度与表面硬度的影响表4-35 70%甲酰胺+30%尿素氮碳共渗效果表4-36 几种典型的氮碳共渗盐浴及其效果表4-37 盐浴氮碳共渗工艺表4-38 不同温度保温1.5h氮碳共渗层深度表4-39盐浴氮碳共渗层深度与表面硬度表4-40 部分材料常用离子氮碳共渗层深度及硬度表4-41 温度对20钢、45钢和40Cr钢离子氮碳共渗层的厚度和硬度的影响表4-42 常用的粉末渗锌剂及处理工艺表4-43 常用气体渗铬介质与处理工艺表4-44 常用液体渗铬盐浴成分与处理工艺表4-45 常用固体渗铬剂成分与处理工艺表4-46 真空渗铬工艺表4-47 几种粉末渗铝剂成分与处理工艺表4-48 渗硫剂成分及工艺参数表4-49 几种气体渗硼剂与工艺表4-50 熔盐渗硼成分与工艺表4-51 几种粉末渗硼剂配方及工艺表4-52 45钢常用粉末渗硼剂成分与渗硼工艺表4-53 渗硅、钛、铌、钒、锰的方法及性能第5章铸铁的热处理表5-1 各种铸铁名称、代号及牌号表示方法实例表5-2灰铸铁件化学成分表5-3 灰铸铁金相组织控制范围表5-4灰铸铁件热处理加热温度/℃表5-5 典型灰铸铁消除应力工艺处理参数表5-6 灰铸铁消除应力程度、加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表5-7灰铸铁正火、退火加热温度与时间表5-8 灰铸铁淬火与回火加热温度与时间表5-9 灰铸铁表面淬火和表面化学热处理表5-10灰铸铁基体组织与硬度的关系表5-11不同壁厚灰铸铁最小抗拉强度表5-12 灰铸铁硬度分级表5-13 蠕墨铸铁化学成分表5-14蠕墨铸铁金相组织控制范围表5-15蠕墨铸铁的热处理工艺表5-16 蠕墨铸铁的性能要求表5-17球墨铸铁化学成分表5-18球墨铸铁组织控制范围表5-19球墨铸铁热处理加热温度/℃表5-20 球墨铸铁退火和正火工艺表5-21 球墨铸铁淬火和回火工艺表5-22 球墨铸铁的常温力学性能表5-23球墨铸铁件单铸试样力学性能要求表5-24球墨铸铁件室温与低温下V形缺口单铸试样冲击功表5-25球墨铸铁件附铸试样力学性能要求表5-26球墨铸铁件室温与低温下V形缺口附铸试样冲击功表5-27球墨铸铁QT500-10力学性能表5-28 可锻铸铁件化学成分表5-29 可锻铸铁石墨化退火工艺表5-30 可锻铸铁淬火及回火工艺表5-31黑心可锻铸铁和珠光体可锻铸铁力学性能要求表5-32白心可锻铸铁力学性能要求表5-33 特种性能铸铁用途、基体组织和碳存在形式的关系表5-34 抗磨白口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表5-35 抗磨白口铸铁件热处理规范表5-36 抗磨白口铸铁金相组织与性能表5-37高硅耐蚀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表5-38 两种高合金白口铸铁去应力退火规范第6章常用非铁金属及合金热处理表6-1 常用非铁金属和合金元素的名称及代号表6-2 常用非铁合金元素的名称及代号表6-3非铁合金热处理状态的名称及其代号表6-4铜及铜合金热处理加热的保护介质表6-5 纯铜牌号及主要化学成分表6-6 纯铜热处理规范表6- 7黄铜主要化学成分、处理状态及力学性能表6-8黄铜冷加工中间退火温度表6-9黄铜管材、棒材再结晶退火温度表6-10 黄铜线材的去应力退火及再结晶退火温度表6-11青铜主要化学成分、处理状态及力学性能表6-12锡青铜中间退火温度表6-13锡青铜棒材、线材退火温度表6- 14铝青铜热处理工艺温度表6- 15一般弹性铜合金(青铜、黄铜和白铜)最佳退火温度表6- 16铍青铜固溶及时效温度表6-17 加工白铜化学成分表6-18白铜均匀化退火制度表6-19 白铜加工产品中间退火温度表6-20 白铜棒材、线材成品退火温度表6-21其他铸造铜合金热处理工艺表6-22 变形铝合金基础状态代号及说明表6-23变形铝合金热处理状态代号及说明表6-24变形铝合金主要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表6-25几种防锈铝合金的去应力退火工艺表6-26形变铝合金的再结晶退火工艺表6-27经热处理强化后,形变铝合金的再结晶退火工艺表6-28 形变铝合金热处理参数表6-29 铸造铝合金热处理状态代号及说明表6-30铸造铝合金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要求表6-31铸造铝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参数表6-32铸造铝合金冷热循环处理工艺(T9)参数表6-33钛及合金成分及力学性能表6-34钛合金消除应力退火规范表6-35钛及钛合金退火规范表6-36常用钛及钛合金ββα↔+相变温度表6-37工业钛合金相变点和退火温度表6-38钛合金固溶处理和时效规范表6-39铸造钛合金退火热处理工艺表6-40 常用镁合金热处理类型表示符号表6-41加工镁合金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表6-42 加工镁合金退火规范表6-43 常用加工镁合金固溶时效热处理规范表6-44铸造镁合金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表6-45 铸造镁合金热处理规范表6-46 ZM5和ZM10其他热处理规范第7章 真空热处理表7-1材料在真空下可以相互接触(不粘结)的最高允许温度表7-2金属材料真空热处理温度和推荐真空压强表7-3各种材料在真空热处理时推荐的真空度表7-4 工件加热分段预热方法表7-5真空除氢退火保温时间表7-6真空加热透烧系数'α表7-7工件的保温时间t 保图7-1周期真空作业炉炉温和被加热工件表面与心部的温度曲线表7-8考虑尺寸形状、装炉量和工件摆放空隙时的保温时间表7-9气淬与油淬冷的的冷却时间经验公式表7-10部分钢的真空退火加热参数表7-11部分不锈钢的真空退火加热参数表7-12钛合金的真空退火加热参数表7-13铜及铜合金的真空退火加热参数表7-14常用合金结构钢真空淬火、真空回火工艺规范表7-15常用工模具钢、不锈钢的真空真空淬火、真空回火工艺规范表7-16钛合金真空淬火(固溶)、真空时效工艺规范表7-17真空渗碳温度的选择表7-18低碳钢渗碳温度、渗碳时间与总渗碳层深度的关系表7-19 真空离子渗碳层深度与时间的关系第8章 热处理质量检验表8-1正火与退火件质量要求与检验表8-2 淬火与回火件质量要求与检验表8-3感应加热淬火件质量要求与检验表8-4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件质量要求与检验表8-5渗碳和碳氮共渗件质量要求与检验表8-6 渗氮件质量要求与检验表8-7铝合金热处理件质量要求与检验表8-8钛合金工件的热处理检验项目表8-9布氏硬度压痕直径与试样最小厚度的关系表8-10不同材料的试验力-压头球直径平方的比率表8-11不同条件下的试验力表8-12圆柱面布氏硬度测定数值表表8-13洛氏硬度的试验条件和应用范围图8-1试样最小厚度(Y,mm)与采用金刚石压头实验(A、C和D标尺)表8-14 凸圆柱面工件硬度修正表(用金刚石压头试验(A、C和D标尺))表8-15 凸球面上C标尺洛氏硬度修正表表8-16维氏硬度符号与试验力图8-2 试样最小厚度-试验力-硬度关系图(HV0.2~HV100)表8-17球面(凸型)维氏硬度修正系数表8-18 球面(凹型)维氏硬度修正系数表8-19 圆柱面(凸型)维氏硬度修正系数(压痕对角线与轴线成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