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商隐诗两首 马嵬》

《李商隐诗两首 马嵬》

感谢观看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课堂小结
四、思考探究
4、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天子不保
莫愁(百姓)可全
玄宗之悲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新课讲授
五、诗歌主旨
借古讽今,希望现在的国君要励精图治,不要荒 淫误国。
这首诗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启发世人记取唐玄 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 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抒发了作者渴望贤君,忧国 忧民之思。悲凉。
课堂小结
四、思考探究
2、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颔联写的是: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这位 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 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课堂小结
四、思考探究
3、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颈联是实写。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 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嘲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 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
新课讲授
四、思考探究
1、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 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 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 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第二单元
4 蜀道难 5 琵琶行 并序 6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 其一 咏怀古迹 其三 登高 7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马嵬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一、新 课 导 入 二、新 课 讲 授 三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新课导入
“马嵬之变”,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 继而潼关失守,长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 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 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 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 立即处决杨贵妃。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 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 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学习,感受后 人如何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新课讲授
三、翻译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 尽,而来世,尚且未知。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 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 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岂料玉颜已成空。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新课讲授
一、释题
天宝十五年(756年)6 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 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 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 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 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 “马嵬之变”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新课讲授
二、背景
此诗咏叹马嵬事变。马嵬事变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 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商隐生活在晚唐那 种国势颓危的氛围下,这不能不使他对历史抱有更多的 批判意识,对政治怀有更多的拯救情绪,对荒淫误国者 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因此写下这组诗以达讽喻之意。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课后作业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此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旨?
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 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 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 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 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课堂小结
四、思考探究
1、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寻仙的传说 未知的将来
贵妃已死
玄宗之悲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课堂小结
四、思考探究
2、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今日军中逃难 马嵬驿赐死
昔日宫里安乐 长生殿盟誓
马嵬之变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课堂小结
四、思考探究
4、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 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 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 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 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课堂小结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 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 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 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 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 “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 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 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 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姐。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 牛郎织女的天。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 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早知如 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相关主题