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赣美四年级下册《童心童趣》

赣美四年级下册《童心童趣》


《孩子们的游戏》(尼德兰) 彼得.勃鲁盖尔 在这件作品中勃鲁盖尔充分发挥他的想像 力,表现了儿童活泼好动、娱乐游戏丰富多 彩的场景。为了扩大空间,画家选择了高视 点,略微提高了地平线。在这个空间里有著 许许多多活跃的儿童和各种不同的游戏场面。 勃鲁盖尔的艺术语言既宏伟壮丽,又简洁朴 实。
《最后的晚餐》 (意大利)
吹笛少年又名《吹短笛的男孩》, 由马奈创作于1866年。画中的吹笛少年 以右脚为重心站立,左腿向外伸展,上 身自然向左倾斜,手指在乐器的孔洞上 按压,悠扬的音符流泻而出,脸上神情 专注,谨慎的演出。马奈他的画既有传 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 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可以说他是 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尤 其是肖像画)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 格和心理。《吹笛少年》用几乎没有影 子的平面人物画法,表现人物的实在,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奈的才气和自负 感。
《冬日婴戏图 》 (宋代) 佚名 画姐弟二人在冬天庭院里玩耍的情 景,姐姐的手里拿着一根色彩斑斓的旗 子,小男孩则用细红绳牵引着一根孔雀 羽毛,正想逗弄着猫儿。
《杨柳青放风筝》 ( 现代 ) 李可染 他一直以牛的精神自勉,用牛一般坚韧 苦学的精神默默耕耘于艺坛,终于成为一位 开宗立派的山水画大师。牛的精神不仅是画 家一生的追求,也是他本人精神气质的外化 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正如 郭沫若所言,李可染笔下的牛具有坚毅雄浑, 无私拓大的中国气派。
《十不闲》 (清代 ) 佚名 十不闲是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始在北京流行。由凤阳花鼓发展而成。 “十不闲,是用木架上锣鼓镲,一人居中,连拉带打,左手夹两鼓锤,敲打单 皮及大鼓。右手拉绳,敲小锣及小镲,其大镲之绳系于地,用脚踏之使响。言 其手忙脚乱,口中唱词,所以谓之十不闲儿。”
《吹笛少年》( 法国) 马奈
这幅画色彩绚丽而富有变化,整 幅画因使用散点光源很少画物投影而 显得干净清晰。全景式的构图,使风 景和人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如 何,画家细腻入微的刻画功力,确实 还原了16世纪一个活跃小镇的风貌。 勃鲁盖尔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位 “农民画家” ,他出身虽然不是一个 农民,但他非常热爱,同情农民,他 所创作的很多优秀作品都是一农民为 题材,他也是一位非常有正义感和爱 国情怀的画》,是意大利艺术家达· 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 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画面中的人物,以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 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收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教堂。达· 芬奇不仅在绘画技艺上力求创 新,在画面的布局上也别具新意。一直以来,画面布局都是耶稣弟子们坐成一排,耶稣独坐一端。 达· 芬奇却让十二门徒分坐于耶稣两边,耶稣孤寂地坐在中间,他的脸被身后明亮的窗户映照,显得 庄严肃穆。背景强烈的对比让人们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耶稣身上。耶稣旁边那些躁动的弟子们, 每个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各不相同。尤其是慌乱的犹大,手肘碰倒了盐瓶,身体后仰,满脸的 惊恐与不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