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试题(A卷答案)一、证明题(10分)1) (P∧Q∧A→C)∧(A→P∨Q∨C)⇔ (A∧(P↔Q))→C。
证明: (P∧Q∧A→C)∧(A→P∨Q∨C)⇔(⌝P∨⌝Q∨⌝A∨C)∧(⌝A∨P∨Q∨C)⇔(⌝P∨⌝Q∨⌝A∨C)∧(⌝A∨P∨Q∨C)⇔((⌝P∨⌝Q∨⌝A)∧(⌝A∨P∨Q))∨C⇔⌝((P∧Q∧A)∨(A∧⌝P∧⌝Q))∨C⇔⌝( A∧((P∧Q)∨(⌝P∧⌝Q)))∨C⇔⌝( A∧(P↔Q))∨C⇔(A∧(P↔Q))→C2) ⌝(P↑Q)⇔⌝P↓⌝Q。
证明:⌝(P↑Q)⇔⌝(⌝(P∧Q))⇔⌝(⌝P∨⌝Q))⇔⌝P↓⌝Q。
二、分别用真值表法和公式法求(P→(Q∨R))∧(⌝P∨(Q↔R))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并写出其相应的成真赋值和成假赋值(15分)。
证明:公式法:因为(P→(Q∨R))∧(⌝P∨(Q↔R))⇔(⌝P∨Q∨R)∧(⌝P∨(Q∧R)∨(⌝Q∧⌝R))⇔(⌝P∨Q∨R)∧(((⌝P∨Q)∧(⌝P∨R))∨(⌝Q∧⌝R))⇔(⌝P∨Q∨R)∧(⌝P∨Q∨⌝Q)∧(⌝P∨Q∨⌝R)∧(⌝P∨R∨⌝Q)∧(⌝P∨R∨⌝R)⇔(⌝P∨Q∨R)∧(⌝P∨Q∨⌝R)∧(⌝P∨⌝Q∨R)⇔M∧5M∧6M4⇔m∨1m∨2m∨3m∨7m所以,公式(P→(Q∨R))∧(⌝P∨(Q↔R))为可满足式,其相应的成真赋值为000、001、010、011、111:成假赋值为:100、101、110。
真值表法:式,其相应的成真赋值为000、001、010、011、111:成假赋值为:100、101、110。
三、推理证明题(10分)1)⌝P∨Q,⌝Q∨R,R→S P→S。
证明:(1)P附加前提(2)⌝P∨Q P(3)Q T(1)(2),I(4)⌝Q∨R P(5)R T(3)(4),I(6)R→S P(7)S T(5)(6),I(8)P→S CP2) ∀x(P(x)→Q(y)∧R(x)),∃xP(x)⇒Q(y)∧∃x(P(x)∧R(x))证明(1)∃xP(x)(2)P(a)(3)∀x(P(x)→Q(y)∧R(x))(4)P(a)→Q(y)∧R(a)(5)Q(y)∧R(a)(6)Q(y)(7)R(a)(8)P(a)(9)P(a)∧R(a)(10)∃x(P(x)∧R(x))(11)Q(y)∧∃x(P(x)∧R(x))四、某班有学生60人,其中有38人学习PASCAL语言,有16人学习C语言,有21人学习COBOL语言;有3个人这三种语言都学习,有2个人这三种语言都不学习,问仅学习两门语言的学生数是多少?(10分)解设、、分别表示学习PASCAL语言、C语言、COBOL语言的学生组成的集合,则|A|=38,|B|=16,|C|=21,|A∩B∩C|=3,|A∩B∩C|=2。
|A∪B∪C|=60-|A∩B∩C|=58由容斥原理,得|A∪B∪C|=|A|+|B|+|C|―|A∩B|―|A∩C|―|B∩C|+|A ∩B∩C|所以|A∩B|+|A∩C|+|B∩C|=|A|+|B|+|C|+|A∩B∩C|―|A ∪B∪C|=38+16+21+3―58=20又因为|A∩B∩C|=|A∩B|―|A∩B∩C|所以|A∩B∩C|+|A∩B∩C|+|A∩B∩C|=|A∩B|+|A∩C|+|B ∩C|―3|A∩B∩C|=20-9=11仅学习两门语言的学生数是11人。
五、已知A、B、C是三个集合,证明(A∪B)-C=(A-C)∪(B-C) (10分)证明:因为x∈(A∪B)-C⇔x∈(A∪B)-C⇔x∈(A∪B)∧x∉C⇔(x∈A∨x∈B)∧x∉C⇔(x∈A∧x∉C)∨(x∈B∧x∉C)⇔x∈(A-C)∨x∈(B-C)⇔x∈(A-C)∪(B-C)所以,(A∪B)-C=(A-C)∪(B-C)。
六、已知R、S是N上的关系,其定义如下:R={<x,y>| x,y∈N∧y=x2},S={<x,y>| x,y∈N∧y=x+1}。
求R-1、R*S、S*R、R{1,2}、S[{1,2}](10分)解:R-1={<y,x>| x,y∈N∧y=x2},R*S={<x,y>| x,y∈N∧y=x2+1},S*R={<x,y>| x,y∈N∧y=(x+1)2},R{1,2}={<1,1>,<2,4>},S[{1,2}]={1,4}。
七、证明:R是传递的⇔R*R⊆R(10分)。
证明若R是传递的,则<x,y>∈R*R⇒∃z(xRz∧zSy)⇒xRc∧cSy,由R是传递的得xRy,即有<x,y>∈R,所以R*R⊆R。
反之,若R*R⊆R,则对任意的x、y、z∈A,如果xRz且zRy,则<x,y>∈R*R,于是有<x,y>∈R,即有xRy,所以R是传递的。
八、证明整数集I上的模m同余关系R={<x,y>|x≡y(mod m)}是等价关系。
其中,x≡y(mod m)的含义是x-y可以被m整除(15分)。
证明:1)∀x∈I,因为(x-x)/m=0,所以x≡x(mod m),即xRx。
2)∀x,y∈I,若xRy,则x≡y(mod m),即(x-y)/m=k∈I,所以(y - x)/m=-k∈I,所以y≡x(mod m),即yRx。
3)∀x,y,z∈I,若xRy,yRz,则(x-y)/m=u∈I,(y-z)/m=v ∈I,于是(x-z)/m=(x-y+y-z)/m=u+v ∈I,因此xRz。
九、若f:A→B和g:B→C是双射,则(gf)-1=f-1g-1(10分)。
证明:因为f、g是双射,所以gf:A→C是双射,所以gf有逆函数(gf)-1:C→A。
同理可推f-1g-1:C→A是双射。
因为<x,y>∈f-1g-1⇔存在z(<x,z>∈g-1∧<z,y>∈f-1)⇔存在z (<y,z>∈f∧<z,x>∈g)⇔<y,x>∈gf⇔<x,y>∈(gf)-1,所以(gf)-1=f-1g-1。
离散数学试题(B卷答案)一、证明题(10分)1)((P∨Q)∧⌝(⌝P∧(⌝Q∨⌝R)))∨(⌝P∧⌝Q)∨(⌝P∧⌝R)⇔T证明: 左端⇔((P∨Q)∧(P∨(Q∧R)))∨⌝((P∨Q)∧(P∨R))(摩根律)⇔ ((P∨Q)∧(P∨Q)∧(P∨R))∨⌝((P∨Q)∧(P∨R))(分配律)⇔ ((P∨Q)∧(P∨R))∨⌝((P∨Q)∧(P∨R)) (等幂律)⇔T (代入)2) ∀x∀y(P(x)→Q(y))⇔⇔(∃xP(x)→∀yQ(y))证明:∀x∀y(P(x)→Q(y))⇔∀x∀y(⌝P(x)∨Q(y))⇔∀x(⌝P(x)∨∀yQ(y))⇔∀x⌝P(x)∨∀yQ(y)⇔⌝∃xP(x)∨∀yQ(y)⇔(∃xP(x)→∀yQ(y))二、求命题公式(⌝P→Q)→(P∨⌝Q) 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10分)解:(⌝P→Q)→(P∨⌝Q)⇔⌝(⌝P→Q)∨(P∨⌝Q)⇔⌝(P∨Q)∨(P∨⌝Q)⇔(⌝P∧⌝Q)∨(P∨⌝Q)⇔(⌝P∨P∨⌝Q)∧(⌝Q∨P∨⌝Q)⇔(P∨⌝Q)⇔M1⇔m0∨m2∨m3三、推理证明题(10分)1)(P→(Q→S))∧(⌝R∨P)∧Q⇒R→S证明:(1)R(2)⌝R∨P(3)P(4)P→(Q→S)(5)Q→S(6)Q(7)S(8)R→S2) ∃x(A(x)→∀yB(y)),∀x(B(x)→∃yC(y))∀xA(x)→∃yC(y)。
证明:(1)∃x(A(x)→∀yB(y)) P(2)A(a)→∀yB(y)T(1),ES(3)∀x(B(x)→∃yC(y)) P(4)∀x(B(x)→C(c)) T(3),ES(5)B(b)→C(c) T(4),US(6)A(a)→B(b) T(2),US(7)A(a)→C(c) T(5)(6),I(8)∀xA(x)→C(c) T(7),UG(9)∀xA(x)→∃yC(y)T(8),EG四、只要今天天气不好,就一定有考生不能提前进入考场,当且仅当所有考生提前进入考场,考试才能准时进行。
所以,如果考试准时进行,那么天气就好(15分)。
解设P:今天天气好,Q:考试准时进行,A(e):e提前进入考场,个体域:考生的集合,则命题可符号化为:⌝P→∃x⌝A(x),∀xA(x)↔Q Q→P。
(1)⌝P→∃x⌝A(x) P(2)⌝P→⌝∀xA(x) T(1),E(3)∀xA(x)→P T(2),E(4)∀xA(x)↔Q P(5)(∀xA(x)→Q)∧(Q→∀xA(x)) T(4),E(6)Q→∀xA(x) T(5),I(7)Q→P T(6)(3),I五、已知A、B、C是三个集合,证明A∩(B∪C)=(A∩B)∪(A∩C) (10分)证明:∵x∈A∩(B∪C)⇔x∈A∧x∈(B∪C)⇔x∈A∧(x∈B ∨x∈C)⇔( x∈ A∧x∈B)∨(x∈ A∧x∈C)⇔ x∈(A∩B)∨x∈A∩C⇔x∈(A∩B)∪(A∩C)∴A∩(B∪C)=(A∩B)∪(A∩C)六、A={ x1,x2,x3 },B={ y1,y2},R={<x1, y1>,<x2, y2>,<x3, y2>},求其关系矩阵及关系图(10分)。
七、设R={<2,1>,<2,5>,<2,4>,<3,4>,<4,4>,<5,2>},求r(R)、s(R)和t(R),并作出它们及R的关系图(15分)。
解:r(R)={<2,1>,<2,5>,<2,4>,<3,4>,<4,4>,<5,2>,<1,1>,<2,2>,<3,3>,<4,4>,<5,5>}s(R)={<2,1>,<2,5>,<2,4>,<3,4>,<4,4>,<5,2>,<1,2>,<4,2>, <4,3>}R2=R5={<2,2>,<2,4>,<3,4>,<4,4>,<5,1>,<5,5>,<5,4>}R3={<2,1>,<2,5>,<2,4>,<3,4>,<4,4>,<5,2>,<5,4>}R4={<2,2>,<2,4>,<3,4>,<4,4>,<5,1>,<5,5>,<5,4>}t(R)={<2,1>,<2,5>,<2,4>,<3,4>,<4,4>,<5,2>,<2,2>,<5,1>, <5,4>,<5,5>}八、设R1是A上的等价关系,R2是B上的等价关系,A≠∅且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