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建模经验分享

数学建模经验分享

数学建模的准备
记得第一次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的时候,老师叫我们提交论文,我当时什么都不懂,觉得实在没有什么好写,于是就把那个《数值分析》的课本照抄了一大段提交了,最后闹出了很大的笑话。

当时第一次接触数学建模,确实不知道它到底需要我们做什么,经过长期的训练后,我才逐渐地明白,数学建模其实就是要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单能从实际问题提炼出数学问题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用说用怎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了。

在报名之前,我们就会有意识的做一些准备工作,如组织队友和学习一些基本的建模知识等。

在未参加训练之前,我就首先在图书馆看了大量的数学建模书籍,并且还记录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笔记。

并且对许多问题,我都会用matlab 或者lingo编程软件对模型进行计算,验证其结果的正确性,甚至有时候还会发现模型中一些错误的地方。

通过各种方式地学习,很快地将自己融入到数学建模的思维模式中来。

并且我发现我的这些准备工作做得非常的好,几乎正式参赛的内容与我提前学的东西都很大的关联。

正是因为这些准备工作,才让我在正式比赛的时候能够得心应手,很快地计算出模型的结果,很快进入模型的优化阶段。

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从来没有放松过,除了老师每日要求完成的作业以外,我还会挤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包括学习一些智能算法,这些算法在正式参赛中确实用到了,比如这一次比赛我们组选的题目是关于如何建立浴缸水温变化的时空模型以及最优化加水策略。

而我在比赛之前早就研究过电磁场的有限时域差分法(FDTD),对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颇有感受,所以一拿到题,我们组就直接建立了热传导问题的差分方程模型,并且由于全部是建立在数值的基础之上,对论文后一步的进行作用非常之大。

在培训的过程中,一天基本上是这样度过的。

晚上熬夜太困了,早上8点钟起来,买点面包和豆浆,匆匆忙忙的到教学楼进行理论培训,这种理论一般人觉得非常枯燥,由于专业的不同,基本很难理解,每一天老师都会讲一个专题并布置相应的练习并强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按时完成,每一个专题在相应的专业中就是一本厚书,根本就没有时间将所有的东西弄懂,只能够花大量的空余时间来消化。

而且由于培训时间有限,并不是每一个专题都会讲到。

老师只会选择性地挑一些简单的比较好理解的和出题率比较高的专题来讲。

所以,如果你不是真心想
搞研究,你就很快在这里待不下去的,而且,如何组队也是一门学问。

如果你仅跟你同系的同学组队,那么你们队的知识结构将非常狭窄,这对交叉学科性质的学科型竞赛是非常不利的。

我们下午一般都在机房做老师上午布置的学习任务,有大量的文献要看,有大量的论文要写,有大量的程序要编。

不然对模型就不能理解,以后根本无法跟上节奏,毕竟,这是竞赛,不是在表演,必须强迫自己在短期内学习大量的知识和完成一些看似根本就无法完成的任务。

在晚上,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工,熟练使用各种编程软件,数学建模教会你如何使用工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解决问题。

一般都会工作到0点以后。

有时,为了完成大论文,连续几天通宵。

在一个周期的最后一天,老师会组织答辩,就模型的一些主要的思路和方法做简要的概括与叙述,然后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使我们在培训中不断地取得进步,为最终的比赛做好充足的准备。

基本上一个培训周期过来,人就消瘦很多了,然而,为了获奖,为了能够在大学真正学到一点实际的知识,为了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东西真正地运用起来,这点付出算不了什么,并且有这么多同学与你共同奋斗,还有无数位老师期盼的目光,我们更不应该退缩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