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爱情:人类与文学永恒的主题 之 唯美的爱情与残酷的现实之间
爱情:人类与文学永恒的主题 之 唯美的爱情与残酷的现实之间
A
36
• 最成功处就是抒情
• 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 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 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 之情。—— 写情入微,简写事。
A
37
• 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 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 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 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 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 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 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 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 推动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环境渲染、铺排。
•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 江州司马 兼济天下、独善其身
• 白堤。
A
6
白堤
A
7
2、诗歌理论
倡导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 “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
• 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三大诗人。诗豪刘禹 锡、诗鬼李贺。“刘白”“元白”
A
9
• 《琵琶行》
• 唐宪宗元和十 一年(816) 秋,45岁的 白居易因得罪 权贵而被贬至 江州任司马。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A
10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A
15
2、课文学习
1.题解关键词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为什么 “恨” ? “恨”什么?
2、内容提示
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悲剧所创 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 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
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
A
8
诗歌创作
• 白居易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人将自己诗歌 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
• 诗风浅切平易,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 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 晚唐皮日休、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 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诗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 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
明德
博学
大学语文
主讲 王淑林
求是
A
1
致远
爱情:人类与文学永恒的主题
之
唯美的爱情与残酷的现实之间
——读《长恨歌》《安娜·卡列尼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2
唐
白 居 易
A
3
目录
白居易生平及其文学创作
《长恨歌》分析
延伸:诗歌后世影响及 相关文艺作品欣赏
A
4
1、生平简介 2、诗歌理论、诗歌创作 3、本集、研究资料
A
5
1、作者生平
A
22
可姊 怜妹 光弟 彩兄 生皆 门列 户土 。,
A
23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A
24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A 破霓裳羽衣曲。
25
宛六 转军 蛾不 眉发 马无 前奈 死何 。,
A
26
回君 看王 血掩 泪面 相救 和不 流得 。,
A
27
夜行 雨宫 闻见 铃月 肠伤 断心 声色 。,
A
28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入梦来。
A
29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A 以精诚致魂魄。 30
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A 梨花一枝春带雨。 31
夜七 半月 无七 人日 私长 语生 时殿 。,
A
32
此天 恨长 绵地 绵久 无有 绝时 期尽 。,
•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
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
穷无尽的恨。
A
35
• 极力描绘渲染思念、寂寞、痛苦——恨。
• 最后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 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 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 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 情理之中,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A体,富于变化。
16
唐
白 居 易
A
17
汉皇重色思倾国 ,A 御宇多年求不得。 18
杨
家
有
女
初
长
成
,
养
在
深
闺
人
未
识
。
A
19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A
20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A
21
后三 宫千 佳宠 丽爱 三在 千一 人身 ,。
A
33
全诗层次结构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A
34
3、创作艺术赏析
•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
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 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 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 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A
12
3、本集、研究资料
• 《白氏文集》 南宋绍兴刻本。
• 顾学颉《白居易集》《外集》。
•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 中华书局出版陈友琴《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 编·白居易卷》、日本花房英树《白居易研究》。
A
13
1、创作背景 2、课文串讲 3、诗歌艺术赏析 4、诗歌主题
A
14
1、创作背景
• 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 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 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 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 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 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 相辅相成,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 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 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A
11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